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巖石和礦物》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認識常見巖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課學習前,學生已通過圖書、網絡等途徑對巖石和礦物有所了解,並且對此還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慾和探究興趣。
在科學知識目標上,主要是初步建立礦物的概念,知道巖石和礦物的關係。但科學知識只是科學學習的載體,獲得知識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並找出礦物的共同特點,接著以學生常見的花崗巖作為典型引路展開觀察,從而了解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這樣的活動看似簡單,實際上提供了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保障。而教師要做的:一是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敢做、敢說,敢於開展各種探究活動;二是保持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活動環境。
在材料設計方面,準備一些常見的礦物標本、花崗巖、放大鏡以及各種不同顏色的沙礫(主要是粉紅色、白色、黑色)、膠水、一次性塑料杯以及量筒。這些材料可以是師生共同準備,在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的同時,可發動學生搜集。
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中發現礦物的組成特點;
●繪製在放大鏡下看到的巖石的礦物組成;
●做礦物組成巖石的模擬實驗。
知識與技能
●初步建立礦物的概念;
●知道巖石是多種礦物的混合物;
●能模擬礦物組成製作一塊人造花崗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實事求是地仔細觀察並作記錄;
●願意交流合作,分享合作帶來的快樂;
●樂於探究,保持發現巖石奧秘的興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展覽學生製作的巖石標本。
2、評比優秀的巖石標本製作者。
【評析】對學生的評價應伴隨於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這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對於學生課外作業的完成,更應該給予必要的鼓勵性評價,這將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
二、觀察礦物
1、談話:認識這些石頭嗎?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石頭有什麼特點?
2、分組採用各種方法觀察,並填寫觀察記錄。
3、學生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一一寫在黑板上。
4、思考:這些石頭的構造有什麼觀察結果?
5、學生討論。
6、小結:大自然中,這些成分集中和有一定結構的石頭叫做礦物。他們是構成巖石的「積木」,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評析】科學學習應以探究為主,科學學習探究結論也是具有開放性的,但在學生對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教給學生科學術語是很有必要的。
三、觀察花崗巖的礦物組成
1、談話:礦物是構成巖石的積木,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不信我們來仔細觀察花崗巖中礦物的組成。
2、學生用放大鏡觀察,並繪製在放大鏡下看到的花崗巖的礦物組成。
3、學生匯報,並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繪製的作品。
4、講解:花崗巖中紅的是長石,白的是石英,黑色的是雲母。花崗巖是由這三種礦物構成的。
【評析】觀察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再次觀察花崗巖的目的是了解巖石和礦物的關係,讓學生看一看,畫一畫有助於學生深入細緻的觀察。
四、模擬花崗巖的礦物組成
1、談話:了解了花崗巖的組成,我們也可以製作一塊人造花崗巖。你認為需要哪些材料?怎樣製造?
2、學生討論並交流。
3、介紹材料超市的物品。
4、學生根據需要有序地領取材料進行製作並貼上標籤。
5、作品展評。
【評析】讓學生在掌握概念後應用所學知識,讓學生享受到掌握知識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
教學片斷賞析
討論並建立「礦物」概念教學片斷
師:經過剛才觀察,你們又沒有發現這些石頭有什麼特點?
生:我發現它們的顏色不同,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花的……
生:我發現這些石頭摸上去都不光滑,有點粗糙。
生:我發現黃銅礦裡面有一粒粒黃色的銅在閃閃發亮。
生:黃鐵礦裡面有很多一粒粒的鐵。
師:你怎麼這麼肯定是鐵?
生:因為它的名字是黃鐵礦,所以我這樣想。
生:我發現方鉛礦裡面有點亮。
生:赤鐵礦裡紅色的一粒粒的。
生:石英有點透明的,形狀是六邊形的……..
師:(在黑板上花一個六邊形和一個六方柱形)你說的形狀到底是哪種?
生:這種。
師:這種形狀我們就叫它六方柱形,好嗎?
生:好的,石英的形狀是六方柱形,東西放在石英下面會放大。
生:我覺得這些石頭的組成就像拼圖一樣由幾種不同的顆粒拼成的。
生:我覺得他的比喻有點不恰當,我認為這些石頭都是由一粒粒顆粒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生:我補充,我知道一些碎沙子慢慢融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巖石,而巖石在大自然中熱脹冷縮又變成了沙子,大自然中就是這樣不斷變化的。
師:你的知識真豐富!這些石頭的成分比較集中。在大自然中,這些成分集中和有一定結構的石頭叫做礦物(板書)。它們是構成巖石的「積木」,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片斷評析】材料的準備、觀察、探究都是圍繞概念進行的,不然一切活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在強調學生自由探究的同時不應忽視教給學生「科學術語」的提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科學語言有助於學生的思考更精確更有條理。在這裡,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又組織學生討論梳理事實,在學生建立大量表象的基礎上拋出有關科學概念,可謂是恰到好處。
教學手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研究表明,在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即使靠死記硬背掌握了某個知識點,他也並不一定會產生愉悅感,甚至厭惡學習;如果學生通過理解,掌握了知識點,那麼學生的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愉悅感;如果學生自己發現了生活中的某種現象,並進一步探究它,發現了這種現象背後所隱藏的知識,親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那麼,存在於學生心中的就不僅僅是愉悅和滿足了,而是自豪感,他們會認為自己了不起。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個認知特點,並沒有簡單地把「礦物」概念簡單地像流水一樣從高處往低處灌給學生,而是突出科學探究,讓學生在儘可能多的經歷各種科學活動,從而讓他們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以及自我實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