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4歲華裔少女開發APP以幫助阿茲海默症的奶奶,這一暖心的故事讓大家見識編程知識用起來可以這麼暖心。但在學習編程的時候,怎樣入門比較好?學習時要看哪些書呢?摩比思維館廣州分校校長張永為大家做了推薦。
專題策劃/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文浩
推薦人:張永 摩比思維館廣州分校校長
《Hello Ruby兒童編程大冒險》
作者:琳達·劉卡斯(芬蘭)
作者用簡練的文字描述了一場趣味十足的尋寶故事,以及配上桌遊遊戲。孩子通過看書能初步了解系統、程式語言的特徵。
《Computers and Coding》
作者:Dickins, Rosie
這本繪本書進行了計算機和編程的交互式介紹,它解釋了計算機內部發生的事情以及計算機做什麼的原因。這本書有非常多精美的插畫以及有趣的講解,孩子看起來會覺得很有趣。
《少兒編程奇幻之旅》
作者:中國少兒編程網
全書圍繞拯救地球情景故事的方式展開,通過調用Scratch指令模塊,配合生動的故事場景,案例內容包括判斷、循環、流程圖、嵌套循環、變量、鍊表等。
《My First Coding Book》
作者:Kiki Prottsman
這本繪本書幾乎囊括了所有程式語言的共性,是一本不需要用到電腦的編程書,非常適合孩子進行編程啟蒙。書的最後總結了一張專業的編程英語詞彙表,幫助那些準備學習更高級編程軟體的孩子,學習編程能用到的英語。
《編程真好玩》
作者:喬恩·伍德科克
介紹了Scratch的基礎知識,通過詳細講解8款經典遊戲的製作實例,讓孩子快速掌握Scratch編程技巧,在有趣的遊戲中,孩子學習基礎的編程概念和技巧,充分鍛鍊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連結
這些對「編程課」的認知誤區,你中了幾個?
時下興起的一股兒童編程學習熱潮,不少家長在這方面疑慮頗多:一方面隱隱覺得要讓孩子跟上計算機時代的大潮,另一方面卻總有種是把孩子送去「玩遊戲」的感覺。而且編程學習的開支不算小,有的家長笑稱「一入編程深似海」。在摩比思維館廣州分校校長張永看來,這些擔憂,很多是因為在某一層面對編程課程存在誤解導致,他認為編程課是一門教會孩子一種思維模式的基礎學科,學習內容搭配孩子的認知發展才是本質需求,如果有家長將關注點放在了「買教具」這樣的輔助內容上,那麼就容易「花冤枉錢」。
誤區1:孩子學編程=容易沉迷遊戲?
張永介紹,由於編程課程現在有很多形式,其中的確有不少遊戲化教學的成分,所以家長有這種想法是正常的。「但如果從教學操作上來看,其實是希望孩子把編程與遊戲等同的,因為這樣更容易激發興趣。從學習效果來說肯定是跟玩遊戲是不一樣的,更多還是一種思維的培養。」
就他的經驗來說,學編程的孩子一般會經歷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覺得像在玩遊戲,覺得有趣;第二階段隨著難度升級,孩子會發現原來玩遊戲還需要學點知識,開始接觸編程的語法;到第三個階段,孩子就會去考慮遊戲設計方面的內容了。「所以反過來說,學編程的孩子有些時候會喪失一些玩遊戲的樂趣,因為他拿到遊戲第一個想法,可能是這個遊戲的邏輯是怎麼樣的。」而這也正是編程學習的目的——培養一種思維邏輯,「比如當孩子以後遇到一些複雜的問題時,會試著想怎樣去用計算機思維去解決。所以不是說學編程就是做『碼農』,這個想法可能還停留在以前的認識裡」。
誤區2:孩子太小學不到什麼實質技能
從思維培養的角度來看,編程跟學習數學等基本科目並無太大區別,張永認為,思維培養應該是一個長久過程,不一定要分年齡段。實際上來看,從大班到小學的學生學習編程課都沒有問題,「所以我覺得年齡門檻不是問題,但我個人認為,現階段的最大問題是有些教學沒有符合孩子的年齡認知情況,比如有些課程給一到五年級的學生教的都是一個內容,或是給一年級學生就教python之類。其實什麼時候學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的內容要符合孩子認知發展。」
他舉例說,「一般我們不會給一二年級的孩子講純代碼的東西,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如果硬逼可能還是可以學,但是興趣就會缺失得很嚴重,所以還是以圖形化為主,會注重提升他的整體興趣,同時會有邏輯方面的培養,到三四年級後再上一些純代碼的東西,五六年級會學習C++等。又比如,純代碼的內容是需要一定英語基礎的,所以要等到三四年級學校教育有一定積累後才開始接觸為宜。當然也有思維超前的孩子,但一般也不大建議跳級,家長在這方面的考量不宜太功利。」
總結給家長選擇課程的建議,張永提到:第一是選擇大機構相對靠譜;第二要看教學設置,是否符合孩子認知發展;第三就是建議家長帶孩子去試聽一下,看看孩子喜不喜歡,家長也可藉此實地了解一下機構和老師的情況再做決定。
誤區3:學編程的開支也是「無底洞」
張永認為這也是個關注點錯位造成的結果。「家長覺得孩子學編程很貴,很大程度是在買教具方面。」畢竟市面上的機器人教具動輒上千塊,但他卻不大建議家長自己去買教具,「因為如果買回去自己不會教,就失去意義了,利用率很低,這跟學音樂一定要買樂器還是有區別。機構在教學中會提供教具,也是希望告訴家長,沒有搭配課程的教具其實都是浪費。而且說白了現在一般家庭都會有電腦、iPad這類硬體,可以滿足基礎學習,機器人就沒有必要去買了。當然相關書籍還是很建議買一些的。」
另外,現在手機和iPad上也有一些編程類的app,但張永認為,如果在家長沒有辦法加以引導的情況下,這類app很難有實質性的幫助,孩子玩一陣後就失去了興趣。
總體來說,家長可能更多被一些更直觀的、但卻是輔助類的東西吸引,而忽略了搭配教學的內容才是本質,這是需要糾正的一個常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