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開始,寧德就博到了個好彩頭!
《舌尖上的中國3》對屏南的藥膳
給予了極大篇幅的描述宣傳!你看了嗎?
三草燉鵝、苦菜小腸湯……
這些養在深閨的美食終於為更多人所知
今天,我們就來一一詳數《舌尖》系列中的
寧德美食
快來看看有你熟悉的家鄉味道嗎?
寧 德
第3季第4集
屏南藥膳
屏南藥膳已有千年歷史,是當地一張獨特的金字招牌,在屏南擁有的1500多種青草藥資源中,可做藥膳的有400多種,因此獲得「全國民間藥膳示範縣」、「福建藥膳名縣」等榮譽稱號。目前,屏南藥膳產業正在加速產業化步伐,據保守統計,屏南藥膳產業年產值已超1億元。
屏南藥膳在《舌尖3》第4集《養》中大放異彩,用大篇幅詳細介紹了好幾道美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三草燉鵝】
屏南人以神農氏嘗百草的心,試著把山間野草與各種食材混搭出兼具各種療效的湯湯水水,用青草藥能烹飪出怎樣美味的佳餚。
屏南人用本土草藥做菜是要應時應季的。春季好養肝,《黃帝內經》說,肛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鵝肉甘甜,關門草清肝,日日有解毒,山韭菜正當時令,配伍起來,就是屏南人最樸實無華的春季食養菜,三草燉鵝。
大鍋大灶,炊煙嫋嫋,在最質樸的廚房裡,每天都發生著食物的奇妙旅程,揮鏟舞勺之間,是屏南人千年的智慧結晶,更是屏南不變的家鄉味道......
【夏·敗醬草小腸湯】
敗醬草又稱山苦蕒、苦菜,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的功效,福建多地都喜歡吃這個降火,而在屏南,敗醬草和小腸成了夏季裡絕佳的搭檔。小腸和敗醬草,屏南人認為這兩味都屬於寒性, 山野間常見的敗醬草,只需簡單煮湯,就有利於在夏天解毒利尿清熱。
雖然這個味道有些人並不習慣,但每到夏天,屏南的媽媽們總會讓孩子喝上一碗,這種味道,也許就是夏天的味道吧.....
【秋·牡蒿蒸嫩鴨】
秋牡蒿是菊科蒿屬植物牡蒿,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別錄》:「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鴨子具有補益氣陰,和胃消食;解毒斂瘡;祛風通絡之功效。秋天最適合吃鴨肉,配合牡蒿時令對,食材配。
有朋自遠方來,一份地道的牡蒿蒸嫩鴨、鴛鴦果、「秋菊」果再配上一杯醇厚的屏南老酒,就是桌上的總能述說著朋友之間的友情。
【冬·酒糟芋頭面】
在屏南人的藥膳食譜中,芋頭能健脾補虛,散結解毒酒糟能活血止痛,溫中散寒,這兩味都屬於藥食同源,做成酒糟芋頭面,就是冬季好食補,搭配其他食材自然有其他功用,但單純的酒糟芋頭面,清雅純粹,更能感覺屏南人以食養理念和創造力,對天然食材表達的敬意。
在寒冷的冬季,一碗熱騰騰的酒糟芋頭面,暖了口腹,更暖了心......
