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藥物種類與作用機理
抗生素是廣泛用於治療各種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在防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感染性疾病的現代化治療起始於1936年磺胺類藥物的臨床應用,而抗菌藥物治療的黃金時代是從1941年生產青黴素G開始,並從20世紀40年代開創了抗生素物的新裡程碑,隨後即迅猛發展,不斷出現各類新型的抗生素藥物,根據作用機理分類如下:
1、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對G+菌作用強,如青黴素類、頭孢菌素、桿菌肽等。
2、增加細菌胞漿膜的通透性:包括多肽類、多烯類。
3、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包括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大環內酯類和林可胺類。
4、抑制細菌核酸DNA的合成:包括喹諾酮類。
5、影響葉酸的合成:包括磺胺類、抗菌增效劑。
二、抗生素的聯合應用與配伍
聯合應用抗生素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降低毒性、延緩或避免抗藥性的產生。不同種類抗生素聯合應用可表現為協同、累加、無關、拮抗四種效果。按其作用性質可分為四類:
Ⅰ、速效殺菌劑: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
Ⅱ、慢效殺菌劑: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
Ⅲ、速效抑菌劑: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大環內酯類。
Ⅳ、慢效抑菌劑:磺胺類。
其中Ⅰ+Ⅱ聯用具有協同作用,Ⅰ+Ⅲ聯用具有拮抗作用,Ⅰ+ Ⅳ聯用無影響(無關),Ⅱ + Ⅲ具有協同作用,Ⅱ+ Ⅳ具有累加作用,Ⅲ + Ⅳ聯用具有累加作用。
三、配伍禁忌的應用機理:
1、藥理性配伍禁忌(功能拮抗作用)而不能同時使用,可隔開時間用藥。
2、理化性質配伍禁忌導致不能混合使用,但可以分開給藥,包括:
(1)產生沉澱;
(2)產生氣體;
(3)酸鹼度變化;
(4)變色;
(5)分層、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