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說客 | 棉湖教育發展史上的「僑批」——二僑中

2021-02-13 今日棉湖

棉湖教育發展史上的僑批——二僑中

作者 | 曉洲

在棉湖,最負盛名的學校大家都知道是棉湖中學;但是如果問校名題詞領導級別最高的學校是哪一所,你一定估不到。她就是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

「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的校名為廣東經濟特區主要奠基者、原廣東省省委書記、廣東省政協第五第六屆政協主席吳南生同志所題。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由貢山敏祖旅泰僑胞發起捐資115萬元興建,1984年2月15日在貢山蝴蝶地山麓舉行奠基典禮,披星戴月曆經二載完成工程。

校園總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有教師宿舍40間,教室20間,僑光樓1座,樓內有大禮堂、流芳堂、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教研室等設施,整座學校可容納20個班級、1000多名學生。1985年12月16日落成典禮之時,汕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春同志為學校揭幕,汕頭市副市長陳遠睦等領導和旅泰僑胞王邦哲等嘉賓共八位代表為學校剪彩,近千人參加宴會,盛況空前。當時汕頭是廣東省第二大城市,行政級別遠比今天的汕頭市或揭陽市高。1985年汕頭市可不是就是汕頭特區那麼一點點地方,其行政區域涵蓋潮州、揭陽、潮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等歷史上潮州府的大部分地區,可見領導高度重視程度。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火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長大後終於發現這些快樂的潮汕童謠原來承載著太多的心酸和艱難。明清時期,紅頭船,樟林港,千帆競發;汕頭的開埠後,更多潮汕人走出潮汕獨闖南洋。

據《貢山鄉誌》記載,貢山鄉民下南洋始於清道光年間,1943年潮汕饑荒,過番謀生者日眾。他們離鄉背井,篳路藍縷;他們克勤克儉,艱苦創業;他們心繫祖國,胸懷桑梓。穿越歲月時空,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先輩過番那一段如泣如訴的歷史。錦上添花誠可貴,雪中送炭值更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十年浩劫剛過,改革開放伊始。國內百業凋零,百廢待興。相對那些番客而言,我們的確是名副其實的窮親戚。

儘管旅泰僑胞已在暹羅安居樂業,但是故鄉永遠是他們夢魂縈繞的地方。在發起人的倡導下,僑胞紛紛慷慨解囊,籌集約115萬元資金興建學校。115萬元於今日而言只是深圳灣一套房子首付的零頭,但在當時卻是一筆名副其實的巨款。二僑中的興建就是新時期棉湖教學發展史上的「僑批」,是旅泰僑胞心繫祖國胸懷桑梓的歷史見證,是勉勵我們喝水不忘掘井人的豐碑!

「承先祖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上個世界八十年代,社會上的機會並沒有現在那麼多,對農村人來說可以改變命運的路主要還是讀書。棉湖中學是古鎮名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珍稀的教育資源。特別是鎮郊農村小學畢業可以考上棉湖中學的是鳳毛麟角。

二僑中的興建給了貢山村以及甲埔、上浦、下浦、考溪等廣大農村子弟一個可以讀初中的機會,不少農村子弟在二僑中讀完初中考取中專或者考上棉湖中學高中進一步深造。二僑中承載著棉湖鎮郊八零後九零後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凝結著這一代人的歲月芳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最近在無意中卻聽到揭西第二華僑中學要拆除重建的消息,我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二僑中不是我是母校,那些捐款的華僑也非吾祖輩,我只是覺得若把二僑中拆除了,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幾棟校舍,而是一段記憶,一段歷史,一處文化遺存……

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如此,何況中學。一個學校的內涵和發展,關鍵在於師資,而非在於建築物的富麗堂皇。2016年,在一名優秀的支教並留任的高學歷人才陳軍老師的努力下,一個班級有6人中考分數達到700以上,其中有2位同學考上了揭陽一中,實現了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建校以來零的突破!可見師資人才的引進才是學校發展的方向。

二僑中建於八十年代,目前也才三十餘載。要拆總可以找到拆的理由,比如破舊,比如危房,比如配套不適宜……可是當你漫步在中山大學徜徉於參天古木下那些破舊的紅磚房,你會發現正是這些與現代化建築格格不入的紅磚房迸發出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魅力。大拆大建是近年很多城市發展的主流,但也讓好多文化歷史名城留下太多永遠的遺憾。與那些提議拆除的人談「梁思誠與北京古城」談「城門樓與舊胡同」或許扯得太遠,畢竟二僑中也只是一座只有35年樓齡的近代建築。

拆除一個學校容易,轉眼間可灰飛煙滅,但是我們還可以重新再建起一個二僑中嗎?二僑中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是旅泰僑胞胸懷桑梓的「教育僑批」,是一座鞭策我們感恩時代的豐碑,是貢山為數不多的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在歐洲隨處可見數百年的舊建築,廣州的永慶坊也是一個舊城微改造的成功例子,二僑中即使破舊也不至於到不可修葺的境地吧?如果可以保護修葺,也許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對於「二僑中拆除重建」這個傳聞,我希望只是一個傳聞,我希望自己只是杞人憂天……