在屏南的大街小巷皆可以看到藥膳的蹤跡,藥食同源觀念在中國流傳已久,屏南人把鄉野草藥融入日常飯食就成了食養良方,對於屏南當地人來說,食藥膳已經是他們日常。
如果說鄉愁是最牽掛人心的,那母親的藥膳美食必然是遊子心中最為思念的。山蒼子根燉豬蹄、石仙桃清蒸䲘魚......食物與養生在這裡激烈碰撞,從每日的三餐開始,屏南人用心料理,只因那份虔誠,只求家人永遠健康平安。
【山蒼子根燉豬蹄】
【石仙桃清蒸䲘魚】
不過我們也要提醒大家,藥膳並不能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不少文章、民間說辭中宣稱具有的療效, 很多並沒有經過嚴格臨床證實,大家還是應該遵醫囑。藥膳的禁忌不可迴避,作用也不該被無限拔高。
第3季第7集
屏南清明果
在福建不少地方,都有吃清明果的習俗,在屏南也不例外。每年春分時節,屏南人就會上山摘取一種叫鼠麴草的植物,用它來做染料。
糯米做成的清明果為何會有綠色的外皮,這其中的奧秘,全在小小鼠麴草的身上。青菜、剁碎、搗爛、取汁,人們就是這樣用植物天然的顏料,給米糰帶來青綠,這也正是清明果所需的色彩。
草汁把糯米糰染成墨綠色,裡面藏著芝麻、花生碾碎和桂花糖混合而成的餡料。吃起來的時候外皮有著青草的清香,讓人想起山間的細雨和溪水、石橋的味道,裡面的餡料甜蜜而濃鬱,讓人感覺暖陽的午後和情人的擁抱……
第1季第4集
霞浦紫菜
紫菜,是福建人最熟悉不過的一種食材了。海蠣餅裡有它,肉燕湯裡也常拿它做湯料,醉蚶裡更是少不了用它鋪底……不少閩菜裡若沒有了紫菜的調味,總覺得少了一片鮮。
福州往北,距離不遠的一座小城——霞浦正是紫菜的盛產地。漫長的海岸線為這裡製造出眾多的天然港灣,大海已然成為了種植紫菜的一座水上農場。
這裡是福建最古老的縣份之一,也是我國南方最早養殖紫菜的地區。早在元朝時期,這裡的人們就與紫菜結緣了。霞浦是當之無愧的紫菜之鄉。而霞浦紫菜,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唯一一個出現的福建美食。
霞浦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就是秋收紫菜之際。一排排用竹竿搭好的紫菜養殖網格,如同一排排鋼琴鍵,在各網格間一隻只採收船來回穿梭,加上日出日落的光影調和,這畫面美得讓人心醉。
能吃愛吃懂吃向來少不了福建人的一份
在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
福建美食的身影又怎會少呢?
除了寧德美食
還有不少閩南美食也在舌尖系列裡出現了
泉 州
第3季第2集
石 花 膏
大年初五晚上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候《舌尖3》,當福建泉州的石花膏出現,嗯,所有閩南人都會心一笑。石花膏,閩南人盛夏的清涼利器,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裡,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冷飲,送入口中,暑氣一掃而空。
「老闆,我要加紅豆、芋圓、芋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放石花膏哦。」回望夏天,街頭巷尾總擺著幾攤石花膏小攤,和幾個打著赤腳的小夥伴共享一碗,冰涼暢快。如今,這個場景依稀可見,越長大越懷念那個手握幾分錢,內心卻富裕無比的小時候。
看了《舌尖3》之後才知道,一直愛吃的石花膏來得並不容易。石花膏的原材料是海裡生長的石花草,每年四五月間,惠安女等閩南沿海居民會乘坐漁船,到人跡罕至的孤島上採摘石花草,其後還有非常複雜的程序:清洗、曬乾、反覆篩選、熬煮、持續3小時的攪拌......閩人對美食的追求是執著的,就像重重工序才能獲得的一口記憶味道,就像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第3季第2集
土 筍 凍
土筍凍在《舌尖3》中的鏡頭並不多,但海峽君想說,在許多閩南人眼中,這道菜是閩南最神奇也最獨到,最有想像也最有創意的美食!
「土筍」不是筍,且壓根就不是植物,而乃一條條叫「星蟲」的環節小動物,把「星蟲」稱為「土筍」的人肯定是一個風趣而調皮的大海之子、天下第一個吃「土筍凍」的好漢。
許多人知道了它的真實身份總會望而卻步,但閩南的主人們又總是向所有來客熱情的推薦這道菜:「可以吃的,可以吃的,當然可以吃的,美味無比哪!」
於是在極力想盡地主之誼的目光飽含期待的注視下,客人們硬起了頭皮,鼓足了勇氣,驚驚顫顫地高難度地夾起這個圓滾滾滑溜溜的玩意兒,沾了半化在香醋裡的芥末,一股腦塞入嘴裡,隨之,就會轉化為驚豔……
第3季第2集
海 蠣 煎
石花膏、土筍凍、海蠣煎,來到泉州,一定要嘗的泉州味道。海蠣煎更是泉州人年夜飯桌上必有的一道菜。
海蠣煎是閩南出名的特色小吃,口感香脆,內餡香滑,必須吃現做的,熱乎乎才最有味道,雖然海蠣煎食材相對簡單,但手藝並不簡單,火候的掌控極為關鍵,而那一碟辣醬更是精髓,海蠣煎,承載著無數人童年的記憶。
第3季第2集
面 線 糊
面線糊是泉州的一道風味小吃,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
可以在面線糊裡加入很多配料:醋肉、大腸、豬血、蝦仁...嫋繞的熱氣瀰漫開來,金黃色的醋肉、油亮滑嫩的大腸,每一縷味道,都讓人那麼熟悉。
所有在外打拼的泉州人,春節回家一定都會來一碗情牽心繫的面線糊。濃稠順滑的地瓜粉湯底再與細如針線的面線慢慢熬製,糊而不爛。每一口都讓漂泊的人溫暖如初,在這碗面線糊裡,竟把這一年的坎坷咽下去了,它化成了「家」給的力量,讓我們繼續前行...
