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今晚《心動的信號3》郭麒麟談到自己現在單身原因有三:容易忽略親近人的感受、根本不懂浪漫、沒人看得上。網友評價,大林子這一波剖析真的是針針見血、句句扎心啊,果然是人間清醒,把事情看得太明白了。
相關新聞微博截圖
「不在一起也能做好朋友」不只發生在娛樂明星身上,就連世界電影大師們,也會有「相遇但錯過」的異性搭檔,並且她們像「繆斯」一樣,成就他們的偉大事業,成為傳頌影史的合作佳話。下面,就讓我們做一個盤點。
賴納·法斯賓德與漢娜·許古拉:愛比死更冷
賴納·法斯賓德與漢娜·許古拉
眾所周知,文學天才巴爾扎克以高產著稱,為了完成鴻篇巨製《人間喜劇》,而透支了年輕的生命。在電影界同樣有一位天才,只活了37歲,卻在14年裡拍出了41部電影,而且幾乎部部都是永鐫史冊的經典。他就是「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有「德國的巴爾扎克」之稱的賴納·法斯賓德。
法斯賓德與巴爾扎克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對社會不公的抨擊與控訴,對弱勢群體的人道主義關注。法斯賓德高產的作品幾乎都是自編自導,作品散發著濃厚的文學性。
在法斯賓德41部作品中,有12部是和一位女演員合作的。在《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莉莉·瑪蓮》《四季商人》《愛比死更冷》等膾炙人口的影片裡都有她的倩影,她就是漢娜·許古拉。
漢娜·許古拉演了中國觀眾熟悉的《莉莉·瑪蓮》
法斯賓德與漢娜·許古拉早在戲劇學校時便結識了。後來法斯賓德創辦了「反抗劇團」,漢娜是最早加入者之一。1969年,法斯賓德自編自導了自己的處女作長片《愛比死更冷》,這也是漢娜的銀幕首秀。
此後一直到法斯賓德1982年英年早逝,漢娜無論是在舞臺劇、電視劇還是電影上,與法斯賓德的合作也愈發默契圓融,漢娜成為了法斯賓德電影的一大標誌。甚至被稱為「新瑪琳·黛德麗」(瑪琳·黛德麗是德國電影的象徵)。
難能可貴的是,二人在生活中始終保持著單純的朋友關係。在片場有時無需贅言,便能捕捉到彼此的靈犀。因為漢娜·許古拉與法斯賓德的志同道合,共同促成了德國電影的復興,也共同為底層人民送去悲憫與關懷,被業界譽為「許古拉—法斯賓德兩駕馬車」。
安哲羅普洛斯與愛蓮妮·卡蘭卓:尤利西斯的凝視
歐洲難民危機,可以說是近些年讓西歐諸國焦頭爛額的問題之一。實際上,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一位「先知者」,提前在電影中為我們預演了難民現象。他就是希臘國寶級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從1988年的《霧中風景》開始,安哲羅普洛斯的「邊境三部曲」——《鸛鳥踟躕》《尤利西斯的凝視》《永恆和一日》,就一直在抒寫歐洲難民的悽惻動人的愁緒。而電影中的配樂讓觀眾尤其印象深刻,其背後的作曲者,便是安哲的御用作曲:愛蓮妮·卡蘭卓。
安哲羅普洛斯(右二)與愛蓮妮·卡蘭卓(中)
在古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有九位。而在現代希臘,愛蓮妮·卡蘭卓被公認為「第十位繆斯」,很多希臘人都是看著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聽著愛蓮妮·卡蘭卓的配樂長大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卡蘭卓代表著現代希臘音樂。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卡蘭卓之前,幾乎沒有作曲家能把配樂上升到與電影同樣的高度。而她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現狀。
卡蘭卓的電影配樂具有著「音樂本身的意志自由」,即便是脫離電影,照樣能夠以完整的形態講述散發獨有特質的希臘故事。而對於用影像講述希臘故事的安哲洛普洛斯來說,在遇到卡蘭卓之前,認為電影配樂並非完全重要,甚至拒絕電影配樂。
不用則已,一用驚人。從1984年的《塞瑟島之旅》開始,直到2012年安哲猝然因車禍去世,兩人展開了近四十年的合作。如今人們提到安哲的電影,必然會提卡蘭卓的音樂,正如有評論說:「長達數百英尺的膠片上,卡蘭卓的音樂呈現出銀屏未泛出的鮮血,將深植於語言中的精神召喚出來。」(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