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有一種嚮往,叫麗江。
這裡是風景聚集地。巍峨屹立的玉龍雪山近在咫尺,波濤洶湧的金沙江水肆意奔流。
觸手可及的玉龍雪山 | 圖片來源@VCG
這裡是時光穿梭機。曲徑通幽處迴蕩著流水叮咚,青瓦白牆間流露出典雅質樸。每走一步都帶有時光的印記,仿佛穿越古今。
麗江古城中幽靜的街巷 | 攝影師@劉劍偉
僅2018年間,慕名來此的人們就超過4600萬。
然而,嘈雜喧囂的酒吧、千篇一律的商鋪,卻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讓大多數人難以再看清這座小城最原本的色彩。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麗江的「本色」?故事要從一場洪荒之力講起。
01麗江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與昆明相距近350千米,深居內陸,遠離繁華。雖然偏居一隅,但一股洪荒之力早已注入其中。
這是一股源於大地的力量。
數千萬年前,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持續推擠、對抗,在青藏高原東部、雲南省西部,地表褶皺、高山隆起,一列列巨型山脈就此誕生。它們縱貫南北、橫斷東西,人稱橫斷山脈。
麗江位置示意 | 製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而麗江,便坐落其間。
這裡超過5000米的山峰就有13座之多。其中萬峰之巔屬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它是全境最高峰,海拔5596米。而海拔最低的華坪縣塘壩河口卻僅有1015米,相較之下,高差足足有4581米。
多樣的地形、懸殊的高差,自然的偉力即將在大地之上,塑造出一系列極其迥異的自然景觀,也塑造出一個萬千色彩的麗江。
麗江地形圖,老君山、玉龍山、綿綿山三列山脈從西到東依次聳立 | 製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群峰之巔,是純淨的雪山白。
最高的玉龍山脈,十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連綿排列,守護著這片土地。其地處北緯27°,是整個亞洲最靠南的雪山。
這些山峰形態尖銳而崎嶇,是古冰川雕刻打磨的傑作。而至今仍留存的10餘條現代冰川,如白色玉龍一般,在山谷間蜿蜒曲折,莊嚴而肅穆。
請橫屏觀看,麗江境內連綿的群山,近處為玉龍雪山 | 攝影師@崔永江
但每到日升日落之時,溫柔的日光映照山巔,清冷的純白被染成金黃,冷峻的高山似乎也多了一些溫柔的色彩。
從黑龍潭遙望日照金山 | 攝影師@熊偉
由頂峰向下,山坡之上,則是一片蔥鬱。
每逢夏秋季,西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在群山間匯聚,形成降雨。有降雨滋潤的山坡,植被茂密、遮天蔽日。遠遠看去,綠色鋪滿山坡,白色裝飾峰頂,一山之上如有四季。
玉龍雪山的雲杉坪,一席翠綠 | 攝影師@姜軻
四季輪迴中,紅的山茶、五顏六色的杜鵑、紫的格桑漸次開放,把蔥鬱的山坡塗抹成不同的色彩。
正如著名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曾說:「與其躺在夏威夷的床上,我更願意回到玉龍山的鮮花叢中。」
約瑟夫·洛克是奧地利植物學家,曾在麗江考察多達27年之久,著有《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納西英語百科全書》,鋪滿大地的格桑花海 | 攝影師@劉珠明
到達深谷之底,迎面而來的將是江水黃。
麗江共有大大小小91條河流,它們接收沿途的支流和雨水,逐漸變得聲勢浩大。
其中金沙江,發源自青藏高原,一路從西北方向奔襲而來,在群山間狹窄的溝谷中咆哮彎折,裹挾著的泥沙上下翻騰,令水流遍染黃色。
奔湧的金沙江 | 攝影師@田卓然
這條大江,不懼巨石、不畏群山,江水在與山體的角力中,先後塑造了萬裡長江第一灣、玉龍灣、永勝灣三個巨大拐彎。
金沙江大拐彎,金黃的江水與兩岸綠色植被對比鮮明 | 攝影師@李貴雲
而一旦衝出群山,便霎時風平浪靜、蜿蜒靜臥,竟是一派淺綠淡藍。降雨的滋潤、流水的滋養,令兩岸的土地植被更加繁茂,與江水交相輝映。
靜靜流淌的金沙江 | 圖片來源@VCG
河流不斷向低洼處匯聚,便形成星羅棋布、形態各異的湖泊。
