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脫貧攻堅以來,白駝鎮黨委、鎮政府始終以滾石上山的意志、敢死拼命的精神、滴水穿石的韌勁,緊緊圍繞「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總體要求,凝聚各方力量,下足繡花功夫,精準確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精準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措施,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2014年至2020年底,1504戶6892人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1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取得了顯著成效。
補短板強弱項,勠力同心奔小康攻堅克難,共創佳績。白駝鎮位於清水縣城西北部,總面積129.6平方公裡,轄19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101個村民小組,4378戶17832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白駝鎮以解決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對照脫貧各項指標補齊短板,2014—2019年累計脫貧1459戶6681人10個貧困村,2020年脫貧45戶212人1個村,年底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緊抓各級各類政策疊加機遇,依託通暢工程、「一事一議」小巷道硬化、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飲水安全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等項目,全鎮的道路、飲水、住房、就醫、教育、產業、用電、上網等基礎設施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2538元提高到2020年的7568元,全鎮所有行政村文化廣場和衛生室實現了全覆蓋,所有自然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和動力電,所有群眾全部吃上了安全水,完成了中央電視臺「唱響新時代」節目錄製,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挪窮窩換窮業,改善住房展新顏易地搬遷,幹字當先。近年來,全鎮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舉全鎮之力,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和搬遷群眾安置入住工作,切實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進而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他們脫貧致富,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創造更好的條件。積極推行「一個項目,一名科級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實施主體,一抓到底」的「五個一」機制,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2013年以來,累計投資8720萬元,共搬遷姚黃村上姚等8村16個自然村525戶2638人,插花安置33戶,實施危房改造目828戶,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搬遷過程中,我鎮積極發展配套富民產業,新建林屲、梨灣扶貧車間2處,生態養雞場1處,設施蔬菜大棚120座,落實六大產業185戶,五小產業147戶,產業獎補132戶,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創特色謀長遠,富民產業促振興鄉村振興,產業為首。白駝鎮圍繞「抓產業、補短板、促增收、助脫貧」的富民產業發展思路,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抓手,大力推進白駝河流域和玉屏梁鄉村振興工程示範區建設,堅持「輸血、造血」並舉,力促產業提質增效。先後建成玉屏梁、化嶺灣等「七梁三灣」核桃基地4萬畝,建成花椒園1.5萬畝,實現了人均兩畝園的目標。在童堡、林屲等沿白駝河流域村建設蔬菜大棚128座,在白駝、姚黃、申川等沿川帶種植半夏300畝,在玉屏梁流域種植高原夏菜1000畝,種植胡麻4800畝,菜籽2600畝。在姚黃、劉坪、白駝等村先後建成養殖小區7個,發展養殖大戶350餘戶,畜禽飼養量達2.95萬頭(只、匹)。立足「短平快」產業,落實「六大產業」557戶,「五小產業」135戶,促進貧困農戶實現短期收益。依託天津河北區援建扶貧項目,在林屲和萬安村分別建成香菇和靈芝就業扶貧車間,輻射帶動林屲等新農村建檔戶78人實現就業。強化勞務輸轉,積極組織貧困群眾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累計培訓20期1800餘人;通過發展產業,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500餘元,逐步實現人人有門路、戶戶有創收目標,走上了一條產業脫貧的致富路。
夯基礎提質量,科教文衛齊吐豔民生實事,枝葉關情。白駝鎮高度重視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增添新動力、開創新局面,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2所,教職工171名,在校學生1819名,精準扶貧戶子女605名,全鎮學齡前兒童492名,狠抓教育質量提高,著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做好控輟保學工作,認真落實學前教育免保教費、義務教育階段補助、雨露計劃等教育補助政策;依託薄改項目,鎮區19所學校全部得到提升改造。全鎮有衛生院1所,為一級甲等醫院,住院部病床20張,門診開設中西醫門診、內科、兒科、外科等12個科室,現有職工20人。有標準化村衛生19個,有專職村醫21名。實施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組建20名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隊,對1031名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患者開展送醫上門,為1031人辦理門診慢病卡,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有兜底」目標。新建鄉村舞臺22個,村衛生室12個,解決蘆花、高峰、白駝、萬安掌子溝、劉坪桐林灣5村8個自然村710戶3208人安全飲水問題,民生事業不斷推進。
疏交通織路網,四通八達增福祉大道如網,長路似虹。一張史無前例的公路運輸網通暢四方,連起小城鎮和村落,串起小河和山區,帶來富裕、通進民心。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整治農村公路路域環境,營造了暢、潔、舒、美的道路交通環境,農村公路成了展示文明形象的「窗口」和「名片」。依託通暢工程、一事一議「小巷道硬化」等項目,共實施9村13條40.3公裡硬化道路,硬化完成15村48個自然村18.9萬平方米小巷道,19個行政村通村路全部得到硬化,67個自然村道路全部暢通。全面推行「路長制」,建立鎮村兩級主要負責人擔任路長的鄉村兩級「雙路長」工作機制。鎮設總路長,村設村級路長;按照公路行政等級和管養權限,推行「分級管理、責權明晰、責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村道設村道路長,由19個行政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擔任村道路長,每月至少開展1次路肩整修,水渠清理,衛生整治。在「路長制」管理體系下,成立了白駝鎮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協調推進領導小組、「路長制」辦公室,形成了鎮村組共同負責的良好局面,創建了農村公路全面發展新模式。
抓整治變面貌,青山綠水寄鄉愁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全鎮積極開展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以農村垃圾、汙水、河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強化宣傳引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督查機制,全鎮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落實片長包片,駐村幹部包村、包路段,村幹部包組、包戶的責任機制,確保每天有人管有人掃,每周開展環境衛生大清掃1次,形成了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推進「兩點三場」建設,推廣「三筐一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模式和路長制、巷長制等管理機制。為每個行政村新建垃圾池4個,為每個自然村開挖垃圾填埋點1個,購置清潔工具50套,垃圾手推車10輛,落實庭院硬化283戶,落實旱廁改造693戶,拆除空心院落554處。拆除閒置廢棄牛舍柴房135戶148間,危牆210戶786米,建成柴草堆放場57處;種植各類綠化樹木2.5萬餘株,人居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不斷推進村莊亮化、美化、淨化、綠化,大力建設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