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曾是許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如今已是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按照全國婦聯部署要求,在省、市婦聯的指導下,合陽縣婦聯立足於當地農村的自然景觀和房屋結構,創新「大庭院」思維,提出讓農村家庭在實現「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之後,再實現「住得好、有回憶、夠舒適」,以庭院「小美」助推村莊「大美」,家家幸福、鄉村振興。
合陽縣岔峪村的美麗庭院
安居夢開啟幸福生活
仲夏時節,走進沿黃公路沿線的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寬闊整潔的村道。道路兩旁,青磚藍瓦的仿古式徽派院落整齊有序,景觀綠化苗木生機盎然,良田百畝錯落有致,文化大禮堂端莊內秀,凸顯出生態宜居的鄉村風貌。走在路上,村民遠遠地就跟你打招呼,一張張笑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心裡的喜悅與幸福。
一間民居裡,村民姚斌芳正和同村的幾個婦女聚在客廳,踏著「噠噠噠」的碎步,喜笑顏開地跳著廣場舞。「以前的屋子可沒這麼好,不結實,還經常有山體滑坡。搬遷後,居住條件改善多了,交通方便了,生活也有了很大變化!」
岔峪村婦女群眾在遊客接待中心載歌載舞
談起幾年間生活的變化,姚斌芳自豪地說:「幾年前,她家還是村裡的貧困戶,能夠過上今天的好日子自己很知足。」
據村民們講,岔峪村坐落於河灘最低洼地帶,毗鄰黃河,俯瞰徐水,由於地勢較低,時常面臨黃河倒灌、徐水泛濫和山體滑坡等多重威脅。過去村民居住的大多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土牆院落,常年遭受雨水衝刷,居住環境較為惡劣。2017年年初,岔峪村成為移民避險解困項目重點村,姚斌芳作為第一批搬遷群眾,領到了新家的鑰匙。
2017年8月,沿黃公路開通運行,群眾出行更為便捷。「以前進合陽縣城得用一個多小時,現在40分鐘就到了,半小時就能到韓城,我們的花椒也能進城賣個好價錢。」姚斌芳眼睛裡閃著亮光。
移民搬遷使岔峪村群眾實現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大家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
田園夢留住詩意鄉愁
花草與瓜果相伴,美景與庭院輝映,鄉情與鄉音交織。小鳥啾啁、知了蟬鳴,綠水青山、滿目皆景……盛夏時節的岔峪村,猶如一幅靜謐的山水畫。
「以前家裡經濟條件差,我們光顧著種地、打魚,沒時間收拾衛生,現在住在這麼好的房子裡,外面大環境這麼漂亮,咱自己家也不能差。」村民雷芳俠告訴記者,陝西省渭南市婦聯倡導的「美麗庭院」創建活動不但迎合了當前的鄉村振興,更讓她們這些農村婦女找到了歸屬感和幸福感。在合陽縣婦聯幹部的宣傳指導下,農村婦女的思想慢慢有了改變,大家紛紛主動要求加入「美麗庭院」建設大軍。
「這堆柴火要擺放整齊」「這個十字繡我準備把它裝裱後掛在客廳」「我想搭個涼亭,到時候再栽上葡萄樹,夏天時可乘風納涼,秋天時可品嘗葡萄,別提多快意了」……
在這份「美麗事業」中,廣大婦女不但建言獻策,而且人人你追我趕,不甘落後。在婦聯組織的參與指導下,一個個別具特色的「美麗庭院」很快建成。
「把村子建成花園,不僅能展現鄉村的魅力,成為擴大對外交往、吸引投資和遊客的『金字招牌』。對於村民來說,生活在花園一樣的家中,享受著舒適整潔的環境,心情舒暢了,生活質量高了,自豪感也油然而生,隨之而來的則是持續改善的社會風氣、團結凝聚的鄉風和蒸蒸日上的村集體。」對於「美麗庭院」建成後的作用,百良鎮婦聯主席李彩萍體會尤為深刻。
岔峪村婦女群眾在摘花椒
目之所及,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左手煙火,右手詩意,「美麗庭院」改變了岔峪人的生活,也讓岔峪更具氣質。
致富夢催生美麗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岔峪村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流轉了180畝土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認定全村人為股民,確立發展鄉村旅遊業為村集體經濟,開始在生態經濟、美麗經濟、民宿經濟上積極嘗試。民宿農家樂、觀光採摘園、稻田蟹體驗園、伊人湖遊樂園、生態稻田蟹遊樂園等,先後成為岔峪的創業項目。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遠離城市喧囂,呼吸著純淨的空氣,欣賞著山水美景,岔峪,是一個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遊客王曉博在今年「五一」期間帶著孩子來岔峪遊玩,這裡的山水草木讓他流連忘返。
有遊客,就有飲食居住需求。合陽縣婦聯鼓勵岔峪婦女在家門口賣本地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藝品,發展民宿。
雷鳳簪就是積極響應者之一,經營著一個涼粉攤位,「五一」期間,每天純收入達600多元。「白天出攤,招呼好客人,晚上回家,照顧好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別提多高興了。」對於現在的生活,雷鳳簪很是滿意。
「因為才開始運營,加上受疫情影響,今年『五一』遊客沒平時那麼多,伊人湖船票的收入能達兩萬多元。未來,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繼續推動村集體產業發展,以特色魅力吸引八方遊客,讓岔峪成為沿黃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岔峪村支部書記雷武義說。
短短幾年時間,岔峪村從一個貧窮的小村莊蝶變為集旅遊休閒、民俗文化、田園度假、生態體驗等為一體的沿黃旅遊文化村莊,舊貌換了新顏,我們有理由相信,岔峪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