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集團軍某旅利用黨團日組織官兵前往王傑事跡紀念館,學習王傑「兩不怕」「三不伸手」精神內涵。王 磊攝
王傑「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習近平
根據全軍部署,今年的「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正在全面展開、深入推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教育之要,在於奔著活思想去;教育之效,在於解決現實問題。對每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而言,如何看待強軍夢與個人夢、如何看待幸福與奮鬥、如何看待崗位與擔當、如何正確看待壓力與進取、如何正確看待得與失,關係到能否把全部精力用在履行使命上,進而關係到強軍興軍大計。從今日起,本版開闢「『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調研行」系列報導,緊跟形勢任務發展,緊貼官兵思想實際,突出問題導向,聚焦基層一線,報導各部隊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的新鮮經驗和管用做法,生動展示廣大官兵鑄牢忠誠品格、聚力強軍興軍的新氣象新風貌。敬請關注。
一切,要從那座半身銅像說起。
1965年7月14日,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傑,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突遇炸藥包意外爆炸。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幹部,王傑捨身撲向炸藥包,獻出年僅23歲的生命。同年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王傑生前所在班為「王傑班」。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王傑犧牲後,一座老班長的半身銅像成為「王傑班」的傳家寶。不管是遠赴大漠演習,還是挺進深山駐訓,官兵們始終把銅像帶在身邊,每日擦拭。
不僅如此,寒來暑往數十載,王傑生前所在部隊、第71集團軍某旅的官兵們已形成慣例:每逢執行重大任務或實兵對抗演習,都要在老班長的銅像前舉行「出徵儀式」,每當個人訓練遇到挫折、生活遇到難題、人生面臨抉擇時,也會自發地來到老班長的銅像前,講講心裡話,嘮嘮煩惱事。
這天晚上,四級軍士長孫建碩獨自來了。改革的棋子落定,孫建碩所在的工兵連整建制轉崗為裝甲步兵連。是選擇和連隊一起轉崗,還是到新組建的工兵連幹老本行?作為連隊士官長,連長把選擇權交給了孫建碩。
有人勸他:連隊超過一半的兵都是你帶出來的,留在連隊幹啥工作都遊刃有餘,這事還要考慮嗎?但孫建碩心裡清楚,作為工兵連隊某新型火箭布雷車的技術骨幹,如果自己轉崗,那麼意味著在新組建的工兵連,這種型號的火箭布雷車短時間內沒有人能「玩得轉」,這將影響到旅裡「改革當年即形成戰鬥力」的目標。
如果從個人角度,選擇本不需考慮,但是放到改革大局的坐標中,選擇就有了時代的意義。「王傑老班長在日記中寫到,要『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作為王傑的傳人,我不能給老班長抹黑。」當天夜裡,孫建碩在老班長的銅像前表態:告別老連隊,轉到新連隊,用實際行動續寫老班長「三不伸手」的錚錚誓言。
鏡子映照信仰——
革命前輩上戰場敢於犧牲,面對利益調整我們甘於犧牲
孫建軍想不通。翻開連隊主官任職表,他發現自己是裝甲步兵六連歷任主官任職時間最短的。
2018年1月,習主席視察連隊一個月後,已有兩年主官任職經歷的孫建軍接任六連指導員。上任伊始,他摩拳擦掌,仔細籌劃連隊建設,準備大幹一場,帶領連隊再上新臺階。
然而,當年6月,任職不到半年的孫建軍接到新的任命:平職調動到教導隊任副隊長。
從榮譽連隊主官到教導隊副隊長,那幾天,孫建軍心情沮喪,是不是領導對自己不認可?到了新單位,戰友們會不會質疑自己的工作能力?
