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kohl oder Pak Choi —— 白菜的南北之爭?

2021-02-07 常學德語

緣起:我最近常常翻看外研社引進的一本德英漢圖解三語詞典。這本詞典長這樣,我以為是本非常不錯的詞典,對於初學者和進階學習者來說,能夠圖文並茂的了解單詞,形成圖像記憶是非常必要的。

(此處就事論事,不涉及任何軟廣告,如外研社發現此詞典銷量的任何波動,本人均不負任何責任!)


不過前幾天發現一處詞條特別有趣,就想順著這個詞條的德英漢三種語言的相互註解以及配圖聊幾句閒話,詞條截圖如下:


這個詞條首先吸引我注意的就是圖文不符!因為上面畫的這個菜明顯不是我印象中德語的Chinakohl!因為圖上畫的像一顆青菜,而德語詞Chinakohl是白菜才對!(或者大白菜是對南京人來說更沒有歧義的說法)

(上圖中的是Chinakohl,北方人叫白菜,沒有歧義!)


接著讓我不解的就是中文解釋「油菜」,因為作為一個南京人,提到油菜,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任何可以食用的菜,而是清明前後一片金黃的油菜花。這時候我突然注意到了中間的英語pak-choi,我回想起我在德國的Rewe超市中常常看到Pak Choi,就是我們南京人所說的青菜。當時我聽德國人讀的是[pɑk ˈtʃɔɪ̯]。(注意這裡的[p]和[k]都是讀成送氣塞音的)

(國外超市賣的Pak Choi,南京人管這個叫青菜,沒有任何歧義!!!)


看到這個詞條以後,我就在想,Chinakohl(大白菜)是怎麼跟Pak Choi(青菜)混在了一起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菜啊?我腦子裡面想著白菜的時候,突然看著這個Pak,我頓悟了這個[p]不能送氣,[k]更是一個入聲韻尾,於是一個入聲字「白」映入了我的腦海,頓時也明白過來,Choi其實就是菜。Pak Choi就是「白菜」兩個字向西文的一種轉寫。並且這是對粵語發音的「白菜」的轉寫,當下發給了粵語母語者去詢問,果然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再問「白菜」究竟指什麼菜時,答覆是,較多人傾向認為白菜就是指我前面說的青菜,學名「上海青」。而如果使用「白菜仔」就不會有任何歧義了。(上述說法在維基百科的德語Pak Choi的詞條中也得到了印證)


現在可以基本推得:Chinakohl和Pak Choi都共同地被不同的中國人稱為「白菜」。字典的編寫者(這是指引進的原版字典的編寫者)就錯誤地將北方人理解的白菜(Chinakohl,德語)和南方人(很南的南方人)理解的白菜(pak-choi,英語)放在了一個詞條裡面,,最後又擺了一個其實不是純正上海青品種的青菜的圖。引進到國內以後,估計兩位譯者都是北方人,所以對於這個圖上的菜品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油菜」。因為看到這張圖時,很多同學很肯定地對我說,在我們家那兒,這玩藝兒就叫油菜!


文末隨筆:中國太大了,南北東西太遼闊,說法太多。我也無力去對各地的叫法去一一考證,能明確一下Chinakohl是指北方人說的白菜(或者南京人說大白菜),而Pak Choi是指很南方的南方人說的白菜或者白菜仔(或者南京人說青菜,學名上海青,南方部分地區認可「小白菜」的說法)。這個去德國超市裡面一看就很清楚了。

最後說說,這個錯誤的鍋還是得原版德英圖解雙語詞典的編者和出版社來背,畢竟是他們用pak-choi注釋了Chinakohl,還配了一張不太典型的青菜的圖。

 


評論區開放,統計一下你的家鄉「白菜」、「青菜」和「油菜」這幾種說法分別指什麼。


喜歡就推薦給其他的小夥伴吧!

