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喝水,想吃飯,想大便,想關燈,身上癢……都有卡片能搞定
除文字說明外還配有手繪小漫畫方便溝通
超暖心!ICU護士為患者手繪需求卡
本報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趙玲 王海燕
「老王,昨天晚上睡得還好嗎?今天表情有點嚴肅啊,是不是沒有休息好?」
5月12日,星期六的早晨,大部分人還睡著懶覺的時候,杭州市餘杭區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餘杭五院)的ICU(重症監護)病房裡,護士們已經開始忙碌了。
ICU裡面的患者,有的一住就是好幾年。許多患者因為氣管插管,不能言語,那麼醫患之間怎麼溝通呢?
餘杭五院ICU的90後小護士湯瑩在這裡工作3年了,最近,為解決和病患的溝通難問題,她手繪了一套暖心的「患者需求卡」。
病人嘴不能講手不能動
心思基本要靠猜
昨天早上,錢江晚報記者來到餘杭五院的ICU病房。當天,剛好是國際護士節。
護士長李敏說,ICU一共有14名護士,共有8張床位,「病人的生命體徵需要24小時監測,因為喉部插管的關係,ICU的病人都不能進行語言溝通。除了要幫病人輸液、吸痰、吸氧等外,早上五六點鐘,就要幫病人擦身、換衣服、換床單;每兩個小時要幫病人翻身、叩背;每8個小時幫病人做一次口腔護理,還要做會陰護理等。如果沒有做腸內營養的病人,還要幫忙餵飯。」
1床70歲的老王,在餘杭五院ICU裡已經住了兩年多。老王被確診患上了運動神經元病,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漸凍症。
醫護人員回憶,老王剛進ICU的時候,因為呼吸窘迫做了氣管插管,嘴不能講,手不能動,心思卻一片澄明,這讓他一度不能接受現實,心情很不好。每次有需求,因為無法溝通,護士們就只能從頭到腳一遍一遍檢查。
除了老王,進ICU的都是重症病人,不能正常交流是常有的事。
「病人住得久了,大家比較熟悉了,我們就可以從對方的眼神,手指的指示方位來了解,但我們總在想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改善這樣的交流困難!」ICU的護士說。
哪些患者需求出現頻率高
就把它們畫成卡片
偶然間,護士們萌生了一個想法:是不是可以把平時出現頻率較高的患者需求畫成畫,讓溝通變得更加方便?
在李敏的提議下,ICU的護士們坐到了一起,把病人的常用需求先羅列了出來。
湯瑩自告奮勇承擔繪畫的任務,她說上學的時候學過畫畫,可以試一試。
為了讓需求卡片更形象,大家邊討論邊修改,前後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完成了一套13張的漫畫卡。
患者需求卡就類似於寶寶的識字卡,考慮到有些老年病人不識字,卡片上除了這裡是醫院,這裡有醫生為你看病,你哪裡不舒服,我想喝水,我想吃飯,我想洗臉,我想大便,我想關燈,我想抬高床頭,我想搖低床頭,我身上癢,我很熱這些文字說明外,還手繪了小漫畫,形象表明了需求。比如渴了,圖片上就會畫一個水杯;熱了,就會畫一個人在擦汗。
這下病人再有需求的時候,護士便拿出卡片給他們看,一頁一頁翻過去,翻到對的那張,患者用眨眼或者點頭等細微的動作示意。
看到可愛又形象的需求卡,病人開心了不少,也更願意配合護士的詢問。得到了患者的認可,湯瑩就又追加畫了三套需求卡。
在ICU,患者心理很孤單
護士就是病人的家屬
3床的大伯因為車禍常年臥床,最近因為肺栓塞住進了ICU,他是目前病房裡唯一一個還能進食的病人。
「需求卡裡還有一批是空白卡,用處也很大。」
湯瑩說,3床的大伯右手還可以動,前兩天,護士用需求卡詢問他時,他老是搖頭,拿給他牛奶和雞蛋,也一個勁搖頭。我們就拿了空白卡讓他寫字,原來是他早餐想吃飯。
「美小護」湯瑩在ICU工作已經快3年了,她說這裡很安靜,有時候靜得只聽到儀器聲和腳步聲,這裡的患者心理上也很孤單,「每天家屬有半個小時可以進來探望病人,而一天中剩下的20多個小時,我們就是他們家屬。」
本報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趙玲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