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留學
乾貨、攻略、案例,關於留學的一切都在這裡
關注
上個月留學生們還沾沾自喜,慶幸自己遠在大洋彼岸非常安全,沒想到這麼快就被啪啪打臉了。
到截稿時間(3月6日),英國境內確診已突破100例,連續7日新增。記得幾日前還是20多,現在總病例已經達到116例,且宣告了首例死亡!還出現多名找不源頭的「人傳人」的情況,醫護人員也疑似感染。
近日新增病情情況
可以看到像倫敦、利茲、北愛爾蘭等這些中國留學生非常集中的城市都已經出現了多個確診病例,大家都瑟瑟發抖的時候,病毒果真就傳到了校園裡!
大學校園內出現確診患者,校方卻不建議戴口罩?!
根據英國媒體的相關報導,KCL已經證實有一名學生確診。
KCL給學生發的郵件
要知道校內的學生成千上萬,每天還集中在空間密閉的教室裡上課,圖書館、飯堂等等都是病毒傳播的高危場所。校內出現了確診,還以為學校肯定要非常重視,同時採取有效措施。
然而校方給學生的建議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習慣、咳嗽或打噴嚏用紙巾遮住且將紙巾扔到垃圾桶、避免與發燒人士接觸。
除了這些常規的衛生建議以外,還提到戴口罩的問題:「在臨床環境之外使用口罩幾乎沒有什麼用,因為口罩只是防止傳播的一部分...」
(what???我有點懷疑自己的眼睛)
除了KCL之外,蘇塞克斯大學也有一名「相關人員」確診,目前還沒有公開是學生還是講師,不過這個人是在其他國家被感染回到英國確診的。
而北愛爾蘭確診的病例中,有一例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剛從義大利回來,校方說採取了適當的應急措施,但沒有涉及到戴口罩或者要停學之類,是不是有點太淡定?
校內的中國留學生早已瑟瑟發抖...
對比國內的「硬核」防疫,留學生表示英國人的操作讓人費解
好吧,既然學校沒有什麼大的動作,總覺得那政府應該會加大宣傳,做好有效防控,例如強制戴口罩、少出門之類的。
確實,最近BBC、《衛報》這些英媒都對疫情進行多方報導,政府表示要把防範新冠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之一,5000個病床正在增設,疫苗也在研發。而首相鮑裡斯也在線教大家最有效的防疫方法:洗手時唱兩遍生日歌...
另一方面,墓地、火葬場也在擴建,甚至有議員用安慰大家的口吻說到:如果病毒感染了數千人,我們就可以將海德公園作為停屍場...
Really? Are you kidding me?
難道這是我聽不懂的英式幽默?重點不應該先是造醫院拯救活人麼?
中國:不要慌!我們給大家準備了「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和病床)
英國:不要慌!我們給大家準備了「海德公園」(太平間)
前兩天英國政府還把兩個賣口罩的廣告禁了,不僅不鼓勵戴口罩,反而禁了口罩廣告?
看得多國內刷屏朋友圈的各種「硬核」防疫,中國留學生看到英國的蜜汁操作真是越來越心慌,而更可怕的是他們身邊的英國人都是這樣做的:
「老師剛剛結束假期從疫情嚴重的義大利回來,沒有隔離也沒有測體溫,直接就來上課了,當然也沒有戴口罩,我們都瑟瑟發抖」
「我帶著口罩去宿舍前臺拿快遞,小哥哥是德國人,德國可是歐洲第二疫情「災區」。他很樂觀地安慰我:沒必要戴口罩,死亡率很低,我們也還年輕。」
「30歲以下的感染率為0,病毒嚇不到我,你戴口罩就真的嚇到我了」
中國留學生因為戴口罩而被歧視甚至人身攻擊,而他們現在還多了一個煩惱就是:勸外國朋友戴口罩真的比當初勸爸媽還要難。
「好不容易勸服了外國室友帶口罩,結果她來了個義大利同款戴法…」
當然,這些誤解都源於中外政府和媒體不同的宣傳,他們從骨子裡就覺得只有生病的人(病得快死那種)才會戴口罩,當大家看到有人戴口罩走在街上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危險,而不是病毒很危險...
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病毒會在這麼短時間裡迅速在整個歐洲大陸擴散的原因吧。
如果英國疫情爆發,20Fall還能去上學嗎?
看著英國人的蜜汁防疫,不僅當地的留學生害怕,20Fall的準留學生們也是瑟瑟發抖,折騰了這麼久申了英國,如果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是不是會像中國一樣出現疫情的大爆發?
到時不僅飛機停了,籤證拿不到,大學可能也開始停課了,今年難道真的是適合gap的一年嗎?
有同學擔心英國的情況,為了保險起見也開始籌劃Plan B,到時英國去不了還有別的選擇。
所以對於有這種憂慮的20Fall申請者們,學姐給到的建議,一個是可以考慮加申其他地區,另外對於已經拿到英國offer的小夥伴們,如果因疫情原因無法上學,可以向學校提出延遲一個學期或者一年入學。
不管是考慮加申其他地區,或者延遲入學的同學,我們這邊都會給到大家評估,根據個人情況,給出具體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