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參加百家號觀《音樂家》影片的活動,意外的結識了《音樂家》這部好電影。這是第一次參加百家號的活動,本來是想著去學習學習如何在百家號寫暴文,真心沒太在意究竟是什麼電影。
到了集合現場,看見許多媒體朋友們正在圍著演員團隊拍照,由於個人身體素質不強,個子不高,所以只能在隊伍的後方簡單拍了兩張。才知道電影的主角冼星海是由胡軍出演,胡軍的妻子是由袁泉出演,有了明星的出演,我對電影有了一點期待。
這是一個由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兩個國家共同拍攝的電影,據導演講,這個片子的拍攝期間,得到了兩個國家元首的點名接見,並給矛本片高度的評價。
是什麼樣的片子能夠讓兩國元首都如此的重視,我在大腦裡回憶著,類似的好像並不多見。看來這部片子不只是一部電影這麼簡單,一定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終於開始觀影了,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多次流下了久違的淚,這淚是替劇中的孩子被無情的殺戮而流,這淚是對冼星海先生無助的內心的不忍,這淚是對兩個孩子失去親人陪伴的無聲哭泣,這淚是對有國不能歸有家不能回的民族大義的抗議!去看吧,讓孩子和父母都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要珍惜現在擁有的珍貴時光。
可能很多人知道蕭邦這個人,可是冼星海作為中國著名音樂家,也是世界的音樂家,作為中國人很多人並不了解他,會不會讓外人笑話。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家中請他吃飯並踐行。1941年6月22日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
在供應十分困難的戰時條件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
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雖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聯共(布)領導人史達林批示,在蘇聯國際救濟總會協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醫院,但由於患嚴重血癌,沉痾積疾,醫生回天無力,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僅40歲,李立三夫婦為其料理後事,與蘇方一起為其舉行隆重安葬儀式。致悼詞的是後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蘇聯著名音樂家穆拉傑利。
《音樂家》劇中的扮演者胡軍,真實的演繹了冼星海先生當年在戰爭年代,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創作的勵志精神,全面的展示了冼星海先生剛毅堅韌,自強不息,志存高遠,求真務實的高尚風格。
劇中兩位隔空成長的孩子,成為這部片子的主旋律,也是從最根本最真誠的角度,無聲的表達對戰爭的抗議,也是最有力量的反抗。
冼星海先生創造的黃河大合唱,音樂慷慨激昂,鼓舞人心,把整個影片推向了高潮。在無數英雄兒女前赴後繼的努力奮鬥下,終於結束了反法西斯戰爭。
遠在異國他鄉,對祖國的思念,對故鄉的思念,對妻兒的思念,無數的情懷表達了冼星海先生內心的掙扎。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不可估量的,不分民族和國界,法西斯戰爭的罪惡最終決定他一定是失敗的。
《音樂家》影片代表著中方和哈方的歷史友誼,是不分彼此的親兄弟,更是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共同體。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兄弟之間更加應該守望相助,共同繁榮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這也祝願《音樂家》這部片子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因為這樣能和孩子一起看的好片子越來越少,而這麼好的片子真的不多了,一定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