交接完工作後的那天晚上,孫建軍來到王傑銅像前,跟老班長道別。這半年裡,《王傑日記》已完全融進他的腦海,老班長的故事他一口清。
革命前輩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可以捨棄生命,如今自己並沒有面對生死考驗,如果連名利得失這一關都過不了,何談血性擔當、馬革裹屍?當前連隊轉型,備戰打仗能力提升壓力大,讓精通裝甲專業、軍政兼優的唐建偉擔任指導員,比自己更合適……站在老班長銅像前,孫建軍的思緒越來越清晰。
既看革命前輩,也看身邊戰友。孫建軍想到連隊下士伍濤,因為訓練傷,身體裡有兩塊碎骨頭,醫生建議他做手術取出來,但是接連遇到接收新裝備、帶領全班考等級、備戰集團軍建制連比武,伍濤把入院時間一拖就是一年多。
只有把有利於改革作為個人選擇的根本標尺,跳出局部和個人利益的小圈子,才能在時代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孫建軍給自己打氣:教導隊是培養骨幹的地方,肯定有我施展拳腳的舞臺。
履新後,孫建軍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崗位中。不到半年時間,他就先後參加旅優秀「四會」政治教員比賽、帶隊參加集團軍新排長集訓,兩次的成績都是第一名。
與孫建軍一樣,改革面前不迷向、利益調整氣不餒的,還有坦克七連指導員王珏。從富饒的沿海城市到內陸地區,從家門口乾部到夫妻分居兩地,面對改革轉隸、崗位調整、家庭困難,王珏始終一如既往,崗崗幹得精彩,帶隊參加陸軍「精武-2018」軍事比武競賽,奪得總評第二的好成績。
新的崗位也是新的舞臺。改革調整,觸動的是利益得失,不變的是履職盡責的擔當。「原本給別人批假的人,搖身一變後,要找比自己年輕的連士官長批假了。」改革調整前,三級軍士長孫金海是修理營士官長,工作成績突出,官兵們都很信服。調整後,他由營士官長變成了普通一兵。為此,孫金海也曾彷徨過。
隨著某新型步兵戰車列裝,孫金海意識到,作為全旅火控系統、自動裝填系統修理專業的技術骨幹,自己的價值不在於擔任什麼職務,而在於自己能為裝甲修理做出多少貢獻。
孫金海帶領幾名年輕士官,夜以繼日研究琢磨新列裝步戰車維修保障技術。短短兩年,孫金海就伴隨裝甲分隊外訓保障超過13個月;新型步戰車列裝僅半年,他們就全程保障完成首次實彈射擊;列裝僅一年,就全面完善形成了系統保障能力,走在了同類轉型部隊的前列。
鏡子映照境界——
生活難免柴米油鹽,軍人須有家國大義
子夜,坦克駕駛員焦豔錳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兩行眼淚從面頰無聲划過,打溼了枕頭。
去年夏天,為了能在「國際軍事比賽-2018」工程方程賽中為國爭光,焦豔錳一頭扎進訓練場豁出命地練。一次障礙駕駛訓練,車輛陡然顛簸,他的下巴磕到駕駛艙門甲板上。門牙斷了半截,嘴唇裂了一道口子,但他含著半顆斷牙和滿嘴血,堅持跑完全程後才去找軍醫。
最終,焦豔錳如願拿到出國參賽的入場券。在決賽中,他為中國隊榮獲團體第二名的好成績立下汗馬功勞。
載譽而歸,看著胸前的三等功獎章,焦豔錳卻陷入了內疚,「一同參賽的戰友都立了二等功,只有我是三等功,作為『215號人民英雄坦克』的傳人,丟人啊!」
教導員張君勸他要正確看待得失,可焦豔錳還是覺得委屈。「如果實在想不通,咱就去找旅長!」焦豔錳怔了一下,張君的話在腦海中一遍遍迴響,他猛地一拍大腿,憋紅了臉:「找旅長,不是伸手要功嗎?那我成了啥……」
哲人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該旅官兵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把一些事情看得過重,必然把其他的事情看輕。
半個多世紀前,英雄王傑是一級技術能手,兩次榮立三等功,14次向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卻未能如願。但他毅然寫下了「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三句話,工作幹勁愈發高漲。
這「三不伸手」也成為一面檢驗革命軍人思想境界的鏡子,穿越時空,在這個旅的官兵中傳承賡續,歷久彌新。
