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29日訊(記者 吳瓊靜)11月28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在北京舉行。在以「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為主題的這場高規格論壇上,多位「大咖」對中央有關「十四五」發展的方向和部署進行權威解讀。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和任務、解決好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增強創新能力是破題關鍵,因而更需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向論壇發表書面致辭中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好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這就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管委會主任朱之鑫在發言中認為,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指導發展規劃的改革創新,推動發展規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於把握髮展主動權和先手棋,而非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主要是為了『面向未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表示。
發揚創新精神才能開創未來。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素有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的自強精神。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就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沒有創新,解決不了創新,自強從何談起?」他強調,要自強必創新,創新指向未來也決定未來。
但毫無疑問,目前我國在科技創新上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中國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在發言中表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最大的一個感受,是伴隨著我國科技發展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重點領域技術脫鉤風險凸顯。
許倞認為,要化解風險,中國新一輪科技發展的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強規劃:首先要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第二,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要推動企業的基礎研究,多渠道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第三,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至關重要。許倞表示,下一步要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設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分配的機制。要特別關注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以應用場景為牽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作為創新不可或缺的主體,許倞透露,下一步科技體制改革將更加注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特別關注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發展。
創新領域的相關投資也要注意避免盲目冒進。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在發言中指出,目前我們的晶片製造等行業也出現了盲目投資和爛尾項目,前一階段集成電路製造方面的投資被爆出造成巨大的損失,表明需要規劃和加強監督。
展望「十四五」期間的行業發展,數字產業成為多位專家關注的焦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介紹說,在5G等新技術加持下,數字學習、數字醫療、數字文化、數字傳媒、以及智能家庭居住,智能個人穿戴、智能交通出行等,都將較快發展。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新的重量級的百億級、千億級數字消費場景一定會出現。
數位化轉型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日益加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數位化轉型正在重塑區域格局,從一定意義上說,區域差距未來會更大程度地表現為數位化轉型差異,現在已經能夠看到這些跡象。一些在勞動力、土地等傳統要素上具有優勢的地區,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相對優勢在減弱,數據規模,數據採集、儲存、加工、應用能力和數據基礎設施正在成為區域競爭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