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綜合性重點大學,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雲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數據中國「百校工程」,是首批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的六所高校之一,建立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兩所高校之一,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創建於1954年,時名昆明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雲南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2004年12月,雲南省分析測試中心成建制併入。
根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佔地3915餘畝;設有研究生院、1個學部、26個學院、1個教學部、7個研究院、13個臨床教學基地(含9個附屬醫院、3個教學醫院、1個實習醫院)、107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7個,專業學位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1個;有教職工3823人,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235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3062人,各類長短期留學生1658人。
歷史沿革學校前身1、原昆明理工大學
1919年,省議員大會審議通過龔自知等人提出「本省籌辦大學請願書」。時任雲南督軍兼省長的唐繼堯於9月以雲南督軍公署、省長公署之名告知省議會,表示「大學之設,必期於成。」
1922年12月8日,私立東陸大學宣布成立,次年,正式開學 ,設有本科、預科、附中。
1932年,雲南省立師範學院併入,設有文學院(政治經濟、法律系),工學院(土木、礦冶系),教育學院。昆明工學院,系原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工程系和採礦冶金系。
歷史沿革
1952年,重慶大學有色金屬專修科併入雲南大學。
1953年8月,西昌技藝專科學校7名教師調入雲南大學工學院,1953年9月至1954年1月,貴州大學礦冶系師生及全部設備,機械電機系教師及全部設備,數理及化學兩系學生,部分教師,專業設備調入雲南大學。
1954年7月11日,政務院批准的中央高教部1954年暑期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中決定:「雲南大學工學院獨立建校,成為以有色冶金和採礦為重點的多科性工學院,定名『昆明工學院』」。9月1日,昆明工學院正式宣布成立。學校隸屬高等教育部。
1958年8月,學校下放給雲南省管理。
1960年;昆明工學院羅茨分院成立,同年,以昆明工學院機械系成立雲南機械學院。
1961年9月,雲南機械學院、雲南煤炭學院、昆明工學院羅茨分院、滇南大學冶金機械系、滇西大學採礦機械系、雲南鐵道學院、甘肅工業大學(今蘭州理工大學)鋼鐵冶金專業併入昆明工學院。
1963年9月,滇南大學化工系併入昆明工學院,學校劃歸冶金工業部管理。
1970年1月,學校下放給雲南省領導。
1978年9月,學校實行冶金工業部和雲南省雙重領導,以冶金工業部為主。
1983年9月,學校劃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管理。
1995年2月,昆明工學院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
1998年3月,學校實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與雲南省共建,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管理為主的體制。9月,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雲南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2、雲南工業大學
1913年,雲南工礦學堂更名為雲南甲種工業學校。
1921年,雲南甲種工業學校(部分)更名為路政學堂。
1930年,路政學堂更名為雲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
昆明理工大學校園風光
1930年4月,在原甲種工業學校基礎上,雲南省創立省立第一工業學校,校址原在華山東路大德山雙塔寺,後遷至大西門外文昌宮(現龍翔街文林小學)。
新中國成立後,昆華工校改名為昆明工業學校。
1961年,昆明工業學校更名為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
1965年5月,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雲南省農業機械學校創建。
1974年12月11日,省革委以雲南第一工業學校、第三工業學校和農業機械學校的基礎上擴建成立雲南工學院。
1984年9月,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昆明分院創建。
1985年3月,雲南化工專科學校、電子科技大學昆明分部創建。
1994年9月6日,經國家教委批准,雲南工學院、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昆明分院、電子科技大學昆明分部、雲南化工專科學校合併組建雲南工業大學。
合併組建1999年10月,原昆明理工大學與雲南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昆明理工大學。
2004年12月28日,經省政府批准,雲南省分析測試中心成建制併入昆明理工大學。
2008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高校。
2010年7月,學校成立昆明理工大學質量發展研究院。11月,成立雲南省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榮獲」全國企事業智慧財產權示範創建單位「稱號。同年,學校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圖書館榮獲魯班獎
2011年1月,學校成立昆明理工大學附屬昆華醫院(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3月28日,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成立。10月,學校入圍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6月,雲南省人大法制委、雲南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與昆明理工大學合作建立雲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學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4月,昆明理工大學獲批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資助,成為全國首批18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之一。12月,學校國家級超硬材料先進位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被認定為科技部國際合作基地。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雲南時,給予學校「全國著名高校」的讚譽。
2016年6月16日,昆明理工大學航空學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昆工呈貢校區舉行。
2017年1月,昆明理工大學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學校入選2017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8年9月,雲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籤署協議,決定共建昆明理工大學。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2020年3月,入選「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4月,入選在線教學國際平臺課程建設高校。 9月,獲批飛行籤派員訓練資質。 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聯盟。
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昆明理工大學(9張)
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834人,其中,專任教師2467人,教授、副教授職稱人員1360人。學校現有院士9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1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2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及教師獎獲得者6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8人,雲南省高層次人才14人,雲南省「興滇人才獎」2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6人,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98人、後備人才50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13人,雲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人,雲南省教學名師18人,省科學家工作室1個,雲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17個。
