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上翻看手機的時候,刷到以前同事的一條朋友圈。配圖是她與老公雙雙拿著結婚證,下面一行字寫著:「我結婚了,終於不用讓大家操心了」。
送完祝福後突然一陣感慨,現代人的人生狀態,像捲軸一樣平鋪在我們的社交群裡。我們在群體中獲得價值,也在群體中感受著壓力。
記得前公司一個女同事,結婚多年沒有孩子。其實,這本是一件個人的私事情,但是她每每參加同學或者同事聚會時,那群熱情的人們便會自覺地把話題引到她身上。
「你怎麼還不要孩子呀?太晚了對女人身體恢復不好。」
「你跟你老公需要一個感情穩定的連接,這個連接就是孩子。你不給他生,不擔心別人給他生嗎?」
大家七嘴八舌,同事只能一臉尷尬地笑笑,要麼引開話題,要麼假裝自己很渴或者很餓,嘴巴佔著呢,沒辦法回應他們。
有些人總是那麼盲目的熱情,似乎除了這個話題外,再沒有能引起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了。
想起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個一段描述:
「體貼與同情,本是種迷人的本領,可卻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這才能的人濫用了。他們一看到自己朋友,有什麼不幸,便會貪婪地撲上去,施展出他們全部的本領,這也太可怕了,他們的同情心向鑽井,像鑽井裡的石油一樣噴發出來,任其肆意的噴濺,有時候會令傾訴者非常尷尬。」
總是有些人,或者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關心,對於別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仿佛那裡有種什麼吸引人的味道,讓我們足以打著關心與體貼的旗號,肆意衝撞進去,隨意釋放自己一些本能的東西。
你能說,那真的是一種本著對對方好的態度來探究與尋問的嗎?真的是出自你內心的善良嗎?這個問題,你不敢問自己,因為問了,你便要直面那個躲在暗處的自己。
02
我們的身體步入了現代,但有一部分精神的上東西卻沒有那麼及時地跟上來。從前的社會,人生狀態中體現更多的是同質化,一個階層有一個階層固有的模式。
但是步入現代社會後,這種同質化慢慢在瓦解,更多的人選擇過著與別人不同的生活。但這不並不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你孤獨地站在了人群之外。
人們不喜歡與他們不同的人,想拼命把這種人拉入自己的圈子裡來,這樣,在他們看來就和諧了。
尼採在《與孤獨為伍》中說:「特立獨行的人總是令人反感,因為他們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周圍的人感到自卑。」
我們花著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別人,看別人的人生,總在心裡問著為什麼?如此,我們竟然辜負了大好的生存背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並不拒絕與眾不同的生活,只是他們怕,怕這路上的孤單,也怕人群中投來像他現在的眼光一樣的東西。
既然不敢,便不要有那麼多的質疑給你身邊與眾不同的朋友。
不緊盯著別人的私事
雖然我們大部分人都有窺探私事的欲望,但每個人又想緊緊守住自己的,不願被他人瞧了去。通常,我們在網絡上刷八卦的時候,看到哪個明星又被悄悄拍了私行的照片,便忍不住要點開進去看一看。
關於大眾對於明星私事的過度關注,總有人站出來說,明星也是人,請大家尊重別人的私生活。但是不論這樣的聲音是哪裡發出來的,是不是有足夠的力道,總是不能阻止大眾的熱情。
其實,我們對於自己社交圈裡的人同樣如此,如果哪一天你的朋友,道出了另一個朋友的小秘密,相信你眼神裡那種迫切想刨根問底的樣子,自己看了都會感覺好笑。
但是,如果一直緊盯著別人的私事,便會向周圍的人散發出一種氣息:「你很閒,並且,很無聊。」
相信,你並不希望你在朋友中是以這樣一個形象被記住的。
不過分熱情
我們通常說,對朋友與同事要保有熱情。但並不是說,這種熱情的表達可以肆無忌憚,特別是當這個人與眾人不同的人生狀態。如果我們不停地關切人家:
「你怎麼還不找男朋友呀?我看你也不著急呢?」
「你怎麼還不生孩子呀,看那個跟你同年結婚的,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呢。」
這種關懷,只會讓別人想躲開你。並且,對別人來說,你有種站在彼岸,要渡他脫離思想苦海的感覺。
但是,別人所處的地域,是一番怎樣的境遇,你又如何知曉呢?
如果一次次釋放你大媽似的熱情,只會讓周圍的朋友離你越來越遠。沒有人會與你完全相同,每個人都走在彼此的人生路上罷了。
人生沒有早晚
人生沒有早晚之說,有人大學畢業後便結婚了,但沒兩年便離婚了;有人三十歲才結婚,但是找到了一生所愛,從此感情穩定,不離不棄。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時區,我們都走在自己的時區裡。有些人看似走在你的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的後面,其實,大家只是在不同的時區而已。
所以,人生本來就沒有領先與落後一說,並不是你早早找到了如意的郎君,她還是單身一人,就落在了你的後面。
所以,沒有必要焦急,更沒有理由得意。
我們的人生中,總是被各種噪音影響著。有時,噪音很大,我們不勝其擾;但又有時,我們偏要側耳傾聽,去尋找那些聲音,來打擾自己。
在別人的人生故事裡,我們終究是一個毫不相關的看客,只是有時候,看著看著,忘了回到自己的路上。
只希望,如果我們特立獨行,便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質疑;如果我們與周圍的眾人融入一樣的顏色,當遇到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生時,看看便好,然後生活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