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2021-01-11 生物谷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Cell)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基因轉錄調控研究專家,洛克菲勒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拉斯克獎獲得者Robert G.Roeder博士。Roeder教授發表的文章至今已逾400餘篇,他曾發現了3種負責讀取即轉錄基因的RNA聚合酶,並揭示了轉錄非同尋常的複雜性。在 基礎分子生物學教材中,只要提到真核基因轉錄,所引用的參考文獻許多出自於Roeder教授實驗室,他是真核生物基因轉錄調控方面的頂尖專家。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DNA序列不是唯一的遺傳信息,除了基因組DNA外,還有大量遺傳學信息調控著基因的表達,稱之為表觀遺傳信息。通過組蛋白氨基末端殘基的翻譯後修飾對染色體結構和基因轉錄進行調控,是目前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的重要部分。

組蛋白修飾是發生在染色體組成成分--組蛋白上的修飾,主要有甲基化(me)、乙醯化(Ac)、磷酸化(P)、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方 式。其中,組蛋白甲基化修飾比較複雜,可以發生在賴氨酸或是精氨酸上,而且每個修飾位點可以有不同的甲基化修飾狀態。根據修飾位點以及修飾狀態的不同,甲 基化修飾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轉錄,從而參與正常生理如個體發育、胚胎幹細胞定向分化等過程,同時也參與病理如癌症的形成和發展。

其中組蛋白H3賴氨酸4三甲基化(H3K4me3)就是一種重要的組蛋白標記,能通過與起始因子TFIID之類的效應因子相互作用,召集激活基因, 促進轉錄。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明H3K4me3-TAF3能直接與TFIID相互作用,召集激活基因,而其中一些正是著名抑癌基因p53的靶標。

通過深入探索,研究人員還發現H3K4me3能通過刺激前起始複合物PIC組裝,增加p53依賴性轉錄,並且通過與TAF3的相互作用,合作性或非 合作性與TATA box作用,直接參與PIC形成和轉錄,此外H3K4me3-TAF3/TFIID相互作用也能對基因毒性應激產生反應,調控p53的選擇性功能。

這些研究發現均表明了H3K4me3這種表觀遺傳學元素,能通過與PIC相互作用,快速誘導p53特異性靶基因,這種機制不僅對於研究表觀遺傳學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有助於分析p53在癌症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生物谷Bioon.com)

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

Shannon M. Lauberth, Takahiro Nakayama, Xiaolin Wu, Andrea L. Ferris, Zhanyun Ta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regulate chromatin-dependent processes, ye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y contribute to specific outcomes remain unclear. H3K4me3 is a prominent histone mark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genes and promo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effector proteins that include initiation factor TFIID. We demonstrate that H3K4me3-TAF3 interactions direct global TFIID recruitment to active genes, some of which are p53 targets.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1) H3K4me3 enhances p53-dependent transcription by stimulating 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 formation; (2) H3K4me3, through TAF3 interactions, can act either independently or cooperatively with the TATA box to direct PIC form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3) H3K4me3-TAF3/TFIID interactions regulate gene-selective functions of p53 in response to genotoxic stress. Our findings indicate a mechanism by which H3K4me3 directs PIC assembly for the rapid induction of specific p53 target genes.

