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當地時間晚6點左右,巴黎聖母院突然起火,這座八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在烈火的焚燒下濃煙四起,它光輝的歷史也隨之化作灰燼。
5個小時之後,火勢終於得到了控制。在巴黎市民的注視下,大教堂的屋頂被燒毀,標誌性的尖塔也沒能保住。
但是,聖母院前面的兩個鐘樓倖免於難。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火勢並沒有波及到前面的鐘樓。)
不知道是誰先說出「卡西莫多失去了心愛的姑娘,終究也失去了他心愛的鐘樓」這一句話的,更令人費解的是,這一句話竟然被人們這樣廣泛的使用,以至於到今天,仍舊有人以它為「標語」來懷念巴黎聖母院。
一群根本不了解始末的人們蜂擁而至,用著他們覺得「文藝」「富有藝術氣息」的文字霸著社交網絡的屏,誰都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巴黎聖母院前面的鐘樓並沒有受到火焰波及。無數的營銷號和私人社交帳戶上,都在用同一句話,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巴黎聖母院最誠摯的懷念,可有人好好地去了解過事實嗎?又或者,又有幾個人在意過事實呢?最後或許連卡西莫多自己都數不清楚自己到底「被失去」了多少鐘樓。
在這些人的心裡,《巴黎聖母院》只是一部世界名著而已,而「卡西莫多的鐘樓」就代表著這一部享譽盛名的世界名著。當我在用包含著文學氣息的語言,將巴黎聖母院失火這一事件與一部世界名著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向閱讀者傳遞的信息其實是:看我多麼學識淵博。
不明就裡的人們看見了一層表面就被其所蘊含的文學氣息莫名其妙地吸引,他們只依稀記得《巴黎聖母院》裡有一位醜陋善良的敲鐘人叫卡西莫多,根本不去想,事實究竟是什麼樣?這一句話用在這裡是否合適?而這些只看過事件表面的人也不會意識到,巴黎聖母院的這一次災難,究竟被燒掉了些什麼。
其實在社交媒體上,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在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之後,越來越疲於接受完整的東西,反而是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被看見。追求「文藝氣息」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可問題在於,他們的眼睛隨意捕捉那些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卻又不肯花時間看完整,只願意相信那些道聽途說。而越來越多的新聞也學會了做「標題黨」,因為他們發現,在這麼多的信息中,只有自己用最少的語言說出最吸引人的話才能得到更多的點擊量,而這樣似乎非常受用。
讀一本書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營造出一個「文藝」的氛圍也其實並不是發一兩句文縐縐的句子就可以做到,這些東西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也只有真正博覽群書才能有這般行為的底氣。
或許你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分給這些東西,但至少,把時間留一些分給去了解這個事件,在了解事件始末之前,不要被這些所謂的「文藝」和「時髦」帶了節奏,而這樣的自我感動,可能只能成為他人眼中茶餘飯後的笑料。
END
文案|夏東萍
排版|夏東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