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一句話,「活著總要愛著點什麼,恰如草木對光陰的鐘情」,是呀,如何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是門學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一直崇拜雪小禪老師,羨慕她人到中年,卻活得通透,安靜,且一往情深。正如她自己形容的那樣:「陸地仙人」。
這樣逍遙似神仙的自古就有,追溯到北宋時代,左手一壺美酒,右手一株桃花,文學大佬歐陽修的傳奇人生也讓我欽慕不已。尤其他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這句出自歐陽修的《玉樓春》,原意為人天生是多情痴情的,此恨(詞意中指離別之恨)和風月無關。中天明月、樓臺清風原本無情,與人事了無關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觀之,遂皆成傷心斷腸之物,所謂「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詞中蘊含了平易而深刻的人生體驗,這其中既有痴情也有豁達豪放。所謂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自古「痴情者」層出不窮,而與風月無關。一切皆出自於人心罷了!有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01悅己悅人
為何「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這句話讓我感觸最深?人到中年,往往對人情冷漠看淡看透,有些人灰心冷意,變得很喪。而有些人卻始終飽滿熱情一片赤誠。這取決於各人修為,所謂「相由心生」。
我是介於二者之間,既有痴情的時候,亦有冷淡的時候。始終保持著「天蠍座」的本色,愛憎分明。
比如,一直喜歡閒暇時光讀書、寫字、旅行、聽音樂、瑜伽,侍弄花花草草……沉浸在一個人的慢光陰裡,感覺自己依舊是當年那個懷揣夢想的少女。而對於那些漸行漸遠的朋友和嘈雜無意義的社交感覺越發無所謂。
或許是這兩年讀了《斷舍離》的緣故,讓我深刻領悟到了一個道理,要想後半生過得輕鬆自在,必須要學會捨棄和放棄,只把時間和感情浪費在值得的人事物上!痴情用在自己真正喜歡的地方,而對無關緊要的風月一笑而過。
因為人到中年,所以得失已看淡,也不再糾結於愛與不愛,亦明白了人生無常,人人有痴情處,而有恨也是人生常態。所以當看明白了人生匆匆百年不過是教會我們取捨罷了,就不再跟自己過不去。
不是說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嗎?女人首先要學會接納自己,悅己比悅人更重要。我們可以接納那些有意無意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也可以接納一個人的從此不見。要相信自己,能陪我們走到最後的,一定是自己那顆勇敢而堅定的心。
02學做減法
如何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每個人都有自己「深情」和「薄情」的時候,而如何深情如何薄情,因人而異。
對於我而言,人生海海,前半生追逐名利,喜歡很多很多人事物,總覺著一腔深情不夠用。
到了中年,我明白了人生的後半場註定是減法,真正屬於我們的其實很少很少,而最終能留下來陪伴我們的人事物也很少很少。
世界註定是無情的,因為能量守恆,得到的又失去,人生兜兜轉轉,最後我們又不得不回到原點。
自古多情總被無情傷,痴情的人往往最容易受傷,因為有一顆敏感又執著的心。而無情者只愛自己所以不在意身邊的人事物變更,所以他們更容易活得輕鬆自在!也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比如亦舒師太就看得很通透,《我的前半生》裡的唐晶,就過得又美又颯。有自己的「深情」亦有自己的「薄情」,從不糾結,既能平衡好事業和愛情,又能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係。這才是女人最理想的活法!
03努力逆襲
看看身邊的勵志人物,都有極強的抗挫力,所謂平靜不是避開車水馬龍,而是在心裡修籬種菊。
人生充滿了無數的坑,而填坑力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才華。
《紅樓夢》裡寶黛二人都是情痴,然而也都有慧根。他們的痴情不被世俗理解,然而在我們眼裡卻是最美的,經久不衰。可惜他們的愛情悲劇也是註定的,因為他們不懂得圓融之道,所以愛情沒有出路,最後無法生存。如果他們能換一種心態,不一味為了自己的心求全,或者能有另一種結局。
我們再看《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之所以能逆襲成功,就因為她明白了為自己而活,明白了深情不能當飯吃,明白了變化才是永恆的規律。所以她離婚後,重整自我,重新規劃,仿佛重走了青春,讓人感覺脫胎換骨。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女人要想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就必須把握好度,不讓自己執迷和糾結,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不做情痴,不去恨,將風月看淡,過得通透和澄靜,讓自己的心時常歸零。不斷重新出發!不斷給自己補充能量!只為自己而活,只為自己所愛的人事物付出熱情,而其他時候,學會雲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