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書籍的階梯 握住巨人之手
左思強
轉載▼
浙江省紹興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陳阿三老師有句讀書名言:書中自有色香味,書中自有真善美,書中自有知覺慧。是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更是在很多場合講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甚至意味著學校。因此,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
讀書沒有藉口,也不用找藉口。如果你是教師,又是年輕的教師,覺得沒時間讀書;如果你是校長,覺得老師們不愛讀書;如果你是富有教學經驗的骨幹老師,覺得不讀書不影響你的教學成績,那麼,不妨看看同行們是怎麼說、怎麼做的。
時間,從無到有。彼得·杜拉克說: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除非善加管理,否則一事無成。時間管理的第一步是盤點時間,看看自己的時間是如何利用的,有沒有出現浪費時間的現象,在單位時間內的效率高不高。只有對自己的時間利用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才可能真正珍惜時間。每天留出必要的內省時間,反思自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當完美主義者。
制度,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工作忙碌時讀點書,生活悠閒時讀點書。高興時讀點書,不高興時讀點書,日子平淡時讀點書。學校、班級,要建立自主式讀書團隊——人員,我們自己組合;書目,我們自己選擇;計劃,我們自己安排;制度,我們自己擬定;方式,我們自己選擇;成果,我們相互分享。
在讀書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種應該成為時尚的讀書價值觀。讀書,何必追求有用呢!書到用時方恨少。教師愛讀書,他的天地就變大了,生活也會變得有意義。學生愛讀書,他的知識面就寬了,視野就廣了。作為教師,固然未必有絕對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但如果能有一種對讀書的敬重與追求,就有可能擺脫功利主義的纏繞,享受自由,成為身心愉快的精神明亮人和精神富有者。
在當今學校中,總有個怪現象,教師總愛叫學生讀書,但自己就是不愛讀書(當然只愛讀教材和教輔)。上課說是讀書,卻很少有教師自己讀或叫學生讀。教師為什麼會拒絕讀書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認識不夠,有的時間不夠,有的方法不行,有的能力有限。
閱讀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內容之一。
我們有過崇尚閱讀的時代,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民閱讀量在持續下降,閱讀的品質也在不斷走低,閱讀的人也在不斷減少。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人並不因缺乏閱讀而羞愧;相反,專注於閱讀倒仿佛是一種病態(書痴),這種價值觀念的顛倒是非常可怕的,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閱讀正遠離校園,遠離課堂,遠離學生,遠離教師,遠離年輕一代,這是多麼可怕的。閱讀與學習無關,聽起來是很荒謬的事情,但這正是長久以來存在於校園裡的事實。我們將那些人類文明的精華稱之為課外書,「課外書」本身就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稱謂。在為了應試而「讀書」的功利主義的讀書觀背後,瀰漫的是一種持續多年的「讀書無用論」。更為可怕的是,教師作為最應該閱讀的職業群體,也有許多人放棄了閱讀,有不少人靠幾本教參書在課堂上打拼。有些教師頂多不過讀幾本流行雜誌,更不用說教育學和心理學了。在寬廣的人文領域中,能夠閱讀最幾本著作以及文章的教師究竟有多少呢?這種精神的荒漠化,導致的必然是教育的貧瘠與枯燥,日趨依靠規訓、懲戒或者利誘來維持教學,這使大批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精神相當貧瘠。由於就業壓力急劇增大,競爭日趨激烈,而旨在為精神奠基的閱讀就在這種大環境中被忽略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段值得深思的話:我想反對另一種觀念,即學校應該教那些今後生活中將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識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樣化了,使得在學校裡進行這種專門訓練毫無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認為應該反對把個人像無生命的工具一樣對待。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甚至只是一個考試的機器。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對於那些培養將來從事較確定的職業的技術學校也適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目前的教育,我們主要是為了獲取特定的考試只是而已,而忽略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學科的基本原理,並學會了如何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將肯定會找到屬於他的道路。除此之外,與那些接受訓練主要只包括獲取詳細知識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夠使自己適應進步和變化。這種培養和諧的人所需要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獲取途徑是閱讀,而不是反覆的訓練。而一旦教師成為單向度的人,又怎麼可能培養出真正和諧發展的學生呢?
今天,教師拒絕閱讀已經是一種社會事實。一是學校缺少有價值的圖書;二是閱讀主體沒有讀書的意識;三是組織機構沒有支撐閱讀的機制;四是缺少閱讀的投入。這樣就不可能有閱讀的氛圍了。
過去,我談到讀書這個話題時,有不少校長向我訴苦:一是說教師不願意讀書。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他們想了許多辦法,比如要求寫讀書筆記,舉辦讀書沙龍,進行讀書獎勵,但都很難奏效,教師們就是不願意讀書。二是說教學任務緊,質量壓力大,沒有時間和精力讀書。三是學校經費不足,書又太貴,需要教師讀的書不好買。試問,我們學校的校長對讀書的理解、態度、管理、行動又如何呢?自己做了些什麼?