院系設置根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2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學部、7個研究院、13個臨床教學基地(含9個附屬醫院、3個教學醫院、1個實習醫院),3個應用人才培養基地,設有城市學院,專門培養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生;設有研究生院;有110個本科專業、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
部門設置類別
名稱
二級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與能源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信息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交通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現代農業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理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雲南工業幹部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民航與航空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
獨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
教學部
昆明理工大學體育課部
研究生院
昆明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研究院
雲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
雲南省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
昆明理工大學物理與工程科學研究院
昆明理工大學雲南金融工程研究院
雲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
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
附屬醫院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西雙版納州人民醫院
麗江市人民醫院
攀鋼集團總醫院
普洱市人民醫院
文山州人民醫院
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
解放軍第59醫院
曲靖市婦幼保健院
---
培養基地
楚雄應用人才培養基地(楚雄技師學院)
雲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培養基地(陽宗海)
建築應用人才培養基地(大理)
---
專業設置學院
專業
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地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土地資源管理
冶金與能源工程學院
冶金工程、冶金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機電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工業工程、機器人工程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電力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水利類
交通工程學院
車輛工程、交通運輸類、物流工程、物流管理與工程類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資源環境科學
化學工程學院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工與製藥類、油氣儲運工程
管理與經濟學院
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
建築工程學院
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城市地下空間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
理學院
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化學、電子信息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現代農業工程學院
農業工程類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功能材料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製藥工程、生物工程
國際學院
漢語國際教育
醫學院
臨床醫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類、園林
食品安全研究院
食品科學與工程類
民航與航空學院
機械工程、通信工程、交通運輸、物流工程、飛行技術、播音與主持
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
安全工程
質量發展研究院
質量管理工程
管理與經濟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
法學院
法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新聞傳播學類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類
國際學院
漢語國際教育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類
藝術與傳媒學院
播音與主持藝術、設計學類、環境設計、工業設計
教學建設西南公共教學樓
根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5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評估、15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2項。
學校建成國家精品課程8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雙語示範課程2門,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17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校有雲南省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個,卓越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小語種人才培養示範點1個,東南亞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示範點1個。
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冶金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建築學、環境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礦物加工工程、交通工程、環境工程、建築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工程實訓中心、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冶金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昆明鋼鐵控股有限公司、昆明雲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攀鋼集團有限公司、雲南電網公司、雲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雲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雲南銅業(集團)有限公司、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雲南西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設計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中心、計算中心、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化工原理雲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
雲南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材料專業ACD特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冶金工程培養精英兼顧一般雙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
精品課程級別
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
材料工程基礎、碎礦與磨礦、組織行為學、理論力學、電力工程信號處理應用、機械製造工程訓練、有色重金屬冶金學、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項目規劃
雲南省級精品課程
輕稀貴金屬冶金學、管理學、材料工程基礎、碎礦與磨礦、高層建築設計、冶金設備基礎、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基本原理、自動控制原理、組織行為學、工程製圖及計算機繪圖、市場營銷學、機械製造工程訓練、材料科學基礎、生物檢測技術、植物纖維化學、有色重金屬冶金學、大學物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基礎、程序設計與計算機語言、建築設計、現代化學基礎、化工原理、金工實習及機械製造基礎系列課程、有機化學(工科類)、電力工程信號處理應用、高等數學、地質學基礎
雲南省級東南亞南亞語種精品課程
泰語會話
