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緣起
導演: 楊亞洲 / 楊博
編劇: 劉覓瀅 / 張愛玲
主演: 劉嘉玲 / 鄭元暢 / 蔣欣 / 郭曉東 / 鄒廷威 / 董玥 / 劉威/ 胡田幸子 / 吳冕 / 吳玉芳 / 林楠 / 劉遠 / 秦焰 / 叢珊 / 田岷/ 任山
劉嘉玲演蔣欣姐姐,確定不是媽?
張愛玲與瓊瑤,到底隔著幾條街?
愛情,敗給的終究是時間。
哪裡能看 優酷視頻、騰訊視頻
上映時間2020-11-20
最近,國產名著改編劇集扎堆上映。
剛看完張一山出演的猴戲男人戲《鹿鼎記》,接著,又來了一部以女性視角為主的網劇《情深緣起》。
聽劇名,像是瓊瑤最新力作,但翻看之前的定名才知道,本劇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
2020年,也叫「愛玲」年,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
趕著這個檔口,改編自張愛玲的影視劇層出不窮,許鞍華拍攝的《第一爐香》也引起一波話題討論。
不過,最近這部《情深緣起》,倒是悄默默地上映,討論也不熱烈,為數不多的評論也都是一兩星的吐槽。
被大家最為詬病的,首當其衝的要數選角。
幾位演員的號召力,自不必說。
劉嘉玲與蔣欣飾演顧家姐妹,「江直樹」鄭元暢飾演金陵公子哥沈世鈞,郭曉東飾演溫順如貓、奸滑如鼠的祝鴻才。
要論演技以及細節把控,劇主一點也不擔心,可是這幾位大佬的出演,總有種拿錯劇本的感覺。
先來說說顧家雙生姐妹花,55歲的劉嘉玲與37歲的蔣欣,非得出演二十多歲的兩姐妹,怎麼看怎麼像娘兒倆。
再看演員所呈現出的氣質。
蔣欣一直在拼盡全力地呈現一種叫「少女感」的東西,只可惜這不是她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身上所具備的。
一哭吧,眼袋不要太明顯,配著白皙的臉,像包子上的褶印。
顧曼楨眼裡時不時就散發著一絲天真爛漫,瞪大著雙眼,沒事兒往姐姐懷裡一歪。
加上蔣欣體型肩膀比較寬碩,這種小鳥依人的動作反倒讓角色看著像一個大齡巨嬰。
感覺像是閨女陪伴著老來得女的媽
這是在家裡當二小姐時候的樣子。到了戶外,蔣欣又拼命想展現曼楨作為女性果敢且溫柔的一面。
於是我們看到,蔣欣的眼睛無時無刻不處於半閉不睜的狀態。
還有化妝師為她量身打造的,以顯示內心愁苦、百感交集的八字眉。
可能是想通過一些技巧性的面部表情,來呈現小女生的嬌滴滴與羸弱感。
可惜這一切放在蔣欣身上,再怎麼用裝束補救,也不自然。
不信?