第2季第2集
潤 餅
也許鏡頭只是簡單帶過,但泉州人關於潤餅的情感卻說也說不完。在泉州這一方小城,春來晨起,讓人倍感生機煥發的,正是那舌尖味蕾的悸動,正是那潤餅的芳香。舊時,每到清明和春節前後,泉州人家家戶戶做潤餅菜以祭拜祖先。久而久之,潤餅成了當地有名的特色小吃。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
小時候常常太貪心,一個卷裡總是包了太多的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不被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吃個2卷就已經飽的不行......
《舌尖2》播出之後,鼎鼎大名的老字號——亞佛潤餅皮被眾人熟知,百年經營,傳承三代。說它是泉州古早味最好的詮釋,沒人會否認。可以打包回家做潤餅春卷,也可以試試店內蘿蔔餡或芋頭餡的。這家店一直守候在西街,也守護著泉州人關於潤餅的記憶...
第2季第2集
蘿 卜飯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導演陳曉卿早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來泉拍攝時,曾一餐吃了淨重750克的蘿蔔飯,後來一度聽不得「蘿蔔」』二字,真吃傷了。 是的,蘿蔔飯真得很好吃!
《舌尖2》中詳細介紹這道充滿古早味的蘿蔔飯。含水量接近百分之九十,入口潤嫩幼滑,毫無纖維感的沙土蘿蔔,遇上八分肥兩分瘦豬肉,與香菇、海蠣、蝦幹同煮。肉的豐腴,蘿蔔的清甜,米粒的飽滿,這就是最讓泉州人慾罷不能的蘿蔔飯,一種簡樸而豐饒的主食。
而這道菜更是在外漂泊一生的老華僑程世坤,一輩子魂牽夢縈的味道,半生闖蕩帶來家業豐厚,兒孫滿堂,最終選擇回歸故鄉。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廈 門
第3季第3集
同安封肉
當在《舌尖3》上看到八市,海峽君就一陣激動,那永遠熙熙攘攘的八市,自由生長著最不加修飾的廈門味。這裡有太多海峽君的摯愛,一直以來,都喜歡這裡的同安封肉,正好,同安封肉也上了《舌尖》。
封肉,一直是同安人心中的大菜。一來,方方正正的封肉紅亮鮮香,寓意美好,通常是婚宴喜慶時的必備菜。再者封肉有王審知封官「閩王」的傳說,也就有了加官進爵的好意,濃油赤醬的味道還最能表達一口富足。
封肉是以肉為主要食材的料理,以整塊豬前腿肉作為原料,配板慄、香菇、蝦米,裹以紗布,入缸蒸熟,肉質鮮嫩,用筷子就可以切開!滋滋滋...那一大口冒著油的封肉,就是食肉動物最大的滿足.....
第3季第3集
沙茶燜牛肉
閩南人愛沙茶,就連牛肉也不放過。
而在《舌尖3》中的這國際場宴會上,為了在國際標準內呈現閩南特色,又保證美食的色香味和擺盤美觀,廚師決定用同安封肉的做法,製作沙茶燜牛肉。
這是一次非常大膽的創新,沙茶的鮮香襯託著牛肉的酥軟和豐腴,實現了調味和食材的完美結合,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享用了一餐高規格、高顏值的「廈門味道」。
第3季第3集
炒 面 線
說到面線,對於廈門人和來過廈門的人來說,一定不會陌生,據說。面線成為閩南人主食,已經有八百年歷史了。作為廈門著名的小吃,廈門炒麵線也是各種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其實,廈門人對面線情感可不是一道炒麵線可以說得完的。在廈門,祝壽賀喜要帶面線,親友送行要吃太平面線,家中待客用豬腳面線,如果辦酒席或者孩子滿月,頭道菜更是用面線代表福壽綿長.....面線,寄託著人們樸素的情感和願望。
看了這麼多,哪道菜是你的最愛?
快來投個票吧!
也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最愛的那道家鄉菜!
海峽網新媒體部出品
出品人:張文琦 朱夢妮
綜合自《舌尖上的中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