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作兵 幸福雙翼學員
坐標 | 深圳
01 手足情深VS相互仇恨?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無條件包容你、支持你,愛你,關心你過得好不好,體諒你的難處,記得你的生日,記得你的喜惡,除了父母和伴侶,還有一個人。
就是你的兄弟姐妹。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感情,它是無條件的,不摻混雜質的,能夠患難與共的,血濃於水的。
這就是手足之情。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二胎家庭中,爭風吃醋,明爭暗鬥,相互告狀,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等劇情時有上演。
作為一個二胎奶爸,我親眼見證兩個孩子由雞飛狗跳到歲月靜好的演變。
我們家有兩個孩子,大寶9歲多,小寶兩歲多。
姐姐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弟弟出生了。
因為生孩子的醫院離家比較遠,在住院的幾天裡,我都在醫院裡面照顧媽媽和弟弟,姐姐上學接送和輔導作業的任務都交給外公外婆了。
這期間,姐姐打電話來說想我們,我跟她說:「爸爸媽媽也想你,你要好好聽話,認真學習,再過幾天我們就帶弟弟回家了。」
出院的那天下午,放學後,我正準備去接姐姐回家,姐姐的語文老師的電話打了過來,讓我去一趟她的辦公室。
在老師的辦公室的角落裡,我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子蹲著那裡寫作業。
姐姐看到了我,眼神裡帶著埋怨,沒有說話,繼續寫她的作業。
老師告訴我,姐姐這幾天的作業完成的不好,錯了的也沒有訂正,讓她補的也沒有補。
我跟老師解釋了原因。
老師語重心長地叮囑我,要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習。
02 父母的愛,沒有公平可言
在把姐姐領回家的路上,她還是一語不發。
在等紅綠燈的時候,我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說:「對不起,這幾天爸爸忙著照顧媽媽和弟弟,沒有關心到你,但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的。以後一起面對學習上的困難還不好?」
她聽了之後,「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我以為你們都不要我了。」
因為弟弟的到來,也因為上了小學之後學習的任務加重了,姐姐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的心理有了不小的落差。
以前的她,是我們家唯一的小公舉。
那時我上班沒有那麼忙,她也沒有學習壓力,我們一家三口經常出去旅遊。
在家裡我們很少看電視,要麼跟她一起閱讀,要麼陪她一起做手工,要麼給她做好吃的。
在上一年級前那年春天,媽媽懷孕了不方便出遠門,我獨自一個帶著姐姐去北京遊玩。
第一天去了她心心念念的天安門廣場;
第二天在水立方呆了一天,對於玩水,相信沒有哪個孩子會不喜歡;
第三天去太平洋海底世界,對於海洋,每個孩子都充滿好奇;
頤和園,天壇,北海公園,護國寺美食街……都留下了我們歡樂的腳印。
那也是我們父女倆難得的獨處時光。
有了弟弟之後,我們出遠門的機會少了。
我們還因為姐姐學習態度的問題經常批評她,在我們心裡,嚴格要求她都是為了她好,是為了讀好書,以後有一個好工作,過上好生活。
但她可不會這樣想,她覺得爸爸媽媽不像以前那樣愛她了。
於是,姐姐就開始了各種作妖。
吃飯的時候故意慢吞吞的,對著飯菜挑肥揀瘦的;
寫作業的時候一會讓我們給她倒杯水,一會說她的鉛筆斷了;
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抱怨自己寫字寫得慢,長得不夠高,皮膚很黑……
在孩子眼裡,只有一種資源,那就是父母的愛,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而弟弟的到來,好像把她的爸爸媽媽都搶走了。
一開始,我和媽媽儘量把一碗水端平,讓他們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是公平的。
但後來,通過學習和反思,我發現:在兩個孩子面前,父母的愛根本沒有公平可言。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得到父母獨一無二的愛和關注,我們想要給的「公平的愛」,在他們眼裡,卻是他們最不想要的。
學習了《學習的身心基礎》課程以後,我知道她是尋求過度關注和故意的自暴自棄,這是尋求歸屬感的表現方式。
當我理解她行為動機之後,不是討厭她或者批評她,而是決定給她更多專屬的、獨特的關愛。
帶她去圖書館,陪她一起閱讀;
選擇她喜歡的戲劇,跟她一起戲劇院看演出;
去奈雪點一杯果茶,邊喝邊聊天,聽她吐槽學校或者家裡的事情……
03 警惕這碗「毒雞湯」
儘管我們會特意地給姐姐多一點關愛,但隨著弟弟不斷長大,特別是表現聰明、乖巧、嘴甜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難免被弟弟吸引過去。
這並不是我們重男輕女。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講到:在家庭中,一個人的出生順序對其個性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老大往往比較老實,負責任。
而老二(老小)常常富有創造性,並且愛玩兒,他們大部分的創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會用在通過魅力操縱來得到自己的價值感。
毫不例外,我們家的老二也有「戲精」的天賦。
姐姐經常在與弟弟的鬥智鬥勇中敗下陣來。
弟弟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我坐在客廳的木地板上看著他們兩姐弟玩玩具。
