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為了幫助「4050」就業困難人員找到工作,鄭州市日前拿出422個公益性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但卻遭到冷遇。記者從鄭州市職業介紹中心了解到,活動開始6天,前來報名錄入的不足十分之一,只有26人,比預定的名額相差的很多。
據了解,公益性崗位是指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優先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由政府全額出資或以補貼方式設立的輔助性社會公共管理崗位和非營利性社區公共服務崗位,以此幫助更多「4050」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鄭州市職業介紹中心職業介紹科科長徐凱介紹,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很多求職者的就業失業登記證缺少就業援助對象認定。由於公益性崗位補貼方式有別於社會一般工作,所以必須核准就業援助對象認定。
此外,鑑於目前就業困難群體和「4050」求職者擇業觀念的保守性,多數求職者仍局限在保安、普工、家政、服務員等服務性崗位,由於協管員等公益崗位社會認同度不足,待遇吸引力相對較差,所以報名情況也不如預期。
那麼,在其他的國家,人們參與公益性崗位和團體的積極性高不高?如何實現公益的科學管理?公益性組織社會營利的法律規則、收益分配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在澳大利亞,公益性團體不僅數量多,而且非常受歡迎。國家對於已經登記的公益性團體,會提供稅務減免這樣的優惠待遇,同時政府還從法律的角度規範了公益性團體的運營。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說,澳大利亞人對公益團體是非常歡迎的。
胡方:澳大利亞的公益性團體非常多,在這個只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國度,全國正式註冊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性團體有10多萬個,公益性團體資金來源主要由三方面組成。一方面,國家會定期撥款給一些大型的公益團體。另一方面,一些工藝團體也會自己經營一些項目,以籌措資金維持團體的正常運營。第三方面,社會的資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國家對於已經登記的公益團體也會提供稅務減免這樣的優惠待遇,像是在澳大利亞華人當中影響深遠的華人服務社就一直堅持為定居澳大利亞的華人提供服務。例如他們提供的免費為不懂英文的華人進行表格填寫或者是英文書信的閱讀,一直深受到華人的歡迎。政府有權對公益性團體進行定期的審查。由於財務監管嚴格,以及很多的公益團體的確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著澳大利亞人。因此,澳大利亞人對公益團體是非常歡迎的。
曾在日本留學的王蕙林介紹,在日本,有關公益性社會組織立法至今已相當完善。日本法律規定,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和公益財團法人都可以從事營利性事業,但不應妨礙公益目的事業的實施,否則就可能被行政廳取消公益認定。
王蕙林:特定非盈利活動促進法、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和公益財團法人認定法全都允許公益性社會組織從事盈利活動,但是也明確要求,從事盈利活動帶來的利潤,除了保證該經營主體正常的管理開支之外,所有餘額都應該應用於公益事業活動。在日本,公益法人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交公司所得稅的,但如果他從事了公司所得稅法規定的33種特定類型的盈利活動,則應當照章納稅。不過,其適用稅率是27%,低於一般盈利性組織37.5%的所得稅率。如果公益性社會組織將之用於組織所追求的核心公共利益時,則可以允許他們在計稅時,從應稅收入種扣除20%的所得,以體現對於無關盈利活動和相關盈利活動的差別待遇。
在英國,非政府公益性社會組織發展比較成熟,從立法、機構、營運、監管,都已形成完整的機制系統,不僅承擔了大量公共管理職能,還提供了大量社會公共服務,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社會管理體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目前的英國大約有幾十萬個註冊登記的社會公益組織,英國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以民間慈善為宗旨,以公益服務為主業,以志願者參與為特徵。在扶貧濟困、教育援助、衛生健康、環境保護、促進社區福利、發展社區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國的社會公益組織普遍具有以下特點,比如說是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以及公開自願的原則。第二就是以社區為依託,分工精細,服務領域廣泛。第三就是良好的自我發展機制和管理體制。最後就是注重合作理念,積極發展多方面的良好關係。社會企業是英國社會公益組織的新類型,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來解決運營資金的問題,能夠改變慈善組織和非政府公共機構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和政府撥款獲得資金來源的局限,通過市場運作來實現盈利,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國內,包括公共設施維護、社區保安、保潔、停車看管等崗位在內的公益性崗位可以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要想讓政策的公益效果最大化,適當降低門檻或許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