雲南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材料科學基礎、分子生物學、道路交通系統建模與仿真、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觀經濟學、環境毒理學、人文地理學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3項,出版國家精品教材1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4部。
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名稱
獲獎等級
時間
資源型行業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年
依託學科優勢構建冶金與材料專業人才多元化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年
創建及規範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9年
學科建設根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3個,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點學科9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省級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含1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4種,5個學科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
博士後流動站:冶金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 等
ESI排名世界前1%學科: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環境科學,動植物生態學
國家級及省級重點學科名錄級別
學科名稱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有色金屬冶金
國家重點培育二級學科
環境工程
省級重點一級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力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築學、水利工程
省級重點二級學科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磷化工工藝過程及設備、機械電子工程、採礦工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食品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應用化學、有色金屬冶金、製漿造紙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力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學、系統科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
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能源與環保(領域方向:冶金工程、 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金融、城市規劃、應用統計、國際商務、風景園林、保險、林業、資產評估、臨床醫學、審計、法律、公共衛生、藥學、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工商管理、翻譯、會計、新聞與傳播、出版 、工程管理、建築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臨床醫學 等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金融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出版碩士、風景園林碩士、會計碩士、工程碩士(27個領域) 等
2017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學科評估結果為:
學科名稱
評選結果
學科名稱
評選結果
哲學
C
土木工程
C+
法學
C
測繪科學與技術
C-
數學
C-
化學工程與技術
C
生物學
C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C
力學
C+
礦業工程
C+
機械工程
B-
交通運輸工程
C-
材料科學與工程
B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冶金工程
B+
城鄉規劃學
C-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C-
軟體工程
C-
控制科學與工程
C-
安全科學與工程
C-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C+
管理科學與工程
C+
建築學
C+
工商管理
C-
社會評價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進步榜排名第78位。
學術研究科研平臺根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級平臺19個,省部級平臺97個,科技創新團隊等共43個,甲級資質的設計研究院1所。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真空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複雜有色金屬資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金屬先進凝固成形及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微波能工程應用及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鋰離子電池及材料製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科技部國際合作基地:超硬材料先進位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及化工行業廢氣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醫學動物模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化工節能環保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色及稀貴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非常規冶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工業能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冶金節能減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行業工程技術(昆明)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工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昆明)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微波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工業能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重點實驗室:雲南省計算機應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新材料製備與加工重點實驗室、雲南省有色金屬真空冶金重點實驗室、雲南省內燃機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特種冶金重點實驗室(培育) 、雲南省先進電池材料重點實驗室、雲南省三七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土木工程防災重點實驗室、雲南省土壤固碳與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冶金節能減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先進成形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雲南省抗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雲南省智能電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腫瘤轉化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醫學分子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工業廢氣淨化及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金屬礦尾礦資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汽車連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雲南省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特種設備安全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雲南省鋁工業工程研究中心
雲南省工程實驗室:雲南省微波能應用及裝備技術工程實驗室、雲南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工程實驗室 、雲南省金屬凝固成形及控制工程實驗室、雲南省工業節能工程實驗室、雲南省先進電池及材料工程實驗室、雲南省海量語言信息處理工程實驗室
雲南省部級檢測站:雲南省放射性及有毒有害揮發性物質質量監督檢驗站、雲南省金銀飾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雲南省保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
