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集中精力於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的家長向他們的孩子傳遞了一條明確的信息:「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原生家庭》
有一個女孩今年22歲,她最怕的就是回家,因為回到家就要面臨媽媽「狠話」的暴擊。
她說,我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那是你媽。」
前段時間冬至,我給我媽發視頻,我媽直接就說:「你就死外邊吧!你也不回家。」
我很無奈的回答:「我回家幹嘛去呀,隔著手機你都和我吵,我回家你吵的更厲害……」
這時,我媽語氣冰冷的說:「那你永遠別回來。」
這些話對這個女孩來說只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片段而已,可是媽媽的那些狠話卻也將她越推越遠。母女的關係也變的很微妙。
女孩說你知道我和我媽吵的最嚴重的時候,到什麼程度嗎?
我需要隨身帶著速效救心丸,要不然真的容易氣過去。記得有一回在宿舍裡跟我媽吵著,就直接當場昏倒了。
最讓我傷心的是,有一年我回家媽媽的做法讓我覺得回家是多餘的。
當我坐了很久的車回到家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我進屋卻發現沒有我的飯,媽媽也不在家,出去打牌了,在到我的屋一看炕也是涼的,記得以前媽媽都是把炕燒暖,被子捂熱。
看著眼前這情況我不知道怎麼辦了,我就和我爸說了剛才這些情況,我就問這還是我家嗎?
後來,我爸就把我媽叫了回來。
過了不久我媽回來了,我爸給她開門的時候,她罵罵咧咧的說:「你叫我回來幹嘛呀?家裡有啥事啊,活不了是嗎?」
爸爸說,孩子回來了,你給做點飯,你看她那屋還是冷的。
媽媽沒好氣地說:「她咋了,自己不會弄是咋地?家裡沒飯不會做?……」
聽完這些話的我,當時就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哭了起來。那是我長這麼大哭的最慘的一次,我哭的歇斯底裡的,一邊求我媽別再說我了!
我拿出來我去醫院檢查心臟的照片給我爸看,那是我身上做著一些儀器的照片,我爸看完遞給了我媽,沒想到我媽看了一眼,她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心臟都沒問題,就你心臟有問題,就你活該!」
聽到媽媽這句話,我當時覺得自己天塌了!
女孩哽咽著說,從小我就聽話,我媽說啥都聽,就導致她覺得在我這不論她說什麼都是對的。我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只要她一聲令下我就應該赴湯蹈火。
而且,外人不理解是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說這事。因為很多人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就算有些人知道,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讓我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那是你媽。」
我知道那是我媽,所以我不敢徹底撇清和那個家的關係。
語言暴力的後果永遠比我們想像的可怕,許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都和父母的言語有著莫大的關聯。有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隨便的打罵,但是孩子幼小的心靈遠沒有那麼強大,他們抵禦不了父母言語上的責罵。
父母是第一個和孩子建立起聯繫的人,他們的行為和語言會對孩子產生深長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是伴隨一生的。孩子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通常是無力反抗的。
什麼是語言暴力?比如否定、打擊、責罵、批評、辱罵等等,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
當孩子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內心是極度不安的,會自我否定,會習慣性的自我批判,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性格也會自卑。甚至在他成長的道路上產生很負面的影響。
其實,孩子有權利做個孩子,在童年時期嬉戲玩鬧,率性而為,也不必為此擔心受到責怪。家長除了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保障之外,還要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精神上的撫慰。只有家長正面積極的對待,才會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都會犯錯,父母可以合理的限制和加以引導,前提是在孩子不受身體和感情虐待下受到懲罰。
蘇珊·福沃德說:「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會讓他們分擔一些家務並承擔一部分責任,但這些絕不能以犧牲童年生活為代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通常會傾聽父母的言談,會模仿父母的舉止行為,對孩子來說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所以,父母角色的榜樣作用對於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形成至關重要。
網上看到一段視頻,4歲女孩自卑,媽媽教科書式回應獲得許多網友點讚。
視頻裡一個可愛的黑人小女孩委屈巴巴的說:「我好難看!」
正在給女兒梳頭髮的媽媽聽到後大吃一驚說:「不許這麼說,不許這麼說,不許這麼說。你可漂亮了。當你看著自己的時候你應該說;『我真漂亮』!你超漂亮的,你聽到了嗎?「
然後,媽媽搬過來女兒的小臉繼續說:「你有超可愛的小酒窩,你超可愛的。」
小女孩聽到媽媽這麼說撲進媽媽的懷抱,放聲大哭,那些委屈都釋放了出來。
媽媽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女兒,「有幾個人有兩個酒窩?沒幾個,你有兩個酒窩呢。笑一個看看,媽媽都沒有呢。你還有一口潔白的牙齒。我告訴你,你很漂亮。長大後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你可以成為最好的美甲師、美容師,最好的律師、醫生、老師,無論你想成為什麼……
最後,媽媽問女兒,你想成為什麼?
女兒說,我想當老師。
媽媽問,你的老師很兇嗎?等你當了老師你不會兇巴巴的?你會是一個和善的老師,你應該開開心心的,因為你還是4歲的小朋友,醜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你很漂亮,你要抬頭挺胸。」
小女孩媽媽的鼓勵感動了很多網友,其中有一個高贊評論是這樣說的:「小女孩一哭我也跟著哭了。想起小時候我媽說我,你要學習沒學習要長相沒長相,啥也不是。」
看到了嗎,孩子小的時候是多麼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肯定。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哪有那麼脆弱?還不能說幾句了,不然長大到了社會上不更完了。其實不然,當孩子總是被否定,那麼他會陷入自我懷疑,變得不自信,就算到了社會上遇事也是能忍就忍了,或者本該可以爭取的權利也因為自卑讓給了他人。
處於父母語言暴力下的孩子通常處於兩個極端,一個是極度自卑,不自信,做事唯唯諾諾;一個就是叛逆、極端,和父母對著幹。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們的人生要比溫暖家庭家長大的孩子更難,他要面對的影響有兩個:第一個是他要努力的去消除這種語言暴力對自己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二是警醒自己,長大以後不要成為這樣的父母。
所以,一個健康的家庭的父母是和孩子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這種狀態是最好的。當父母學會聆聽孩子的感受,學會尊重孩子,並且敢於承認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和孩子共同成長。這樣才會給孩子形成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文|緹縈軒圖|網絡(侵刪)此文系作者原創,禁止抄襲,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
小孩8個月我和他離婚,3年後,前夫想要接孩子,憑什麼?
二胎該怎麼對待,奚夢瑤問會不會有偏愛?謝楠的教育理念值得參考
31歲男子棄車跳橋自殺,成年人隱藏起來的情緒,比壓力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