放一張吳倩蓮當年在許鞍華版《半生緣》裡的造型做比較。
吳版是天真爛漫,但嬉笑下是數不盡的愁苦。
蔣版是把內心的五味雜陳全部呈現到臉上,儘管如此明顯,觀眾還是覺得演的成分多了。
顧曼楨的人物形象,是獨立且軟弱。
看姐姐在百樂門當交際花,賺來的都是幸苦錢,覺得自己要出去做工,為家裡掙得一份口糧,不靠婚姻也能很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個是她獨立的部分,但同時,她依舊是舊時代下的一個弱女子。
因為輕易地將戒指託付阿寶,然後才讓曼璐將計就計,使沈世鈞誤會了她與祝鴻才之間的關係;
因被孩子所累,曼楨回到祝鴻才身邊,而不是毅然決然地獨自過生活。
這是她形象上的悲劇性,也是她性格的矛盾凸顯。
總之,在若隱若現的性格呈現上,蔣欣版顧曼楨,只見弱不驚風,不見獨立隨性。
在聊姐姐顧曼璐之前,先來看看網友對劉嘉玲這一角色形象的吐槽:
感覺這倆一出現,BGM應該是《上海灘》,而不是《茉莉花》。
劉嘉玲出生於蘇州,蘇州話本就比上海話稍稍硬一些,語調多落在重音上。
加之多年混跡香港影壇,身上那種霸氣難以消除,再加上一個塊頭老大的妹妹。
劉嘉玲儼然將顧曼璐詮釋成一位上海灘大姐大,而不是一位處於矛盾之中的女性。
原著中的顧曼璐屬於典型的張愛玲式的女性,悲劇性中都透露著性格上的雙重性,或者說矛盾性。
在顧曼璐身上,我們不難看到女性在男性文化或者男權社會中,所具備的兩種身份:
男性主流的破壞者,以及男權社會的同謀者。
許鞍華《半生緣》中的梅豔芳
在形象上所賦予顧曼璐的複雜性
看似飛揚跋扈的曼璐,實際上被囚禁於男權社會的鐐銬之下。
原著中的她隱忍且自私,寄希望於孩子,以拴住自己與夫家那唯一的可憐的聯繫。
這就讓這個出入舞廳的交際花,成了父權訓喚下的犧牲品,自覺地沉湎於生育機器的功能化束縛中。
正是她對於男權的畏懼,觸及了她內心的敬畏感,讓她在意識到自己喪失了生育能力後,把親妹妹視為保全自己在男權社會地位的貢品。
一方面,曼璐痛恨十裡洋場的歌舞昇平,厭煩了成日裡的勾心鬥角;另一方面,為了保住身份,她讓祝鴻才對曼楨行非禮之事。
破壞與合作,在此完成了統一。
梅豔芳版顧曼璐與葛優版祝鴻才
但在《情深緣起》中,劉嘉玲這版顧曼璐,性格形象上有些不搭。
第一集就有一段,展現她強調女人要頂天立地過生活的姿態。
事實上,曼璐對百樂門的明爭暗鬥也是身不由己,而新版則把她奉為一個女戰神,時不時來一句雞血,頗有點對標當下職場女強人的味道。
為了討好當下觀眾,或者強貼當今社會的標籤,劇集失去了原有角色的複雜性,甚至與曼璐之後的行為不相符。
原著中顧曼璐的主動,源於她在男權社會下的被動;
新版劇集中的主動,就只是主動,像極了21世紀的阿姨,穿越回民國時期,成天呼籲女性覺醒。
觀眾很難對她身上的雙重身份產生同情與思考,更多的是對一個上位失敗女人的嘆息。
網友稱這張劇照是暴發戶大姐大去了趟海寧皮革城
總感覺30+的姐姐不如去成團,去《乘風破浪的姐姐》散散心。
演技是有的,但歲月真的不饒人。
觀眾看劉嘉玲唱《茉莉花》會笑,就像一個阿姨發自內心地唱「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鴨……」
你再怎麼用心去詮釋角色,只要形象不符,觀眾就不可能信服。
關於女性的心理活動,張愛玲就展現出了女性在時代下的悲劇根源,或者說矛盾心理。
但經過現代化的改編,愛玲劇硬生生被弄成了瓊瑤劇。
瓊瑤劇的情感內核,在於人物宣揚情感時是直白的,沒有迂迴婉轉。
最直觀的就是臺詞,《情深緣起》直接沿用了瓊瑤式的「一意多句」法。
沈世鈞帶曼楨回南京看望母親,而南京天冷,曼楨穿得單薄,於是被沈世鈞用圍巾包成了個粽子。
而這段臺詞也跟粽子一樣,裡三層外三層,糾結的不過是同一個意思:
這圍巾,圍還是不圍?
