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天竺法喜寺放生池的左側有個圓拱門,裡面有塊黃色指示牌「齋堂往下走」,齋堂就是吃飯的地方。「民以食為天」嘛,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芸芸眾生,是人都有這個生理需求,當然,寺廟裡的齋堂肯定是提供素食的,就是齋飯啦。
白雲堂是古代招待帝王用齋的地方。據有關資料記載,南宋帝王上山進香都在白雲堂進齋。清朝康熙在南巡途中曾經五次臨幸上天竺,他的孫子乾隆皇帝更是九次臨幸上天竺寺,並將其改名為法喜寺,同時還大量賜錢賜物。天子臨幸,上天竺寺的方丈肯定要大師傅拿出全身本領來做素齋,儘管進獻的都是素菜,帝王們也會吃出不一樣的口味。
五觀堂,是僧人吃飯的地方。佛教中,有一個詞語叫「食時五觀」,說明僧人吃飯時,也要修行,佛門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過了飯點,堂門就上鎖。牆柱上有副對聯:「一粥一飯常思來處不容易,鐘鳴板響常將弘法掛心頭。」佛教自有一套素食文化。
這是普通人禮佛後,想去吃齋就可通過拱門前往齋堂,走過長長的廊道,一路走可以一路欣賞寺廟亭臺樓閣的壯美華麗,此處木雕、石雕、磚雕都十分精美,讓人心生敬佩。
學佛者說,素食者的心是「素的」,是慈悲的,所以,他們的心如陽光,能照見萬物花開。 法喜寺內的齋飯堂,大多是信佛的人們前往,環境清淨,五元的齋飯便可以吃的很飽,普通的素菜在這裡做出了別樣的滋味。吃過的人說,柴火燒大鍋,山泉水煮香米,蔬菜是長老種的很綠色環保,寺廟裡燒出來的齋飯,是清香可口的。
法喜寺的齋飯十多年沒漲價啦,在這裡先買飯票後吃飯,每天飯點在11:00-12:30。過了點。你在門外再張望也沒用。要注意,出家人吃過早粥和午齋前是一堂佛事,所以,香客們不要在過了午後再去供佛,時間點不對了。本文以吃飯來說「三重天」,實際上就是說,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三個層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