相關焦點

  • 20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表觀遺傳學研究重點
    黃芪葉預防結腸癌的活性成分及其對關鍵抑癌基因的表觀遺傳調控王知斌55萬黑龍江中醫藥大學81973439PPARγ/p300介導的表觀遺傳調控促進小膠質細胞M2極化緩解腦出血後繼發性腦損傷的作用機制伍國鋒55萬貴州醫科大學81971126組蛋白甲基轉移酶
  • 簡析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則是對表觀遺傳及其機制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是闡明基因組功能及基因表達調控的關鍵研究領域,也是一門從現象到領域的遺傳學分支學科。基因組中的遺傳信息可以為蛋白質的合成提供模板,而表觀遺傳信息卻會影響基因的功能和活性,如基因能否表達、什麼時候表達、表達強度如何,以及如何表達。
  • 【CpG甲基化】邁入未知領域:重複DNA的表觀遺傳學
    研究背景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在調控基因表達、維持染色質結構、基因印記、X染色體失活以及胚胎發育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利用納米孔測序對HORs陣列進行甲基化分析,研究小組在具有活性的HORs中發現獨特的甲基化模式:在人類基因組的每個著絲粒中,大多數區域都是一致的超甲基化,有一個明顯的低甲基化區域。CENP-A上有標記著動粒連接和著絲粒功能的位點,團隊進一步發現低甲基化的區域與CENP-A的最高結合部分重疊,這說明低甲基化會影響著絲粒的活動。
  • NEJM綜述: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該文作者是在腫瘤表觀遺傳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教授Andrew Feinberg,曾首次發現人類癌症中的表觀遺傳變化。我們邀請了曾在Feinberg實驗室接受博士後培訓的「青年千人」劉贇教授解讀這篇文章。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
  • . | 首都師大發現四氫葉酸(THF)對表觀遺傳學沉默的調控機制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團隊在Plant Physiology發表題為 "Tetrahydrofolate modulates Floral Transition through Epigenetic Silenc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四氫葉酸(THF)對表觀遺傳學沉默的調控機制。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困擾醫生的答案也將漸漸浮出水面。這些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表觀遺傳學有望部分揭示。 2009年,西班牙和美國的科學家在全基因組水平分析了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他們一方正常,一方患有紅斑狼瘡。
  • 【新知】表觀遺傳學信息如何傳遞
    10天後,Dias讓這些動物和正常雌性小鼠動物交配。這些動物後代成年後,大部分對乙醯苯敏感,當暴露在這種氣味下,有意外聲音就會驚慌失措。動物的下一代(孫輩)仍會對乙醯苯敏感。研究發現,三代動物M71 glomeruli結構增大,其中乙醯苯敏感神經元增加。最近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Dias等認為,環境信息可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傳遞給後代。
  • 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表觀遺傳學案例
    摘要:2019年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兩個經典的「毛色」相關的表觀遺傳學案例,分別是「不完全顯性」和「共顯性」的遺傳現象。通過回顧上述案例的研究歷程,逐步闡明相關機制以加深學生對表觀遺傳現象的理解,並引導其思考表觀遺傳學與經典遺傳學的內在聯繫。
  • 這兩個抑癌基因很關鍵!
    ,腸道良性腫瘤的癌變速度加快,與兩個抑癌基因——Nedd4和Nedd4l的突變有關,該研究工作由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完成,並發表在《EMBO Journal》期刊上。 控制腸道良性腫瘤癌變,這兩個抑癌基因很關鍵! 基因解碼研究者利用RNAScop原位雜交(in situhybridisation,ISH),發現Nedd4主要表達在隱窩幹細胞區,而Nedd4l均勻分布於隱絨毛軸。
  • 新的基因組資料庫為調控DNA尋找靶基因
    此外,GTEx項目也從每位死者體內獲取了多個組織的遺傳物質,評價了這些遺傳物質之間的差異,從而詳細記錄了基因調控序列在不同細胞類型中的影響範圍——有的調控序列能夠影響所有組織中某個基因的表達,而其他調控序列只會影響幾種或一種組織內的基因表達情況。此外,有三項較早的研究工作則採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在人類基因組上標出了眾多基因活性調控開關。
  • 生物化學: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長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機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產物,功能與腫瘤的關係。】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一、原癌基因1. 基本概念是基因組內正常存在的基因,其編碼產物通常作為正調控信號,促進細胞的增殖和生長。原癌基因的突變或表達異常是細胞惡性轉化(癌變)的重要原因。2.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他們發現,乳酸可以以乳酸化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形式,連接到巨噬細胞基因組的組蛋白上,調控相關基因的開關,促使巨噬細胞從促炎、抗癌的M1型向抗炎、促癌的M2型轉變。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科學家首次發現乳酸可以作為組蛋白翻譯後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調控基因表達。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RNA表觀遺傳學開創者何川:總想著賺錢太急功近利
    RNA表觀遺傳學的開創者、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現在忙得一刻也停不下來。2011年,何川開創的RNA表觀遺傳學刷新了人類對基因表達的認知。現在,何川和他的團隊正在探索RNA表觀遺傳背後的機理,以及如何把研究成果用在癌症治療、植物性能改善等諸多領域。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在飛速發展,甚至引發了科學的「淘金熱」。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Evx1as RNA結合在自身轉錄區域,招募轉錄激活輔助因子Mediator,促進增強子(enhancer,『E』)和啟動子長距離的染色質互作和一個激活的表觀遺傳狀態的形成,從而促進EVX1轉錄的進行。  沈曉驊博士於2010年底在清華大學建立獨立實驗室,主要致力於非編碼RNA和表觀遺傳學研究。
  • 哥倫比亞大學賈松濤團隊發現染色質重塑複合體INO80調控表觀記憶遺傳
    這些非DNA信息的跨代傳遞稱之為表觀記憶的遺傳(epigenetic inheritance)。真核生物基因組DNA與組蛋白和其他蛋白結合,並摺疊形成染色質。組蛋白的共價修飾、染色質重塑、以及DNA修飾等在程序性的基因表達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相同類型的母代細胞和子代細胞中,基因表達圖譜往往是相似甚至一致的。
  • 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表觀遺傳學案例(附高考備考知識點挖空練下載)
    通過回顧上述案例的研究歷程,逐步闡明相關機制以加深學生對表觀遺傳現象的理解,並引導其思考表觀遺傳學與經典遺傳學的內在聯繫。科學家將後者稱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區別於以基因為核心的經典遺傳學。21世紀的表觀遺傳學嶄新且富有活力,已經成為遺傳學領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為了緊跟科學前沿,2019年版人教版《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增加了表觀遺傳概念,旨在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係。
  • 表觀遺傳學如何入門?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門生物學科,在最近這十來年裡更是熱門,未來前景一片光明。所謂表觀遺傳,又稱表徵遺傳或擬遺傳、外遺傳以及後遺傳。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然後生物學家發現我們確實可以繼承父母在生活中獲得的特徵,而無需改變我們基因的DNA序列。這全都歸功於稱為表觀遺傳學的過程—— 一種基因表達形式,可以繼承但實際上不是遺傳密碼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大腦化學物質(如多巴胺)起著作用。所有遺傳信息都編碼在我們基因的DNA序列中,而性狀則通過卵子與精子之間的基因隨機交換來傳遞,從而激發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