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奇物語》在眾多新劇中脫穎而出,掀起復古的風潮,不論在劇情、演出或是配樂,都充分表露出導演杜夫兄弟對80年代的崇拜與致敬。各大權威評分網站上都給予一致極高的評價,抓住了美國大眾的精神,結合了經典與各種怪力亂神的元素,使《怪奇物語》成為了最熱門的電視劇之一。
《怪奇物語》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背景設定於80年代的時代劇,通過最符合該年代的服裝、配件、布景、道具及配樂來捕捉當時的氛圍。其中劇情更是向許多80年代的科幻、恐怖和驚悚等電影致敬,列舉個人所知道的有《第三類接觸》、《突變第三型》、《極度空間》、《E.T.》、《大白鯊》、《勢如破竹》、《狂犬驚魂》、《異形》、《X戰警》等等。可見杜夫兄弟對80年代的流行文化有多麼地著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劇集的logo與片頭的字體,它完美展現出穿越時空的復古感,除了和史蒂芬·金小說的封面字體如出一轍之外,美感參考主要是以當時標誌性的字體ITC Benguiat為主。
其流暢工整的敘事,《怪奇物語》在劇情的敘事上極為流暢與工整。影集的集數多,所以容易會有冗長、多餘與混雜的情況,然而《怪奇物語》嚴謹地將每個角色的過去與現實的困境塑造地相當融洽,雖然復古的橋段難免就會顯得老套,但在編劇的適當的重新組合下,整體的娛樂性大幅地提升,讓人印象深刻。
在劇情的結構方面,《怪奇物語》的闡述模式與《冰血暴》有些相似,故事的推進流暢平順不過於拖泥帶水,也不會將太多伏筆當成下一季的誘因,雖然這也是一般影劇會用來吸引觀眾上癮的手法,但《怪奇物語》則非如此。在這裡筆者認為有一點可惜的地方是,角色之間的對白經常只具有交代的功能,也許是為了流暢度的原因,每當關鍵時刻所醞釀的情緒與張力,大部份都無法激起大波動的漣漪。角色間的交流讓人感覺只是為了推動劇情而刻意安排,意圖稍過明顯。
其成熟的演技,除了大量的懷舊元素之外,《怪奇物語》另一項最大特點就是小演員們之間的演技互動,藉由小孩們的簡單、自然與好奇心來喚起觀眾們的童年,回憶當時即使在面對不合理的情況,任何事情都是非常有趣且刺激的。四位主要的小演員們,演技可以說是出乎意料得成熟,每位角色都有著鮮明不同的特色,演員的演出也有著不同的質量,雖然不至於到極超齡的天賦,但以同年齡層來說仍是非常得出色。其中又以米莉·芭比·布朗所飾演的「11(伊萊雯)」最令人印象深刻,不像達科塔·芬妮的深沈或娜塔莉·波曼的知性超脫,她的獨特是透過眼神所傳達出的穩重且帶有一絲幽默感。
引人入勝的配樂,配樂作曲是由美國德州奧斯汀的一個電子合成樂團體S U R V I V E的兩位團員Michel Stein和Kyle Dixon所創作。兩位曾表示創作靈感主要來自於約翰·卡本特的《月光光心慌慌》的配樂,這部是由卡本特自編自導兼配樂創作。另外影劇的片頭曲有復古味濃厚的電子合成器,從《保送入學》和《銀翼殺手》可以聽出類似的氛圍感。
其中《保送入學》的作曲者是一個成立於1967年的德國電子音樂先驅團體,橘夢樂團(Tangerine Dream),他們的音樂被歸類為新世紀音樂(New Age)。新紀元音樂雖然內容廣泛變幻多端,但仍可以找到一些特點:很少具有強烈的節奏,大多有著輕柔悅耳的漂亮旋律。少有刺激和短促的聲音,接近輕音樂。經常在音樂裡利用人聲合音與諧音,所以片頭曲帶有出神的迷幻感也是可想而知的。
最後來總結一下這部《怪奇物語》,新秀導演杜夫兄弟以獨特的藝術感,製作出令人著迷的時代劇,也喚起了80年代最著名的三位藝術家,兩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約翰·卡本特以及一位作家史蒂芬·金。流暢的敘事、驚豔的演技、80年代的視覺重現與既懷舊又現代的配樂,若《怪奇物語》不是2016年最佳的影劇之一,也絕對是最有特色之一。
此外,若要說失望之處的話,不外乎就是劇情缺乏原創性與寫實性。在30年前背景時空下,導演將整季依照過去的元素,徹頭徹尾地打造成80年代恐怖驚悚片的翻版,導致該劇的獨特性稍嫌不足。劇情方面,探索小鎮離奇事件的故事不勝其數,最著名的如《雙峰》,不過該劇具有強烈的辨識度,反觀《怪奇物語》則稍微有點像東拼西湊的組合體,進而也導致霍金斯小鎮的描寫缺乏真實性。儘管如此,對於像個人一樣非常喜好復古事物的人,在這裡仍要真誠推薦!至於《怪奇物語》下一季,創作者會如何延續第一季結尾的伏筆,繼續往下推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