顛三倒四的臺詞,還出現在絕對的情感抒發上。
家人逼迫沈世鈞娶石家小姐石翠芝為妻,世鈞不幹,於是喝了點酒,跑到曼楨屋外耍酒瘋。
爾康附體的沈世鈞,跟曼楨說了一堆「你不要離開我」「我就要離開你」之類的話,都快趕上《還珠格格》的「你無理取鬧」了。
再看鄭元暢這段的表演,所有臺詞全靠吼。
用實力演繹什麼叫「醉酒的探戈」。
還有馬景濤的咆哮演技,也是信手拈來。
這真不像一個富家少爺,倒像是一個傭人家的傻兒子。
還有,劇中的語言體系極為混亂。
劉嘉玲說的是港普,時不時講幾句吳儂軟語,但那也是蘇州話,不是正兒八經的滬語。
蔣欣全程普通話,夾雜一兩句簡單的上海方言,也就那句「阿媽」最正宗。
鄭元暢全然一股子濃濃的臺灣腔,根本不是什麼南京大少。
唯獨飾演顧太太的吳冕,和一幫街頭群演阿姨的上海話還算標準。
劇主在這裡同聲傳譯一下,大家聽聽味道。
儂哪能各個沈光回來了啦~
儂作是作得嘞~
更有趣的是說話的方式。
在上海,角色跟我們現代人說話沒什麼兩樣。
結果一到南京,語言體系立馬有了股《紅樓夢》的味道。
但那也僅僅是賈府中的腔調,並沒有太多真正的南京方言。
導致跟之前的臺詞脫節得太厲害。
正是這樣一部南腔北調的劇集,讓觀眾不知以怎樣的身份代入其中。
那麼《情深緣起》的內容如何呢?
原著講了女性在情愛中的複雜狀態,而新版又講回了現代女性的幻夢——
嫁豪門。
《情深緣起》重點不是女性話題,而是借著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講階層。
沈家老爺為了擴大家業,不得不讓沈世鈞與石翠芝聯姻。
自然,顧曼楨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作為上海亭子間出生的女孩子,自然是高攀不起金陵大少爺。
《情深緣起》的套路跟當下麻雀女巧遇霸道總裁的模版很像,不過是現代都市情愛劇的民國版變體罷了。
原本張愛玲在故事內核上,還加入了兩性的思考。
現如今,精華部分被當下唾手可得的瑪麗蘇所取代,的確有些遺憾。
那麼,張愛玲在小說《半生緣》中寫的是什麼?
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世鈞、曼楨、叔惠、翠芝等一群年輕男女的愛而不得。
當時,這本《半生緣》是張愛玲仿襲美國作家馬寬德的《漢普先生》。
原小說,本就是描述了亨利、比爾、瑪文、凱四個青年人之間的四角戀。
但要劇主來說,她寫的或許不僅僅是人之間的情愛,還有情愛背後的時間。
套用網絡流行語來說:
緣分來與不來,在與不在,你們倆都站在那裡。
什麼叫「緣」?
半點不由人的,才是緣。
它看不見摸不著,碰上了就是碰上了,碰不上也不好有一絲嘆息。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那句名言:
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
這就是時間,而在漫長的歷練中,世鈞和曼楨也只能對著落葉嘆息一聲:「我們回不去了。」
愛情看似有選擇,實則都已被時間選擇好,或者又因彼此的性格,註定未來不可能在一起。
真正寫情愛的大家,寫的永遠不會是情愛,而是窺探導致情愛悲劇的真相,以及人性的無奈。
雖說《情深緣起》才播放了16集,但也看到了名著改編的疲軟:
當下的觀眾,仿佛更能接受因門第而造成的愛情悲劇,而不能接受人性複雜所導致的分道揚鑣。
另外,蔣欣與劉嘉玲的「少女感」的確很難讓觀眾體會到妹妹的獨立且軟弱,以及姐姐的隱忍且自私。
而矯情的瓊瑤式臺詞,以及不連貫的剪輯,更是把張愛玲的魅力削減大半。
還是希望之後的情節改動不要太大,畢竟像張愛玲這樣的大家,若改編不好,那不如選擇沉默。
不然的話,只是看一群30+姐姐吊著眼角冒充20歲少女,就問不尷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