或是在山間谷地前後串聯,如同綠樹掩映間的一串碧藍珍珠。
藍月谷中一連串的湖階梯下降,與兩岸植被相映成趣 | 攝影師@劉珠明
或是靜臥於山間盆地,如同鏡面般倒映著夕陽的橙黃,水草豐美、生機勃勃。
夕陽中的拉市海 | 攝影師@嘉楠
又或是水體更廣、更深,湖面也透露著更加深邃的湛藍。
瀘沽湖,是中國第三深水湖泊,最大水深有93.5米。終年不結冰的水體隨時都在與天空、山體互動,倒映出天的藍,山的青,樹的綠。
瀘沽湖,遠處格姆女神山巍峨屹立,近處為鱷魚嘴長島 | 攝影師@王偉
程海,水面面積達78.8平方千米,位列麗江境內第一。它呈長橢圓形,碧波蕩漾,是水生動植物的樂園。
山谷中鋪展的程海 | 攝影師@陳劍峰
此外,還有冰川遺蹟形成的文海、人工疏浚創造的中濟海,以及文筆海,九子海等,麗江的高原湖泊多達數十個之多。
雪山、江水、湖泊、綠樹、繁花,自然界以山水為畫幅、動植物為筆墨,點染出麗江豐富多彩的江山本色。接下來,一股新生力量將來到這裡,演繹更加多彩、鮮活的故事。
02這股力量就是人類。
數萬年前,人類便踏足這片土地。最初的他們,輾轉於高山谷地,一路尋尋覓覓,只為一處舒適的落腳之地。
有的在峽谷的陡坡上,建起村落,與江水為伴。
金沙江岸邊的坡地上,人們建起了寶山石頭城 | 攝影師@和照
有的在寬闊的谷地中,繁衍生息。
其中麗江壩可謂是一處絕佳的存在。
它面積廣闊,超過168平方千米,是全境最大的壩子(盆地)。它一馬平川,四周還有群山環繞,儼然是一個不被打擾的清淨世界。
於是,人們清理蠻荒,開墾農田。綠色的稻田、黃色的油菜花田星羅棋布,鋪滿山谷。
在雲南,周圍較高、內部相對低平的小型盆地、河谷都稱為壩子。農田布滿大地 | 圖片來源@VCG
逐漸,人們開始建造城鎮,照管作物。束河古鎮、白沙古鎮、大研古鎮,一眾古鎮點綴山谷。
其中,大研古鎮便是口口相傳的麗江古城。城中的一街一巷,一水一院,自建造之初起,便被注入了人類精巧的心思,而後幻化出各種色彩。
這裡屋頂如黛,鱗次櫛比地在大地上鋪展開來。
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寫到:「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
俯瞰白沙古鎮 | 攝影師@劉珠明
人們似乎偏愛紅色,他們不僅用紅色裝點納西特色的「七星披肩」,也用紅色塗抹院落。
於是,這裡庭院紅欄,明亮而充滿活力。
每個屋子的前方都有一個獨特的走廊,寬度一般在1.5-3.0米,可供會客、休息等使用,是一個半開敞的空間,當地人稱之為廈(shà)子。
廈子為酷愛戶外活動的麗江人提供了舒適的空間 | 圖片來源@VCG
這裡青磚鋪路,稜角磨平的青色石板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見證了古城的往昔。
街巷的走向不受約束,或與河水相伴而行,或與河水交叉而過。水網與路網密密匝匝地交織在一起。
河流之上,一座座古橋橫跨而過。古城內共有365座古橋,其密度居全國qian。橋上行人如織,橋下流水潺潺。這裡曾被俄國人顧彼得在其所著的小說《被遺忘的王國》中稱讚為小威尼斯。
跨河而過的古橋 | 攝影師@劉珠明
更加精巧、科學的用水設施也隨之誕生。比如三眼井,由從高到低排列的三口不同用途的水井組成,分別是飲用水井、洗菜水井和洗滌水井。
三眼井 | 攝影師@劉珠明
然而,在古城的色調背後,卻是古人在天長日久下積累的智慧。
首先,是它獨特的位置。
北依象山、金虹山,西靠獅子山,高山可以阻擋冬季的北方寒流。東南面向沃野平川,可以收納夏季的西南涼風。
人們選址於此,氣候宜人。每年3月至10月的月均溫在10-20℃,即使是最冷的1月,月均溫也有6℃,可謂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
大研古城的位置示意 | 製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其次,是引水入城。
在城北近1千米處,玉龍雪山的融水匯成黑龍潭,而後沿著山腳流入城邊。人們將河流一分為三,進而再細分為數十條更小的分支,於是一個網狀水系便遍布城中。
大研古城的水系示意 | 製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河流之畔,人們布街闢路。
街道由採自附近的角礫巖(常被稱為五花石)鋪設而成。這種特殊的材質具有天然的清潔功能,使得街道雨季無泥,旱季無塵,潔淨無比。大雨過後,街面波光粼粼。
大研古城的街道示意 | 製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至此,一座環境宜居、水系獨特、街道縱橫的古城,一座中國少有的沒有城牆的古城在麗江誕生。