雲南省級產學研聯合開發中心:雲南省生物柴油製備與檢測技術研發中心、雲南省礦業開發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中心、雲南省動力機械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中心
雲南省「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複雜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西部典型行業汙染控制協同創新中心
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非常規冶金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環境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複雜鐵資源清潔冶金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結構健康診斷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先進材料的力學行為與微結構設計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環境土壤科學重點實驗室(培育)、雲南省高校模式識別與智能計算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應用電化學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振動與噪聲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磷化工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靶點藥物篩選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先進成形製造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工業節能與能源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製漿造紙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矽冶金與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醫學分子診斷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智能交通系統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水汙染控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中藥材機械化工程研究中心、雲南省高校高原山區空間信息測繪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雲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廖世軍專家工作站、趙金保專家工作站 、幹勇院士工作站、付賢智院士工作站、郝吉明院士工作站 、柳百成院士工作站、左鐵鏞院士工作站、契霍特金院士工作站、張懿院士工作站、何季麟院士工作站、張文海院士工作站、任南琪院士工作站、劉良專家工作站、趙金保專家工作站
科研成果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36項;出版論著2041本,專利授權9852項;2018年科研經費規模達11.02億元。
2018年8月,學校承擔的2個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批准,中央財政經費總計8100萬元, 共獲資助項目135項,資助直接經費4936.4萬元,總經費約5800萬元(含間接費用)。獲資助項目數和資助經費連續8年位居全雲南省第一。
2018年8月,學校在2017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中共有18項獲獎(含參加),其中自然科學獎6項;技術發明獎3項;科技進步獎9項。
2020年7月,在2019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昆明理工大學教師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的獎勵共有12項:其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技術發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部分國家級科研獲獎項目名稱
獲獎類別
複雜難處理鎳鈷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複雜錫合金真空蒸餾新技術與產業化應用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黃磷尾氣催化淨化技術與應
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有色金屬共伴生硫鐵礦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冶金爐窯強化供熱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學術資源根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昆明理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總量307餘萬冊(含院系資料室),中外文報刊5500多種,載體類型包括紙質文獻、電子文獻和其他載體文獻,全國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之一,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西南地區有色金屬專業文獻信息中心」。
昆明理工大學圖書館
學術期刊(2張)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雙月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科學引文資料庫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以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和《劍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波蘭《哥白尼索引》、《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學文摘》、《中國無機化學文摘》、《電子科技文摘》以及同方、萬方、維普、龍源、華藝等資料庫收錄期刊;2003年獲「《CAJ-CD》規範執行優秀獎」,2004年獲教育部「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於2001年1月,刊期為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期刊被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遴選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收錄期刊、科學引文資料庫(SCD)收錄期刊以及同方、萬方、維普、華藝等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2003年獲中國學術期刊首屆「《CAJ-CD》執行優秀期刊獎」。
合作交流根據2020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交流關係;在面向周邊國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長期培養、國際技術轉讓,面向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響力。經國家漢辦批准設立2所孔子學院;在寮國、泰國、越南設立了中國國外多處辦學點;在亞歐合作、中國與東協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重要國際區域合作機制中,作為中國高校代表發揮了積極作用。
昆明理工大學與美國愛達荷大學合作舉辦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合作建設孔子學院布萊金厄理工學院孔子學院
寮國蘇發努馮大學孔子學院
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昆明理工大學校徽
昆明理工大學校徽如右圖所示:
釋義:昆明理工大學的校徽為內外兩個同心圓構成的圓環面。外圓環內為中文校名(繁體),英文校名(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內圓中間圖案是6個立方體方塊,其下方是數字1954,背景顏色為紅褐色。
內圓中間6個立方體方塊組合圖形為學校標誌性建築圖書館的抽象圖,象徵昆工;而立方體方塊形似晶體的晶胞結構,體現了學校理工科辦學特色;「1954」代表學校建校時間;背景顏色為紅褐色由深到淺過渡,層次分明,與學校建築風格相匹配(昆工紅),還代表學校地處紅土高原,寓意學校根植紅土,情系有色,堅韌不拔,赤誠報國的精神和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傳統。
精神文化明德任責,致知力行
昆明理工大學校訓
釋義:「明德」: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致知」:出自《大學》:「致知在格物」。
「力行」:出自《朱子語錄》:「論先後,當以致知為先;論輕重,當以力行為重」。「致知力行」出自1922年(壬戌年)成立的東陸大學(雲南大學前身)校訓「自尊、致知、正義、力行」。昆明理工大學2004年50周年校慶時,提煉了校訓,昆工作為東陸大學一個重要後繼者,結合理工大學特質,亦繼承了部分該校訓。
往期精彩文章連結(點擊即可查看):
1、高一學生應如何選科?新高考選科組合優劣勢分析,深度解讀!
1、高一學生應如何選科?新高考選科組合優劣勢分析,深度解讀!
2、深度!2021省一省二省三應該如何選擇綜合評價院校?
3、一位合格的家長,強基計劃/綜合評價報名的這些問題要門清!
4、條條大路通名校!強基/綜評/專項計劃,你適合哪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