他突然搶姐姐手裡的玩具,搶不贏,就用嘴巴咬姐姐的手,咬完趕緊爬到我身上來。
從偷襲到躲避,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還滿臉委屈地看著我,讓我哭笑不得。
對於他們姐弟倆的紛爭,我們一般不幹涉,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我們都在一旁「看熱鬧」,這是雪娟老師那裡學來的「瞪大眼睛,往後退」。
但「出口傷人」的情形,就必須幹涉了。
有一次,弟弟跟姐姐搶玩具搶不贏,就去咬姐姐的手。
姐姐疼得大哭,弟弟開始一臉無辜,轉而放聲大哭。
我再次用出了341肯定法這個「殺手鐧」,先肯定了姐姐的情緒:「弟弟咬了你,你的手很痛,弟弟不講理,你很委屈,是吧?」
然後再肯定了她搶玩具的動機:「你是維護自己的主權,所以不想讓弟弟把玩具搶去,這種做法是對的。」
姐姐的自信心不夠高,心理年齡也處在兒童期,很容易讓別人越自己的界。
所以,我從來不給她灌輸姐姐要讓弟弟的思想。
孔融讓梨的故事,表面上宣揚的是「謙讓」精神,但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一律要求大的讓小的,結果只會雙輸——
對大的孩子來說,他會憎恨小的弟弟妹妹,是他們讓自己不得不被迫分享,也會習慣性隱忍和退讓,不敢為自己進行合理的權益爭取;
對於小的孩子來說,他會形成一個認知,只要我弱我就會得到足夠照顧,形成「世界圍著我轉」的信念和行為模式。
所以,在成為二胎奶爸的這幾年,我深深體會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一碗毒雞湯。
接著,我又肯定了姐姐做得好的地方:「弟弟咬了你,但你沒有報復弟弟,你做得很好,說明你是一個很有愛的姐姐。」
這三個肯定下來,姐姐停止了哭泣。
我繼續往下肯定:「下次弟弟再搶你的玩具,你該怎麼做呢?」
姐姐說:「如果弟弟跟我借,我可能會願意的,如果他還搶,我是不會給他的。他想要咬我,我會馬上推開他。」
我馬上表揚她是一個懂得謙讓,並能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好姐姐。
我提醒她,推弟弟的時候不要太大力了,不然弟弟可能要摔得屁股開花了。
她聽了破涕為笑。
被冷落在一旁的弟弟,因為沒有被關注,哭得更加起勁了。
我把他抱起來,告訴他:
「你是怕姐姐和爸爸批評你吧?所以你也哭得好傷心。
但你看看,姐姐還是很疼愛你的,她並沒有打你,如果換成其他人,你可要挨揍了。
我們想要別人玩具的時候,是不是要借呢?」
想讓孩子們相親相愛,我們作為父母的,要營造出一種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家庭氛圍。
04 父母的愛是江河湖海
為了讓他們姐弟情深,我運用了雪娟老師提過的「戰壕戰友」的方法。
我給他們規定,你們拿出的玩具,玩了之後一定要收拾好,如果你們誰沒有把玩具收好,那麼下次兩個人都不能玩。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不願意連累別人,每個孩子都不想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因為他們是同一「戰壕」的,所以在收拾玩具的時候會互相幫忙。
姐姐還創造了一個玩具回收中心的遊戲,她在每個玩具箱上面貼了一張便利貼,便利貼上面畫了相應類型的玩具代表,比如布娃娃,積木,玩具車……
因為姐姐提到了玩遊戲,兩歲多的弟弟收起玩具來特別積極。
姐姐學習的時候,弟弟也喜歡跑過去「湊熱鬧」,經常拿姐姐的筆來玩,或者在姐姐的本子上畫畫。
對於姐姐的「投訴」,我告訴她:「我相信你有能力和智慧處理好。」
姐姐經過多次嘗試後,也想出了辦法「對付」弟弟;弟弟在姐姐寫作業的時候也變乖了,不去打擾姐姐。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過:「信任會在孩子的人格中形成『希望』的品質……『希望』能讓孩子對自己的願望抱有持久的信念。」
早上我們要去上班的時候,弟弟經常黏著我們,不讓我們出門。這時候我們都會讓姐姐帶著弟弟去玩。
我晚上下班的時候,姐姐會帶弟弟出來散步,順便接我。
姐姐也會給弟弟用積木搭一個城堡,做一個恐龍樂園,會給弟弟講繪本,給弟弟開電視看。
這些我都會經常反饋給姐姐,告訴姐姐:「你很能幹,你對於弟弟很重要。」
這是心理學上的自重感效應: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和尊重,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這種需求就是「自重感」。
當姐姐的自重感得到滿足後,她也就會自然地反過來認同弟弟,覺得弟弟對她很重要。
我也會跟弟弟說:「姐姐為你做了很多事情,姐姐很喜歡你。」同時,告訴姐姐:「弟弟很喜歡跟你在一起,他有什麼好吃的都給你留著。」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相悅法則」,說的是人們總是更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這些人不一定很漂亮、很聰明,或者很有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我們,所以我們也喜歡他們。
當他們姐弟倆互相喜歡的時候,更能促進他們的感情。
家是溫暖的港灣,船讓孩子自己去開。
但父母的愛是江河湖海,只要足夠多並保持一定的平衡,孩子友誼的小舟才能保持平穩。
北島曾在詩中寫道:你召喚我成為兒子,我跟隨你成為父親。
當我用天然的父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合作而有愛的氛圍時,孩子的手足情深也就水到渠成了。
關於我們
幸福雙翼專注專業系統家庭教育知識傳播,致力於陪伴和支持千萬中國家庭邁向幸福。
圖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啟發和收穫是什麼?
趕緊在留言處
跟幸福君說說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