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已經無法容忍老套的「婆媳鬥法」和「手撕鬼子」時,恭喜你,證明你還年輕。當你家的電視已經塵封數月,而選擇網劇時,支持你,我們都是同路人。
當春晚沒落得讓人可憐的時候,電視對於文化和娛樂的普及功能已經完成,曾經的四大件已經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電視劇和網絡劇也都開始為自己獨有的受眾群體服務了。
電視由於操作方便,音畫方面,更適合老年觀眾喜愛。因此,電視劇方面的受眾基本鎖定在50歲以上,高中以下學歷的群體。家庭劇,倫理劇適合心中永遠有許多不滿的老年女性。而抗日神劇對老年男性來說,更類似於真人版的《大鬧天宮》。
40歲以下,大專以上的觀眾,則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那些製作精美,內容豐富,表現手法新穎的網劇。當然,在40-50歲之間,還有一個搖擺層,他們的選擇是由自己的品味決定的。
一部電視劇要想上星,必將損失很多觀感方面的體驗。首先就是題材,新廣總局對電視劇內容的審查,有一套嚴苛的機制。從而造成《風箏》在修改了四年後,才能播出。而《勝算》更是五年後才能播出,可惜已經是體無完膚了。
而網絡劇內容監管由工信部負責,目前為「自審自查」制度,限制也就寬鬆了許多。一些刑偵,玄幻內容的劇集也都能順利通過。比如《法醫秦明》,《盜墓筆記》等。甚至還能觸及到一些灰色地帶,比如《毛騙》等網劇,就能正常通過。
在製作水平上,網劇幾乎也完爆電視劇。很多人都有誤解,網劇粗製濫造,才被電視臺放棄,無奈只能選擇網絡播出的。其實,正好相反,大部分網劇,都是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平臺為自己精心製作的。
電視臺對電視劇用人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小鮮肉搭配老戲骨,名導,名製作團隊一樣不能少。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觀眾來圍觀。這就使得一部電視劇的大部分製作經費都花在了演員身上。
而網劇對於演員的選擇是「不選貴的,只選對的。」只有適合角色的演員,才是最好的演員。當年的《白夜追兇》時的潘粵明人氣已經下滑,正是通過這部網劇才再度翻紅。楊旭文、李一桐這樣的新人,也只有通過網劇版的《射鵰英雄傳》,才能熬出頭。
網劇把在片酬上節省的資金投入到製作上面,這也回歸到了影視製作最健康的模式。好評如潮的《長安十二時辰》,雖然也有多位重量級演員參演,但劇組還是把70%的資金用在了製作上,才能在劇中為我們還原了最宏偉的大唐風貌。
另外 ,從長遠看,網絡劇還有更強的IP轉換價值。受電視劇的觀眾群體特性所限,劇中的IP很難轉化為電影或者遊戲。50歲以上的人群不是影院的主體,更很少有遊戲玩家。因此,投資商無法把利益做到最大化。這也勢必造成資本向網劇傾斜的趨勢。
2017年的《人民的名義》,通過電視渠道紅遍全國,其中的年輕觀眾佔有60%的收視率。這種現象只能說是可遇而不可求,很難說有多大的代表性。
他的姊妹篇《人民的正義》早就定檔今年播出。甚至還計劃放一個電視與網絡的雙響炮。但離年底還有2個月的時間,仍是遙遙無期,不知何時才能修改通過。作為一部電視劇,他的負面特點又出來搶鏡了。
因此,隨著電視劇觀眾群體的日漸萎縮,網劇群體的日益擴大,網劇超越電視劇成為主流平臺,已經為時不遠。不過一旦成為主流,那麼其所受的限制就一定會加強。那麼,又一輪循環,恐怕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