春日到來,庭院繁花似錦。
天井之下,各色石子拼合成各種寓意圖案。院落中,屋簷下,四時花草繁盛。麗江素有「麗郡從來喜種樹,山城無戶不養花」之說。
庭院中種植的花木,交替裝點院落 | 攝影師@劉珠明
庭院外,街巷中也是百花爭豔。
山玉蘭、滇藏木蘭、雲南櫻花、海棠花、木蓮花、滇楸,繁花盛開之時,景象非凡。
古橋旁,競相綻放的各色鮮花 | 攝影師@劉珠明
盛夏之中,則是綠樹參差,點綴其間。
人們的住所主要採用「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兩種。它們雖形態規整,但走勢卻靈活自由,或隨著地勢高低起伏,或隨著地形曲折蜿蜒。
束河古鎮中的院子布局 | 攝影師@劉珠明
秋高氣爽時,青瓦之上、綠水之間,植被也隨之染上濃烈的金黃。
古城的秋天 | 圖片來源@VCG
而隆冬臘月,偶然一場冬雪,又裝點出一個銀裝素裹的詩意世界。
從高空俯瞰,黑白交織的屋頂層疊錯落,極有層次感。
鱗次櫛比的民居屋頂上落滿了雪花 | 攝影師@劉珠明
紅花、綠樹、青瓦、白雪,相映成趣。
至此,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這裡的江山之間,完成了一個多彩的人間的創造。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麗江,還是它原先的樣子嗎?
03從某些方面說,當然不是。
日升月落、鬥轉星移間,人們在古城的西邊開闢了新城區,去容納各種商業、行政與文化活動。每當夜幕降臨,便是燈火璀璨,這是一個現代麗江的獨特色彩。
麗江的新城區,遠處為玉龍雪山 | 攝影師@劉珠明
南北走向的獅子山,更是分隔了古城與新城兩個世界。
請橫屏觀看,畫面的左邊為麗江新城,右邊為麗江古城,遠處為玉龍雪山 | 攝影師@和照
但從另一些方面講,麗江仍是那個麗江。
新城中,建築物的高度得到了嚴格的控制,很少會超過10層。放眼望去,新城與古城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古城中,前後耗時2年時間,一座佔地46畝的木府建造完成,再現了往日的輝煌。
氣勢恢宏的木府 | 攝影師@劉珠明
現代生活的便利與傳承多年的傳統也不斷融合。
無論是古老的東巴文字。
裝飾品上的東巴文 | 圖片來源@VCG
還是傳統的民族習俗,對它們的保留和保護,讓歷經歲月洗禮的文化繼續為這片土地增添新的色彩。
玉水寨的東巴香爐 | 攝影師@和照
所以,麗江究竟是什麼顏色?
當晨光灑向冰川,亙古不變的寒冷卻透露著極致的溫柔,此時的麗江,是金色的。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滿玉龍雪山,出現日照金山的盛景 | 攝影師@熊偉
當沉靜的湖水如明鏡般,輝映著浩瀚的天空,此時的麗江,是藍色的。
藍月谷的湖水,山上的多彩植被,遠處的白色雪山,畫面富有層次感 | 攝影師@王偉
當古老的房簷默默挺立,無聲地訴說著陳年的往事,此時的麗江,便是青色的。
是的,高山深谷、江河湖泊塑造了五光十色的麗江,人類文明點綴出多姿多彩的麗江,晝夜更迭、四季交替、歲月變遷,更豐富了麗江。麗江不是某一種顏色能一語概之,因為這裡足夠多姿多彩。
這才是麗江的本色。
只有拋開各種標籤、褪去商業紛繁,我們才能看清這片土地的真容,欣賞它最原始的色彩。「世界再大,請你留白」,那些最動人的,往往是這片土地最質樸、最真實的色彩,這是眾多旅行者到訪麗江的的初衷,也是華僑城堅持的理念。從色彩開始,與華僑城一起,重新發現麗江。
古城與雪山同框 | 攝影師@劉珠明
回首1868年,一場戰爭降臨麗江,古城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所院落。1996年2月3日,7.0級大地震襲擊了麗江,受災最嚴重的街巷,有三分之一的民居倒塌。漫長的歲月中,麗江歷盡波折。
但是,
千萬年來,雪山依舊。
數百年來,古城仍在。
屬於這片土地最本真的色彩,一直都在,從未離開。如果因為燈紅酒綠、社會浮華而忘卻了它的本色,那將是人們真正的遺憾。
麗江,屬於江山,亦屬於歲月 | 攝影師@劉珠明
- 本 文 創 作 團 隊 -
撰稿 | 王哈勃
圖片 | 謝禹涵
地圖 | 陳志浩
設計 | 鄭伯容
審校 | 黃超&王朝陽
The End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原標題:《去麗江,看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