相關焦點

  • Pak Choi是個什麼鬼?
    恍然大悟,「Pak Choi」就是粵語的「白菜」嘛!圖2:這就是Pak Choi[ii]在中國北方,這種青菜被稱為「小油菜」,其實它沒有油性;在南方一些地方,這種青菜被稱為「小白菜」,或者「青江菜」、「小棠菜」、「上海青」、「江門白菜」,甚至有人叫它「湯勺菜」,因為它的根部像湯勺。
  • 「白菜」用英語怎麼說?
    「白菜」用英語怎麼說?她拿起包裝紙跟我說,叫pak choi(也有寫作pak choy和bok choy)的。根據發音不難判斷,這分明就是中文的「白菜」。可是,作為一個北方人,白菜我從小吃到大,沒見過這個品種啊!後來跟朋友確認,我室友吃的所謂「白菜」,乃是香菇油菜裡的油菜。從Chinese cabbage到pak choi,驚訝還沒有結束。
  • Poon choi: A Cantonese highlight of Spring Festival
    Left: Poon choi, the main dish on Cantonese dinner tables on the eve of Chinese New Year.Eating poon choi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is a family tradition, especially in the Cantonese-speaking regions in South China.
  • 南北「露露」商標之爭再度升級,到底誰才是正宗杏仁露?
    品牌商標糾紛案屢見不鮮,前有王老吉與加多寶沸沸揚揚紅罐包裝之爭,現在又出來個南北「露露」反目事件。承德露露與汕頭露露紛爭起源於3年前,自2015年開始,承德露露便多次向汕頭露露發起訴訟。幾年時間,雙方一直僵持不下。
  • Gel-Pak 推出中文網站
    欲訪問中文網站,可登陸 http://www.gelpak.com ,點擊中文網站連結或直接登陸 http://www.gelpak.com.cn 、http://www.gelpak.cn 或 http://www.gel-pak.com.cn 。
  • 項目文章丨不結球白菜基因組及其重要形態性狀進化的分子基礎解析
    2020年12月7日,北京農林科學院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在植物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154)上發表了題為「Assembly of the non-heading pak choi genome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genomes of heading Chinese cabbage and the
  • 北方囤100斤白菜,南方喝腐竹糖水…南北差異笑劈叉
    腦補了下兩方勢力的白菜對決,大概是這樣的場面。春節未至,「我們到底要吃湯圓、元宵,還是餃子」這個南北差異話題還沒炒熱,萬萬沒想到提前三個月被一顆大白菜點燃!「南北話題」每次一出必屬精品,簡直就是流量保證。
  • 微博再引「南北之爭」:你家荷包蛋吃甜的還是鹹的?
    甜鹹兩黨間的「鬥爭」由來已久,由於南北飲食文化存在差異,兩方對同一食材做法與口味的認識存在近乎相反的差別。除了近期熱議的「荷包蛋吃甜的還是鹹的」,還有「甜鹹湯圓餡」、「甜鹹豆腐腦」、「甜鹹粽子」等等,網友直呼「我真的不是來挑撥南北之爭的!」
  • k-pak打造可攜式皮划艇 背包奇蹟變身
    「k-pak」是來自於北卡羅來納州的一款可摺疊船隻公司,通過可摺疊的骨架結構、充氣接口與布料外皮。為攜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搭好小船隻需幾分鐘的時間,水上探險活動可以隨時開始。 「k-pak」設計的關鍵在於其分段式框架,工作原理與帳篷框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短小的節段鎖在一起之後連接為更大的結構。「k-pak」並不像帳篷那樣,每個節段僅僅是簡單的搭載在一起,同時塑料連接頭還能起到保證安全的作用。
  • 辣條國標來了,「南北之爭」結束!總局:劃入調味麵製品管理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加強調味麵製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辣條正式被劃入「調味麵製品」,自此持續了多年的辣條「南北之爭」終畫上句號。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辣條多年來一直執行各不相同的地方標準。比如,河南將辣條歸入了調味面制食品,執行的是一套標準;而在湖南,辣條則被劃入了擠壓糕點類食品,執行的是另一套標準。
  • 除了豆腐腦有「甜鹹之爭」,連菜名也有南北差異,可別又鬧笑話啦
    除了豆腐腦有「甜鹹之爭」,連菜名也有南北差異,可別又鬧笑話啦都說我們中國的地域面積大,人口多。而且中國每天都會出口好多蔬菜和水果。因為地域面積廣,我們的城市有在內地的,有在沿海的地區的,不同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也不一樣。
  • 古代「高考」南北之爭,為何要這樣劃「分數線」?
    司馬光VS歐陽修:南北方取士名額之爭在北方教育環境不夠穩定的士子們,科考中沒有任何優勢,因此南北人士中舉比例越來越懸殊。經歷長時間的失衡狀況下,北方人終於抓住機會表達立場了。經過反覆權衡,最終制定了按區域分配名額的南北卷制度。這一點非常類似於今日高考設置的全國一卷、二卷和三卷以及部分地方的地方卷。看起來南方仍佔比較高,但相比原來,矛盾的和緩可不止一點。
  • 豆角,白菜,話英文
    在這次檢視OED的過程當中,我意外發現了之前被我遺漏的兩個漢源詞,一個是音譯自粵語「豆角」的towcok,另一個是借譯自「白菜」的white cabbage。2018年底,我做了OED的漢源詞普查,所得結果有500個左右,卻漏列了這兩個。
  • 如果她發現rod跟pak有什麼關係的話,她絕對不會放過rod
    pak與母親見完面後一直沒有回家,rod一直在pak家裡等到很晚pak也有沒回來。rod走後,pak醉醺醺的回來了,jai阿姨問pak是不是忘記今晚約好要親手做飯給rod小姐了,還告訴他rod小姐等了他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