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xaiolin
【新智元導讀】近日,清華北大聯合發布2021年最新互通課程,北大學生在清華學「製造」,清華工科生狂追哲學。從此以後,再也不用糾結「上清華還是北大」了,TP-Link官宣成真!相信不少中國學生從小都有一個大哉問:「我是上清華還是北大?」
就在年初,這一萬千中國學子們心目中的「世紀難題」,已在兩校的「強強聯手」下迎刃而解!
北大?or清華?我全都要!
北大的「宗教學導論」、「哲學導論」和「西方政治思想」課程中豐富的讀寫和交鋒,令清華自動化系的梁同學獲益匪淺。
「作為一名工科學生,長期以來除了技術、科學和工具性的書籍外我幾乎沒有深入地閱讀一本書籍。
在這幾門課上我找回了閱讀的感覺,也希望深度閱讀能夠成為我人生的習慣。」梁同學如是說。
學期伊始,清華大學新雅書院PPE專業的王天煜同學早早就守在了選課系統前,只為順利搶下北大哲學系教授李猛老師的「哲學導論」一課。
北大李猛老師,知乎傳言「沒有猛大沒讀過的書」
王同學表示,他這是「學術追星」。他情願每周兩次騎車往返北大,搶前兩排的位置,每節課記錄三千餘字的筆記,只為抓住課程提供的機會與李猛老師面對面交流。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梁同學在2020年秋季學期選修了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開設的「3D列印創意設計與製作」。
從小對各類實驗非常感興趣的他,終於有機會在實驗室中感受「做手工」的快樂。
來自北大元培學院的譚同學則在清華「製造工程體驗」課程上製作了屬於自己的個性檯燈。
在2020年一整年的試水後,兩校開放課程繼續增加。
北大從以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為主,轉變為納入「音樂與數學」「現代天文學」「基因組學數據分析」「自然保護:思想與實踐」等理工類課程。
而清華大學開放課程亦在以技術實踐為核心的清一色工科內容中添加了「簡帛學」「京劇藝術賞析」「出土文獻與楚史楚文化」等人文內涵雋永的課程。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百廿年曆經風雨,兩校共赴芳華。
北大蔡元培校長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陳寅恪也提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建國後院系調整,北大工學院併入了清華,清華文、理、法學院也併入了北大。從此,清北兩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帶著彼此的一部分前行。
如今,清北互通課程,真正實現了從水木清華出發,於未名湖畔聽大師講學;擷燕園晨暉,穿過二校門探尋造物機巧。
很久以來,清北一直有傳說中的「TP-Link」,指清華北大的跨校情侶。有網友調侃,清北互通課程後,傳說中的「TP-Link」真的實現了。
國之上庠,當修通衢,搭津梁。
清北開放課程互選是一次積極的嘗試,互補學科建設之不足,互借優勢學科之東風,是高站位、大格局下為國內高校立範式之舉——讓大學真正變「大」。
https://www.sohu.com/a/230454080_57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