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腦洞很大的挪威建築事務所 Snhetta
在歐洲第一家水下餐廳「under」
將於2019年4月2日正式對外開放
然而未開業
預定已排到半年後!!
這家沉入大海的餐廳為何如此火爆?
聽說可以在海深5米的驚濤巨浪中用餐
同時觀賞神秘的海底世界!
種類繁多的野生海洋生物讓你眼花繚亂
從建築外觀到室內環境
再到整個建造安裝的過程
都深挖了一遍
看看這個網絡爆紅的建築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01
破水而出的餐廳
該項目位於挪威海岸線的最南端
來自南北兩個方向的洋流在這裡交匯
海洋生物在這裡的鹹水中大量繁衍
為場地賦予了天然的生物多樣性
「Under」不僅僅是一間水下餐廳
還將成為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向自然的生命致敬
項目採用半下沉的形式
建築的整體形態破水而出
長達34米重量1640噸
一半沉入大海
上半部分倚靠在崎嶇的海岸線上
底部被支撐在5米深的海床上
根據其地理環境和水生鄰居
對地下水位進行了靈活的設計
光滑,流線型的建築
被封裝在一個粗糙混凝土外殼裡
吸引貽貝類海底生物附著在其表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海面下軟體動物的聚居
沉沒在海面之下的餐廳
也會成為類似人造蚌礁的存在
更好地淨化海洋環境
餐廳設置了厚度達到1米左右的混凝土牆面
可以承受來自惡劣海況的壓力和衝擊
餐廳的巨大窗戶猶如一架水下潛望鏡
可以觀察到海底在不同季節和天氣條件下的變化
02
施工過程
由於深入海底不能圍堰施工,建築的主體選擇了在附近港口一體澆築成型後,利用輪渡轉場吊裝的方式進行建造。
第一步
搭腳手架、支模板
▽
考慮到主體核心筒自重過大不便陸地運輸的原因,選擇了直接在就近海域的水面平臺上作業,完成後便可直接下水運輸。
第二步
側壁澆築
▽
第三步
頂部澆築
▽
第四步
核心體完成
▽
第五步
下水
▽
第六步
靠浮力運輸
▽
因為前部分工作是在附近碼頭進行
完成後要移動到基座地點
巧妙的利用內部空腔浮力
通過起重機和拖船移動到其位置
然後用預埋螺栓固定在海底基巖上的混凝土板上
第七步
現場吊裝
▽
拖到基座地點後
在這裡進行吊裝工作
進行細緻入微的調試吊裝工作
▽
03
可持續發展的餐廳理念
完工後的餐廳每晚可招待35-40名客人
餐廳的經營理念是採用優質的本地食材
尤其是可持續野生食材
來為客人創造難忘的美食體驗
位於夾層的酒吧
▽
作為挪威南部的新地標
它挑戰了人在環境中停留的必要條件
在這座建築中
你會發現自己可以處於水下、海底
或者陸地與海洋之間
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式來認知世界
從上至下,室內的色彩變化隱喻著從陸地深入海洋的過程
▽
用餐空間
▽
餐廳的餐椅和建築有統一的語言
自然的材質,一體的結構
彰顯著北歐美學和精神
家具細部
▽
縱向海景窗
▽
從樓梯望向全景窗
▽
材料細部
▽
在5米深的位置
寬11米、高3.4米、厚0.42米的水平窗戶
帶來壯觀的全景水下視野
將餐廳中的客人與外面的野生動物聯繫起來
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寬11米的水平窗戶帶來全景水下視野
▽
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
樓梯細部
▽
室內牆面細部
▽
餐廳將歡迎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究海洋生物和魚類行為
▽
廚師團隊和研究人員還將共同合
使更多魚類聚集到窗戶邊緣
以便海洋生物學家進行更加密切的研究
同時也為餐廳的客人帶來有趣的景觀
廚師團隊希望依靠建築本身來獲取食材
▽
該項目突顯了陸地與海洋之間微妙的生態平衡
並提醒我們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負責任消費
通過關注陸地和海洋生命的共存
它為我們對周圍關係的理解提出了一種新的方式
場地平面圖
▽
結構拆解圖
▽
入口層平面圖
▽
夾層酒吧平面圖
▽
餐廳層平面圖
▽
立面圖
▽
04
Snhetta事務所作品
△Stig & Gaute Ubostad
水下餐廳由Stig & Gaute Ubostad兩個兄弟
和Snhetta事務所共同打造
提及Snhetta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但是看到下面的作品想必大家會有印象~
△Kjetil Trdal Thorsen & Craig Dykers
Snhetta事務所
1989年成立於挪威奧斯陸的Snhetta事務所
名字來源於挪威中部一座山的名字
是一座存在於北歐神話中的神山
也可指一處景觀
它代表事務所的共識
要在設計過程中
把建築和景觀充分融合
在這樣的願景下
事務所做了非常多絕美的景觀建築
成為了北歐乃至全國各地熱門的打卡景點
挪威國家歌劇院 ▼
法國國際洞穴藝術中心▼
加拿大卡爾加裡中央圖書館 ▼
挪威野生馴鹿中心 ▼
利勒哈默爾藝術博物館▼
The 7th Room樹林酒店——第七個房間▼
博爾扎諾博物館區▼
Svart全球第一家 360° 景觀臺酒店▼
釜山歌劇院▼
Polestar工廠▼
向死而居「A House to Die In」▼
義大利博爾扎諾觀光吊車站 ▼
Bjellandsbu隱形的狩獵小屋▼
Perspektivenw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