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會送禮。
送小禮者辦小事,送大禮者辦大事,這也算是一個定律。
01
送禮,總要在說法上有個由頭,才好送出去。
比如對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學等特別時日,則是送禮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師出有名」,名正言順,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接禮的人除了感謝之外,也不會有太大的顧忌。否則,禮物送得名不正、言不順,那就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你在送禮時,一定要先找個理由,下面的幾種方法可供你參考。
你可以說:
「是啊,我也說,找您辦事用不著拿東西。
而我愛人卻說啥也不幹,非讓我拿著不可。
既然拿來了,就先擱這兒吧,要不然,我愛人準得埋怨我不會辦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你可以說:「東西是給孩子買的,和你沒關係。別說是來找你辦事,就是沒這事,隨便來串門兒還不一樣應該給孩子買點東西嗎?」
你可以說:「你不用客氣,這東西是給老爺子買的——老爺子的身體最近還行吧……你方便時把東西給老爺子拎過去得了,我就不再專門過去看他了。」
你可以說:「這東西是我朋友給你買的,我也沒花錢,咱把事給他辦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客氣。」
你可以說:「您給辦事就夠意思了,難道還能讓您搭錢破費?這錢您先拿著,必要時替我打點打點——不夠用時我再拿。」
你可以說:
「我知道,咱們之間辦事用不著錢,但萬一需要打點,找我拿錢就不趕趟了。
所以,這錢先放你這兒,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時候再給我不是一樣嗎?」
以上這6種說法,都頗有人情味,對方聽了,都覺得好受,「有道理」把禮物收下,而沒有明顯拒絕的理由。
因此,你在做人情時,不妨參考這些理由,輕鬆地把禮送出去,辦成你想辦的事。
02
每一次送禮,都需要把握住場合和時機。
人們一般不會無緣無故地接受別人的禮物,把握不好送禮的時機和場合,會使別人產生誤解,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而只有在適當的時候送禮,才會讓受禮者自然地接受。
某科長老劉去拜訪老局長,想申請一筆資金。
剛進老局長家的門,透過門窗玻璃發現局長正鐵青著臉,旁邊站著個小保姆,渾身直哆嗦正在啼哭。
劉科長一看地下茶壺茶碗的碎片滿地都是,他突然想起了朋友告訴他的話,這位局長有個嗜好——喜歡品茶,更喜歡收藏名產地的茶具。
看到這種情況,他靈機一動,趕緊退出。
劉科長急忙來到某專賣店高價買了一套景德鎮出產的上等茶具,又買了龍井、碧螺春等上等茶葉。
再次來到局長家,對局長說:「哎呀!這可是局長的寶貝啊!」
局長聽完他的話後,更是心疼,臉上不斷抽搐。
劉科長掏出剛買的禮物,打圓場地說道:
「我也是喜歡品茶之人,更是喜歡收藏這些茶具。
您看,這是我剛買的上等茶葉和茶具,本打算自己留下的,沒想到您的愛好和我一樣。
寶劍贈英雄,這一套景德鎮的上等貨就送給您吧!」
說著,雙手奉上茶具,局長一看,眉開眼笑連聲感謝。
「不過局長,我有個要求,這茶葉得讓我品嘗一下吧,我忍不住了。」
「好,好,沒想到你也如此嗜好品茶啊!」笑呵呵的局長吩咐保姆去泡茶。
接著,劉科長與趙局長談起了茶經:「你看,我買的正宗西湖產的龍井:色綠、香鬱、味甘、形美,人稱四絕,是吧,局長?」
局長一副泰然神色,穩坐在沙發上,將茶碗衝刷一下,擺好,咳嗽一下說:
「確實是這樣,而且不僅茶葉要好,喝茶也有講究,喝茶講究就大了,喝茶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品茶不但要茶好,茶具好,水也很重要……」
劉科長認真地聽完局長的介紹後,又裝作請教的樣子問了局長几個問題,引得局長高談闊論一番。
一壺茶品了兩個小時。
日漸中午,局長吩咐下廚,留劉科長吃飯,劉科長趕忙推卻,臨告辭之際,提出申請資金一事。
局長不加猶豫地說:「星期一到我辦公室來吧。」
劉科長終於達到了目的。
劉科長之所以那麼容易地就達到了目的。
正是因為他在適當的場合和時機送了別人適當的禮品。
03
「禮」雖然是好東西,但並非在任何情況下給人送禮對方都能接受。
很多人喜歡晚上把禮品送到對方家裡去,其實這未必是最佳選擇。
因為晚上對方也可能不在家中,即使他的家人收下了禮物,但有些事情你還是無法交代清楚的;
或者他本人在家,卻有其他串門人在場,這時帶著禮物進去未免有些尷尬。
所以,最好的送禮時間應該選在早上對方未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早上對方剛剛起床以後不久。
這個時候帶著禮物進屋,既無外人打擾,又能找到關鍵的人,便於直接溝通交流。
另外,有的禮物可以直接在辦公室送,比如一些辦公用品;
而有的禮物只適合於在家送,比如菸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