其實,沒有人天生不喜歡閱讀,也沒有人天生就喜歡閱讀。我一直認為,閱讀是人類後天的一種本能。大批教師從踏入學校開始,就越來越不喜歡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身在長期的求學過程中喪失了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結果,這種喪失已經對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產生了負面影響。即使如此,也不能說教師就真正喪失了閱讀能力。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多重因素惡化了教師的閱讀狀況。
首要問題是教師確實缺乏閒暇。有一個比喻很適合現在的教師。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把石頭推上山,推得筋疲力盡,第二天又重新開始,周而復始永無停息。而生活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師也是如此,每天起早貪黑,工作時間早已侵入閒暇甚至休息時間,許多教師疲於奔命,其結果是職業倦怠。一個處於奔命或者倦怠狀態下的教師,哪裡還會產生讀書的欲望?閱讀首先需要的是閒暇,閒暇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保證閱讀時間,更重要的是保證閱讀的狀態。閱讀需要從容的心態,需要較長時間地投入思考。見縫插針式的閱讀往往是實用主義的,未必真正適合教師閱讀。本來作為調節,教師除了周末和長長的寒暑假可以進行休整,但目前的狀況是補課不但侵佔了周末,也大量地佔用寒暑假的時間。一旦自然休息的節律被打破,教師便會陷入身體疲勞與精神疲勞的雙重境地,偶爾的假日,往往就成了一種極度放鬆的時間,成了一個奢望,這成了過於繁忙的日常工作的一種反彈。
假如教師有了閒暇,其實也未必讀書,閒暇只是讀書的前提條件。可能更多的教師處理閒暇的方式是玩遊戲、打麻將或者進行生活交際等。這裡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他們缺乏閱讀的需要,二是他們缺乏閱讀的環境。
所謂缺乏閱讀的需要,主要是指他們的職業並不迫切需要大量的閱讀。許多教師的工作非常簡單,就是研究例題,應對考試。這種簡單的技巧並不需要豐富的閱讀做支撐,豐富的閱讀有時候甚至可能是一種妨害。在這種情況下,閱讀遠不如大量地做題來得更加有效,也更加節省時間。在一般學校裡,那些幾乎從不閱讀,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研究題目以應對考試的教師往往更受校長歡迎。新課程實施以後,許多教師開始被迫閱讀,因為他們不閱讀,就無法應對自己的教學。
所謂缺乏閱讀的環境,有多層含義,最重要的是缺乏校園文化。有沒有倡導閱讀的校園文化做支撐,對於閱讀來說非常重要。這種支撐既包括硬體支撐,如圖書館的建設、藏書量以及借閱的方便程度等;也包括軟體支撐,如學校裡的讀書氛圍以及教師沙龍風氣等。
假如我們來看一下喜歡閱讀的教師,就會發現,在有閱讀習慣的教師當中,真正走向專業閱讀的教師的比例非常少。
假如西西弗斯從無休止的「推石運動」中發現節律,發現美,發現意義,那麼或許這個曾經簡單的動作就不再只是苦役,而是一項充滿樂趣的運動。這個時候,石頭就會停在山頂。同樣,假如教師能夠從日常教育教學中發現規律,發現意義,工作也就不再是勞役,不再是重複,而是充滿新奇與創造,充滿奧妙與神奇。事實上,由於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每天的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因為我們缺乏對教育規律的理解,缺乏對學生的理解,才讓自己對工作失去興趣。而要擺脫西西弗斯的命運,除了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還需要專業化,只有專業化才能夠讓熱愛更加持久。
專業閱讀是走向專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專業閱讀也是新課程推行之後一些有見識的校長首先推行的一項工作。但是,專業閱讀很難在教師個體摸索中來完成。許多時候,校長們推薦的書籍,教師們並不喜歡閱讀,但結論不應該是教師們不喜歡閱讀專業書籍,而是這些被推薦的書籍並不適合教師,或者教師閱讀專業書籍和學生閱讀一樣,也有一個階梯存在。不分青紅皂白地拿來的書,或許是好書,但未必適合大部分教師此時此刻的閱讀水平。比如,許多小學向教師推薦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但事實證明,大部分小學教師在專業化起步時期,並不適合讀這樣的書,或許先從讀類似《孩子們,你們好》這樣的書開始更好一些。因此,教師的專業閱讀,不妨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專業引領。依靠不同領域的專家,比如學科專業領域的,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的,根據具體情況為教師推薦不同的書籍來構成營養套餐。事實證明,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確實存在著一個理想模型,一個專業閱讀框架。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一直在致力於開發教師專業閱讀地圖,就是基於這種考慮,力求為新教育實驗學校的教師提供一個專業閱讀參照。
二是同伴互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的閱讀要想效果好,要儘可能地置於閱讀共同體中,在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中獲得發展是最優途徑之一。專業閱讀畢竟不同於消遣性閱讀,它有理解上的難度,需要通過專業交流來不斷地加深理解。因此,要珍視教師當中自發形成的讀書沙龍並予以支持,必要時要創設這樣的環境。在許多學校裡,教師互不來往,這是不對的。要創造教師們共同生活的環境,只有共同生活才能夠形成共同的語言,才能夠在專業閱讀時互相幫助。必要時,可對一些傳統的教研活動或班主任會議進行改造。
三是倡導解決問題的閱讀。教師的專業閱讀一般不是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閱讀,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閱讀。專業閱讀必須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才能夠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專業閱讀不是一個獨立的項目,而是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案例討論等。
總之,教師們拒絕讀書有許多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而教師不閱讀,從某種意義上是整個社會缺乏閱讀的縮影。拯救閱讀,請從拯救教師閱讀開始,從我們自身閱讀開始!讓我們踏上書籍的階梯,握住巨人之手,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吧!
2012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