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聞網網報導 通訊員 楊學松 吳延賓 張朦 記者王詩蕾
編者按:12月4日,中方縣聶家村小學全體教師來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通過老師們的工作日記及在家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就教師家訪工作的重點加以描述和分析,以期完善鄉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環境。
「 燈,亮起來了;我們,行走在路上。」向丹丹老師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將家訪工作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張朦老師在家訪本上寫道:家訪,看到了學生的另一面。熱情有禮貌的「貧困生」;淘氣包化身體貼的「萬事通」;你以為她不好好學習,但是她每天天不亮就獨自走一段路才能坐上校車,這難道不是贏在起跑線上的毅力嗎?近兩天,在聶家村小學教師微信群裡,非常熱鬧,關於家訪的感受、感慨話題,層出不窮。
劉香梅校長在和學生交流如何合理利用時間
12月4日放學後,中方縣聶家村小學全體教師以村為單位,32名教師分為七組,當地教師擔任組長。在劉香梅校長的帶領下對在校364名學生開展「不落一戶,讓愛面對面」的家訪活動。
該小學大多數是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孩子也多,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對此次家訪進行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家訪前,學校召開了全體教師會議、教研組會議,對學生在校情況和期中考試成績進行了分析總結,擬好談話提綱,家訪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在家表現、家庭情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此次家訪旨在挖掘孩子們的閃光點,拾起家校關係紐帶。
「孩子她媽媽在孩子剛滿月的時候和她爸爸離婚了,爸爸在外也常年不回」這是一位奶奶在火爐邊剝烤熟的紅薯邊和我說。
「哥哥和妹妹都我一個人帶大,老伴走的早,兒子和兒媳一年回來一次。」另一位古稀之年的奶奶告訴我。
「老師,我不想我媽媽。因為她常年在外打工」雙胞胎兄弟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班主任粟華珊老師知道這一情況後,在家訪中和孩子奶奶結合家庭實際情況面對面的和兄弟倆講道理,擺事實,表揚他們有運動天賦,在學校要做個運動健兒。兩兄弟眼裡含著淚水,時不時點著頭,似乎理解了父母生活的不易和在外漂泊的辛苦。
孩子們的每一句話,都說進了老師的心坎裡,記在工作筆記中。老師們感受到了家長的熱情,懂事的孩子為老師端上一杯清香的熱茶。家長對老師的家訪的教育行為非常感動,並紛紛表示積極配合學校工作,願意為家校共育這座橋梁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柏秀老師和學生奶奶聊學生在校表現
評價學生怎能只用一個標準?這次家訪,老師們見到了學生的其他面,也認識到人生百態。
細面壟距離聶家村鄉十幾公裡,交通不便,要不是趕集,一天只有一兩趟麵包車。地界很寬,村落分散,最遠已經到了辰谿縣。
小彥,一個淘氣包,五年級時經常與同學發生爭執,但是這次,他可是細面壟組的指南針。劉老師請他幫忙帶路,從放學到晚上八點,老師都精疲力盡,他仍是精力充沛,帶著我們找到每個同學的家,為我們敲門。天黑了,村裡路滑,他突然拿出個手電筒幫我們照亮。我說:「你真是料事如神,知道我們會弄到這麼晚嗎?」他笑:「我們早上六點多等校車,天還是黑的,所以每天都得帶上這個手電筒。」
來不及感嘆他的辛苦,因為還有幾個學生,住在更遠的地方。
丁利桃副校長等和家長在交流
這是老師們要去的最後一個村,這裡只有兩個學生。兩個學生的家在山頂上,聽說水泥路是最近才修好的,剛好能過一輛車。小彥早就神神秘秘地跟老師說:「這裡最恐怖,兩邊都是墳地,聽說是以前打仗時死了好多人。」車子開在不見燈火的山路上,老師們都忍不住感嘆:這裡去上學真不容易。
確實不容易。老師來到兩個學生家裡。有一家在路邊坡上,由於剛剛脫貧,一家四口住居在比較陳舊的平房裡,家具簡陋,加之上學實在不方便,所以,這個學生平時會住在別的親戚家。
另一個女生就住在對面,我們喊了幾聲,一個老奶奶拿著手電為我們照亮。家裡只有女生和奶奶,他們在廚房裡烤火,燈光昏黃,奶奶拿了一袋橘子請我們吃。我們得知,每天五點多,天還沒亮,奶奶和孫女就要起床,吃完早飯,奶奶送孫女走一段路下山,才能坐到麵包車去上學。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幅畫面:寒風中,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一個小小的孩子,手電筒是山裡唯一的光。老師們發自肺腑地感嘆:「你真了不起!就憑你每天上學的毅力,已經超過其他同學了!」「越是條件差,越要努力,知識能改變命運!」「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早起呀!」
火光搖曳,女孩的眼睛裡閃爍著淚光。
鄭濤主任和蒲宏遷老師在向家長分析孩子在學生的表現
靜謐的村莊有幾點亮光在移動,那是村民用手電光帶著該校老師在挨家挨戶的家訪,守護在家門的狗吠在歡迎遠來的客人。
至深夜十一點半,老師們拖著疲憊的身體,才走訪完285戶,望向前方,腳下的路還相當長……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