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教育發展史上的僑批——二僑中
作者 | 曉洲
在棉湖,最負盛名的學校大家都知道是棉湖中學;但是如果問校名題詞領導級別最高的學校是哪一所,你一定估不到。她就是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
「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的校名為廣東經濟特區主要奠基者、原廣東省省委書記、廣東省政協第五第六屆政協主席吳南生同志所題。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由貢山敏祖旅泰僑胞發起捐資115萬元興建,1984年2月15日在貢山蝴蝶地山麓舉行奠基典禮,披星戴月曆經二載完成工程。
校園總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有教師宿舍40間,教室20間,僑光樓1座,樓內有大禮堂、流芳堂、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教研室等設施,整座學校可容納20個班級、1000多名學生。1985年12月16日落成典禮之時,汕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春同志為學校揭幕,汕頭市副市長陳遠睦等領導和旅泰僑胞王邦哲等嘉賓共八位代表為學校剪彩,近千人參加宴會,盛況空前。當時汕頭是廣東省第二大城市,行政級別遠比今天的汕頭市或揭陽市高。1985年汕頭市可不是就是汕頭特區那麼一點點地方,其行政區域涵蓋潮州、揭陽、潮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等歷史上潮州府的大部分地區,可見領導高度重視程度。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火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長大後終於發現這些快樂的潮汕童謠原來承載著太多的心酸和艱難。明清時期,紅頭船,樟林港,千帆競發;汕頭的開埠後,更多潮汕人走出潮汕獨闖南洋。
據《貢山鄉誌》記載,貢山鄉民下南洋始於清道光年間,1943年潮汕饑荒,過番謀生者日眾。他們離鄉背井,篳路藍縷;他們克勤克儉,艱苦創業;他們心繫祖國,胸懷桑梓。穿越歲月時空,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先輩過番那一段如泣如訴的歷史。錦上添花誠可貴,雪中送炭值更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十年浩劫剛過,改革開放伊始。國內百業凋零,百廢待興。相對那些番客而言,我們的確是名副其實的窮親戚。
儘管旅泰僑胞已在暹羅安居樂業,但是故鄉永遠是他們夢魂縈繞的地方。在發起人的倡導下,僑胞紛紛慷慨解囊,籌集約115萬元資金興建學校。115萬元於今日而言只是深圳灣一套房子首付的零頭,但在當時卻是一筆名副其實的巨款。二僑中的興建就是新時期棉湖教學發展史上的「僑批」,是旅泰僑胞心繫祖國胸懷桑梓的歷史見證,是勉勵我們喝水不忘掘井人的豐碑!
「承先祖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上個世界八十年代,社會上的機會並沒有現在那麼多,對農村人來說可以改變命運的路主要還是讀書。棉湖中學是古鎮名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珍稀的教育資源。特別是鎮郊農村小學畢業可以考上棉湖中學的是鳳毛麟角。
二僑中的興建給了貢山村以及甲埔、上浦、下浦、考溪等廣大農村子弟一個可以讀初中的機會,不少農村子弟在二僑中讀完初中考取中專或者考上棉湖中學高中進一步深造。二僑中承載著棉湖鎮郊八零後九零後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凝結著這一代人的歲月芳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最近在無意中卻聽到揭西第二華僑中學要拆除重建的消息,我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二僑中不是我是母校,那些捐款的華僑也非吾祖輩,我只是覺得若把二僑中拆除了,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幾棟校舍,而是一段記憶,一段歷史,一處文化遺存……
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如此,何況中學。一個學校的內涵和發展,關鍵在於師資,而非在於建築物的富麗堂皇。2016年,在一名優秀的支教並留任的高學歷人才陳軍老師的努力下,一個班級有6人中考分數達到700以上,其中有2位同學考上了揭陽一中,實現了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建校以來零的突破!可見師資人才的引進才是學校發展的方向。
二僑中建於八十年代,目前也才三十餘載。要拆總可以找到拆的理由,比如破舊,比如危房,比如配套不適宜……可是當你漫步在中山大學徜徉於參天古木下那些破舊的紅磚房,你會發現正是這些與現代化建築格格不入的紅磚房迸發出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魅力。大拆大建是近年很多城市發展的主流,但也讓好多文化歷史名城留下太多永遠的遺憾。與那些提議拆除的人談「梁思誠與北京古城」談「城門樓與舊胡同」或許扯得太遠,畢竟二僑中也只是一座只有35年樓齡的近代建築。
拆除一個學校容易,轉眼間可灰飛煙滅,但是我們還可以重新再建起一個二僑中嗎?二僑中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是旅泰僑胞胸懷桑梓的「教育僑批」,是一座鞭策我們感恩時代的豐碑,是貢山為數不多的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在歐洲隨處可見數百年的舊建築,廣州的永慶坊也是一個舊城微改造的成功例子,二僑中即使破舊也不至於到不可修葺的境地吧?如果可以保護修葺,也許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對於「二僑中拆除重建」這個傳聞,我希望只是一個傳聞,我希望自己只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