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乎上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先看提問者的表述「我是一個寶媽,寶寶今年4歲,我平日裡比較約束他吃零食,但我丈夫則是持放任的態度,跟我說愛吃零食是小孩天性,不必要太管制,還時常自己偷偷拿零食給寶寶吃。
這使得孩子對我不太親近,且我也擔心零食吃了會對他身體有害。我每次跟我丈夫說這事時他都只是嬉皮笑臉,還說寶寶跟他親是因為他更可愛,氣死我了!」
可以看出,爸爸用零食成功「收買」了寶寶,媽媽又氣又惱,氣的是孩子跟爸爸更親,惱的是吃零食危害大。可是大多數網友都更支持爸爸一些,給寶媽提的建議是「那你還等什麼,趕緊買零食啊!」。
媽媽們不必心碎,寶寶沒那麼容易被「收買」
在一個視頻中一個3歲寶寶,因為媽媽不給他吃曲奇餅乾,就跟媽媽發脾氣:「媽媽我不喜歡你!」。隨後,媽媽只是重複了一遍孩子的感受:「因為媽媽不給你吃餅乾,所以不喜歡我嗎?好吧,但是我愛你」。
然後寶寶說了什麼呢?他很認真地回應媽媽「我也愛你,雖然我並不總是喜歡你」。多麼可愛又溫馨的小天使呀,其實多數情況下,娃嘴裡說出的「媽媽壞」或者「最喜歡爸爸」的時候,內心的潛臺詞是「媽媽,我現在好需要你呀」,並不是真的不喜歡你哦。
再不讓孩子吃零食,童年就過去了
很多媽媽一提到零食就覺得像洪水猛獸,比如吃零食不健康,吃零食孩子就不愛吃飯了,零食吃多了壞牙等等。可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被大人灌輸「零食不是好東西」,可是大家還是樂此不疲,零食是童年中的一部分快樂。
曾看到過一篇報導,一名19歲的女孩,因為小時候被嚴格控制不能喝碳酸飲料,在上大學之後,沒有了家長的管束,把碳酸飲料當水喝,結果把牙齒喝壞了。無獨有偶,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
如果小時候把孩子想吃零食慾望壓製得死死的,長大後反而容易產生報復性的貪吃狀態,將上升到心理上的問題。
買零食爭寵?靠譜!
再說,孩子都已經成功被爸爸「收買」了,還不趕快投其所好把孩子「奪」回來?但是選零食也要講究健康科學,新鮮水果、奶製品、堅果為首選,其次根據零食標籤的配料選擇低糖低鹽低熱量的零食,比如凍幹的純水果蔬菜溶豆、無防腐無添加糖鹽的水果棒、不加或只加微量糖鹽的夾心海苔、無添加的穀物棒,無添加的酸奶……
至於吃零食的時間,一般建議在兩餐之間、放學路上、出門遊玩,看電視的時候可以適當吃點零食。不能孩子在睡前吃,容易加重胃消化負擔還會影響睡眠。
最後多插一句,無論什麼時刻,教育孩子爸爸媽媽都要保持態度一致,如果決定不給孩子吃零食,也別突然某天破例給他吃,這些搖擺不定態度不一的行為,會導致孩子感受不到邊界和規則,對於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情緒管理都不利。
各位朋友,你是否有過「孩子被爸爸收買,自己被孩子冷落」的類似情況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