相關焦點

  • 揭西棉湖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第二次頒獎典禮順利召開
    為調動社會各界捐資助學的積極性,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激勵莘莘學子積極進取,立志成才,2017年8月19日,揭西縣棉湖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教育促進會)第二屆頒獎典禮在棉湖中學校慶紀念館隆重舉行,教育促進會會長及理事會成員
  • 棉湖老人常說「九縣十城隍」,你可知道這其中含義?
    明洪武三年霖田都巡檢司署由湖口村遷入棉湖後,棉湖更加繁榮,成為明代揭陽西部重要的集鎮,更顯示了棉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的地位。但同時,棉湖也成為「山賊海寇相繼剽掠」的對象,故「村市乃築牆為寨,設兵駐守」。至清順治、康熙年間,為確保本地安寧,故設立棉湖營汛,隸潮州總鎮右營鎮標統轄。由於社會治安良好,人口逐步增加,經濟加快發展。
  • 揭西棉湖夏布:麻布衣(消失的傳統工藝)
    棉湖古鎮,位於榕江南河中遊,據清。
  • 棉湖舊事 | 雲湖公園
    「雲湖」,位於「棉湖」東南方,俗稱「北爺門湖」橫跨普寧、揭陽二縣境,面積約百餘頃,水深1-5米,水色清碧如玉。湖上方有東、西兩處起源,東方在湖美鄉,仙潤村之間:西在大坪寮村與仙壇村腹地。二水至柴頭港匯合,若鴛鴦交頸往北流。
  • 這是一篇不酷的文章,只希望換另外一個角度看棉湖
    「棉湖大橋」在棉湖大橋尚未建成之時,榕江兩岸人們的交通往來主要是依靠渡船。為了交通便利,在上世紀70年代,在棉湖擺渡碼頭上遊,建起了一座大橋,這就是我們的棉湖大橋。2012年因棉湖大橋使用年久被定為危橋而重新拆除改建,2014年棉湖大橋重建通車,再次承擔起連接兩岸紐帶的使命。
  • 記憶裡槳聲欸乃中的棉湖大溪
    記憶裡槳聲欸乃中的棉湖大溪▲作者|侯傑純兒時的故鄉,有著成片成片的竹林。 ▲圖片|網絡穿過茂密的竹林,便是棉湖大溪。於是,我再一次輕輕憶起被塵封在舊光陰裡的,那槳聲欸乃中的棉湖大溪…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今日棉湖攝製組」提供 編輯「今日棉湖編輯部」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原標題: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學佳 通訊員/孫少珠)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昨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同時,也將省委書記胡春華今年3月考察汕頭時所作出的「進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僑批檔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
  • 說客英語:多年深耕,鑄就國民教育品牌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教育賽場,說客英語率先把目光聚焦在商業模式的差異化上,實現客戶群體的轉變。多年深耕,說客英語的發展願景是「成為家長最信賴的國民品牌」,正是有這樣的驅動力使得說客英語始終堅守自己的企業使命「用商業創新和科技的力量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 僑批中那些感人的「讀書事」
    菲律賓華僑陳璜煏在1937年6月26日寄給晉江永和許厝妻子的僑批中寫道:「……可使其繼續入學,肄業亦是無妨……」陳璜煏作為父親很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也許這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是很理想,但即便如此,作為父親的他依然要求讓孩子繼續入學,即使是肄業也無妨,可見他多麼重視孩子入學接受教育。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不久前,記者走進著名僑鄉汕頭,傾聽一封封「僑批」背後的感人故事,追尋深深的家國記憶。
  •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僑批文物館,聽取了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 閩漳州政協委員提案籲深挖僑批資源加快徵集歸檔
    目前,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僑批已成文物,能保存有僑批的華僑、僑眷大都成古稀老人。漳州僑批資源豐富,卻尚未見到有做好僑批的收集及整理歸檔工作。為此,今年「兩會」,政協委員郭伯齡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快收集整理「僑批資源」的建議》 和《關於在臺商投資區規劃「中華僑批博物館」的建議》兩份提案,呼籲搶救實物文獻,加快僑批的徵集和整理歸檔工作。
  • 說客英語,不走尋常路的在線教育創業者
    2010年,王華寧回國,進入智慧城市業務板塊,負責中興智慧教育領域的方案規劃。隨著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發布,國內教育信息化開始蓬勃發展。2013年前後,國內「網際網路+」教育市場創業熱情高漲,創新產品、品牌如同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王華寧敏銳覺察到,在線教育創業的時機已經到來,再不抓緊,也許就錯過這個時代風口。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10月22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前往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訪當地的人文歷史風貌,並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通過正在展出的珍貴文史資料,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以及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聽取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記者2日探訪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僑批紀念地的廣東汕頭市西堤公園「僑批」記憶廣場。記者在「僑批」記憶廣場看到,下沉式記憶景牆、拉膜平臺等,展示的一幅幅「僑批」讓遊人們仿佛經歷了一場「僑批記憶之旅」。  汕頭的西堤地塊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僑批」記憶廣場與大海交相輝映,遊覽其中,「僑批」「記憶之流」「批局」「過番紀念碼頭」等元素,讓人們真切感受先輩那段背井離鄉奮鬥的艱辛,體驗當時的海外鄉親通過僑批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 石獅僑批信局的舊時光
    在閩南語中,「信」為「批」,海外華僑通過僑批信局等民間渠道,匯到家鄉的銀信合一的家書便是「僑批」。作為著名僑鄉,石獅的僑批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1945年之前,石獅的僑批信局多達34家。今天我們跟隨現年86歲的老僑批從業者施能欽,走進八卦街,探訪老街上昔日信局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