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除了大家普遍了解的學費、住宿費、基本生活費等數字層面的支出,還可能有一些其他你沒預料到的成本!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學長學姐們的血淚教訓.....(文末福利!不要錯過哦~)
@ Tim:書,美國這邊書貴太正常了,一本化學物理生物之類的書隨便2-300刀!!!就沒了。每次開學就有一個趣事就是在學校書店裡面排隊處看:
「嘿,這哥們一個xbox沒了」
「嘖嘖,那個女生一臺iphone7沒了」
「噫(倒吸一口冷死),一臺macbook都沒了」
除了實體書,一般還有網上練習和電子書,這是剛需,沒得跑...
「這課不用買實體書,教授真是活菩薩」
不過,為了應對這個難題,有兩個小方法可以節約開支:第一個方法是從上一屆師兄師姐手裡購買。大部分學校都會有學聯或者貼吧、微信群、小市場之類的網絡社交群,裡面經常會有出售/求購信息,這樣可以低價購買學長學姐的書本。
第二個方法是在線書目,這在疫情期間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外有一系列專業的期刊和書目服務商,代表的包括谷歌學術和researchgate等,一般情況下在線書目要比實體書便宜的多。幾個同學可以共同開通一個帳號或者購買同一篇文獻來分享。
@ Sammy:有些同學在party的時候喝酒,有時候學校負責人看你走路晃來晃去,就要給你叫救護車。這個救護車來了就不得了,一上車就是白花花的銀子,這還不包括保險....所以看到救護車基本都會自動醒酒......
@temafancccccc:那年出車禍,消防救護車都來了,救護人員把我弄到救護車上,問我去不去醫院?我說不去堅決不去,然後籤了字就顫顫巍巍的下車了…心想絕對不能進醫院,這要是保險不管,我就可以回國了…
雖然出國之前就知道美國看病又麻煩又貴,但學校也規定大家上一個學生保險,但是事實上如果去非學校校醫的醫院就診,這個學生保險很難cover住所有花費,校醫又非常難預約上。
一般眼科、牙科等,都是不會在保險範圍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經常會有學姐學長們告訴大家,去美國前一定要檢查好牙齒。而且如果是近視的話,也要多配幾副眼鏡!帶好常用藥出國,這真的是留學屆的金科玉律。
每月在交通部分的花費約為$100—$200,但交通成本波動性更大,除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外,其他城市是無地鐵的,公共汽車不僅為美國通用交通設施,因此人們會說在美國沒有車寸步難行。打車基本選擇uber和lyft出行,需要10-15刀左右。
開車也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很多在村裡的小夥伴們都會選擇買車,這裡暫且不算買車的費用,就來算算日常的油費、保養費和車險費用。美國的油價現在是在每加侖兩三刀左右,而車險又歧視單身狗,對未婚的人收更高的費用,每月需要100多美元,這樣算起來每個月大概要花400刀在車上。(如果你是土豪買了輛好車的話那麼保養費會更貴,不過大概土豪也不關心這個問題吧qwq)
高贊答主說了類似的問題。我去讀一年的教育研究生,一開始就90%確定不會留下,所以就沒買車。
現在回頭看,我會告訴所有去灣區的人:買啊!!!!我在美國學的車(強推加州學車,簡單方便),教練也是個東北人,告訴我七八千刀買個日本二手車,開大半年賣了基本完全不掉價。我信了, 但我沒買。因為。。。。我傻啊!!!
斯坦福去一趟SF,火車單程11刀,打車uber pool好像是大概50刀,當時花的有一部分是我前兩年工作攢的血汗錢,所以這交通真是讓人心裡滴血。隨便去個超市,公交車幾十分鐘一輛而且停巨多站,一個下午就那麼耗過去了,好像也超過2刀一次。簡而言之,有條件的話請買車。
在美國留學生活中通訊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而手機更是大家必備的通訊工具,到美國之後要給遠在中國的爸爸媽媽報備各種瑣事,要和新朋友們聯繫。
如果你住在學校裡,網絡的費用就已經被包含在學雜費裡了。住在校外的小夥伴則需要額外考慮上網費用,每個月20-100刀,取決於運營商和網速。手機話費的多少則取決於你選擇的套餐,每個月費用30刀-100多刀的套餐都有。
因為國際生初來乍到沒有任何信用記錄(SSN),AT&T或者其他公司會要求大家交一定數額的押金$200 - $500,其次,首次辦SIM卡一般還會收取50刀的SIM工本費。
你還有哪些意料之外的留學開支?也歡迎評論區留言告訴大獅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