「明天是大寶生日,如果忙就別趕著回家了,先把工作幹好……」又是一天忙碌,連長朱磊剛查完夜崗回到房間,靠在床頭拿出手機,點開妻子陳影的微信消息後,心裡五味雜陳。
今年33歲的朱磊,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妻子已經隨軍,按說一家人應該可以經常團聚。可連隊訓練強度逐年加大,一年野外駐訓時間長達七八個月。去年,指導員王珏帶隊參加「精武-2018」比武競賽,朱磊扛起了連隊全部工作,連小兒子出生他都沒能趕回去。
「將受命之日,忘其家;張軍宿野,忘其親。」在家國大義面前,「舍小家為大家」是軍人的共同選擇,更是一名合格軍人應有的境界。朱磊的眼眶溼潤了,他把妻子的留言截圖發在了朋友圈,並附上了一句話:「識大體顧大局,你是我的堅強後盾……祝兒子生日快樂!」
生活難免柴米油鹽,軍人須有家國大義。曹夢偉是一名素質全面的上等兵,臨近退伍前,在連隊組織的創破紀錄比武中,因用力過猛導致左腳跟腱撕裂。手術後,曹夢偉的父母來到連隊,勸他選取士官繼續治療,可他堅決不願給連隊添麻煩,在選取士官民主測評中名次靠前的情況下,堅決選擇退伍。炮兵營副教導員張威至今都忘不了曹夢偉離隊前對他說的那句話——
「選擇離隊,是我能為連隊做的最後一件事!」
鏡子映照追求——
我們不伸手去要榮譽,但要努力爭榮譽
軍人為榮譽而生,為榮譽而戰。在這個單位,官兵為爭取榮譽可以付出所有,在個人名利面前卻從不伸手。
工兵鍬上下翻飛,實爆作業屏氣凝神……這是一場高手之間的較量,來自集團軍各個單位的工兵尖子賽場見真章。第30任「王傑班」班長李俊奪得個人綜合排名第一,榮立三等功。
年底,連隊考慮再給他報請一個三等功。李俊知道後,堅決推讓。「你已經有一個三等功了,再拿一個明年就能被推薦提幹,為啥不要?」同期的戰友很不理解。
「功勞不是給的,而是憑本事爭的。」李俊的回答擲地有聲。第二年,「王傑班」戰士參加集團軍比武,斬獲6個單項第一,「優秀是標準,第一是目標」成為這個班最閃亮的標籤。當年底,旅裡給「王傑班」記集體三等功,李俊也如願提幹。
在王傑班長「三不伸手」的叮囑下,像李俊一樣不伸手要榮譽、靠本事努力贏得榮譽的官兵,在這個旅比比皆是。
去年10月,「王傑班」戰士黃龍接到連隊通知,參加旅裡「精武-2018」比武競賽集訓隊的摸底考核。掩體構築、重裝5公裡越野、輕武器射擊……課目考核淘汰率接近70%,黃龍以優異成績通過了第一輪篩選。
在隨後為期一周的強化集訓中,不論軍銜、兵齡和所屬單位,每天都在進行考核、排名、淘汰。雖然最終入選,但黃龍在最後的排名中並不靠前,被分到了B組。
B組,意味著替補,意味著走上賽場的機會幾乎為零。一次訓練結束,集訓隊領導在閒聊中得知,黃龍來自「王傑班」:「早知道你是『王傑班』的兵,就把你分到A組了。」
黃龍卻說:「老班長的光環是激勵我成長的動力,不是保我晉級入選的護身符,今年我不夠優秀,明年我還要再戰,憑自己的真本事晉級!」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這個旅的官兵都說,榮譽需要傳承與堅守,但絕不是靠伸手去索取,而是需要用汗水甚至熱血去澆灌、去創造、去續寫;超越榮譽羈絆,就能擺脫個人名利的誘惑,堅守精神的家園。
「爸媽,我想跟連隊去接新裝備。」休假第三天,上士滕忠偉就待不住了,在網上買了一張離家返營的車票。
去年初連隊接到通知,即將列裝某新型步兵戰車。8年沒回家過春節的滕忠偉剛剛回到家中卻茶不思飯不想,人在家中,心卻跟著戰友漂泊在接裝的路上。
8年沒回家過春節,兒子這時候想走,父母哪裡捨得?可看到攥著離家車票的兒子,父母知道他心意已決。
休假變成了「進廠」。在接裝單位,滕忠偉如饑似渴地學習,短短接裝期內就基本掌握了新型武器系統的操作使用,回連隊後主動挑起攻關大梁。
人人思戰、謀戰、練戰,每人「搶一小步」部隊建設就會「邁一大步」。在過去的一年裡,「王傑班」個個考取主戰專業等級、人人實現一專多能;王傑生前所在連成功轉型重塑,訓練成績名列前茅;該旅官兵在各級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第一……(記者 周猛 陳利 劉吉強 通訊員 白俊峰)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