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國貨幣種類。
①韓幣有紙幣和硬幣兩種。紙幣有1000韓元、5000韓元、10000韓元、50000韓元四種,易於根據紙幣上面印的歷史人物和顏色加以分辨。
②韓國硬幣總共有1韓元,5韓元,10韓元,50韓元,100韓元,500韓元,6個幣值。現流通的硬幣有10韓元、50韓元、100韓元、500韓元四種(10韓元是最小單位)。
③由於韓元匯率高不值錢,故1元,5元硬幣2001年2月起停止流通。2009年6月23日韓國央行韓國銀行發行面額為5萬韓元(約合40美元)的鈔票,這是該國迄今為止發行的面額最大的鈔票。常用讀音「WON」,「HUAN」: 為古時候韓幣讀音用法。
2.韓國貨幣的含金量。
①韓國建國時幣值是參考日本的日元來發行的。從1元——1萬元的面額。後來經過近60年的韓國經濟騰飛,韓國經濟繁榮才造就了如今韓元的幣值過高,不過對貨幣的流通沒太大影響。2009年還根據市場需要發行了5萬元面額的韓幣。「不值錢」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只能說是貨幣面額設置較高。
②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總供給和實際購買力是有一定比例關係的。比如說一個國家有價值100億元的物品,這個國家一共印製了100億元的貨幣。
③價值一元錢的東西就賣一元錢。這個國家印了1000億元的貨幣,貨物總價值仍然是100億元的話,那原來賣一元錢的東西就要賣到10元錢。而韓國印製的錢幣數量比較大,在我國賣1元的東西在那就要賣100多元。所以面值就大。
3.日本貨幣日本貨幣的發行銀行是日本的中央銀行——日本銀行。
①日本銀行發行的紙幣面額有10,000、5,000、1,000日元等面額,另有500、100、50、10、5、 1日元鑄幣。1日元等於100分。其中,面額為2,000日元的紙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較少,在絕大多數自動販賣機中不被識別。
②日本現行貨幣1984年11月1日日本銀行發行了10000、5000、1000日元三種新鈔票。過去使用的10000 日元(聖德太子像)、5000日元(聖德太子像)、1000日元(伊藤博文像)三種鈔票以及500日元(巖倉具視象)硬幣仍繼續流通使用。
③日本流通日元的紙幣面值包括:1000、5000、10000三種。
4.日本貨幣發展史日本貨幣的源流。
①日本貨幣的源流來自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北部。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公元前221年青銅製)。形成了中國貨幣的形狀。漢朝統一中國時也繼續使用這種形狀的貨幣。漢武帝鑄造的「五銖錢」(公元前2世紀)青銅製成為中國以後鑄錢的標準。「五銖錢」這種貨幣的形態在以後在東亞各地域廣泛的傳播開了。
②日本貨幣的發展,日本開始發行的貨幣,在中國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朝廷)積極的採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貨幣也是使用的唐朝的「開元通寶」(621年)銅製同時開始發行「和同開珎」(日本奈良於708年銀鑄)。當時的日本人對貨幣還不是很熟識。朝廷開始強制使用貨幣,而把貨幣儲蓄與官位聯繫起來的這種方法,也起到了促進貨幣在日本流通的作用。
③皇朝錢,皇朝錢是最初由朝廷開始發行的貨幣。元明天皇於和銅元年(708)鑄造了銀和銅兩種「和同開珎」,接著製造了皇朝十二錢,但是在京畿外流通不廣泛。由於銅供給不足,貨幣製造在10世紀中期就廢止了。這樣的皇朝錢上的字體不工整且粗糙。通貨的價值和信用也開始急速下降。百姓都不在繼續使用。到10世紀末時,朝廷勢力衰弱,皇朝錢也停止了鑄造。
④輸入錢幣的流通,政府發行的貨幣主要是從中國輸入的,也是在日本流通的主要外國貨幣。
⑤私鑄錢幣的流通,由豪族,商人私自鑄造流通的貨幣。日本獨自幣制的成立。近世是統一貨幣制確立的時代。近世貨幣的發展。近世的貨幣,金、銀、錢的所謂三貨幣是幕府進定的貨幣。⑥戰國武將貨幣,戰國時代中期(16世紀左右)。因為需要購買火槍需要支付高額的貨幣資金的背景下。各個地方的大名大力的開採金銀。所以出現了很多金銀為主的貨幣。
5.日本貨幣發行。
①日本國貨幣發行最早始於8世紀。17世紀(1600年)建立了日本獨自的市制,1600年開始流通日本初期紙幣。1871年5月10日是日圓的誕生日。這一天日本在法律上確立了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制度,同時公布了「新貨幣條例」,條例稱:「新錢幣的稱呼以圓作為起源。」「圓」作為貨幣單位代替了德川時代以來維持下來的「兩」(四進位法)1日圓的價值定為1.5克黃金,製造金幣以此為標準,金幣和輔幣都鑄成圓形,採用十進位法。
②日本銀行成立之前,日本的紙幣曾有政府紙幣與國立銀行券。1882年日本銀行成立,並於同年10月10日開業。1885年5月9日,日本銀行發行了最初的日本銀行券,這是以1圓銀幣作為貨幣單位的兌換銀券。1899年,日本的紙幣統一為日本銀行券,原來的政府紙幣與國立銀行券停止使用。1897年日本的金本位制在法律上被確定下來,依據是「 貨幣法」,1圓的含金量為0.75克,日本銀行開始發行「日本銀行兌換券」。
③1931年9月 2日,英國停止金本位制,日本大藏省於同年12月13日宣布再次禁止黃金輸出,日本銀行券的兌換停止了。1938年戰爭期間,基於「臨時貨幣法」,曾發行過小面額的日本銀行券(1947年退出流通)。1941年銀行券的發行實際上已與含金量脫鉤,法律上的確定是 1942年的日本銀行法。日本政府1942年發行兌換銀行券(新鈔)代替了日本銀行券。1946年2月26日以舊鈔換新鈔,將5日元以上日本銀行券強制性存入金融機構,每人最多只能兌換100日元新鈔,剩餘部分被封存,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到1/4。按規定,舊的銀行券在1946年3月2日後就不再流通。
後記:現在的信用卡和電子支付越來越頻繁,現金交易量變少了,交易方式改變決定了面值改革的意義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