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人生最脆弱的莫過不能重來

2020-12-09 虎嗅APP

1

1997年,李安在執導《冰風暴》之前,和陳凱歌在紐約有過一次會面。那會兒陳凱歌剛拍完《風月》到紐約,倆人一起吃了個飯,沒聊盡興,又回車裡接著聊。聊著聊著,就說起去影展參賽的苦辣酸甜。

之前兩人都靠影展獲得了巨大名聲。李安的《喜宴》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臺灣的金馬獎他已經拿了好幾個了。陳凱歌更早拍的《霸王別姬》奪得了坎城金棕櫚大獎,讓他鹹魚翻身,成為跟張藝謀並駕齊驅的中國知名導演。

關於影展的話題,陳凱歌有一肚子話想說,正說得興起,李安一時牙關沒咬緊,蹦出一句話,把陳凱歌噎個夠嗆:

你幾歲了,還在比賽?

不過陳凱歌倒是沒覺得這是冒犯,記者採訪時提起這事,他還感慨,還是李安通達。只是後來李安自己也沒少參加影展競賽,用他自己的話說,「也是報應。」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陳凱歌除了拍電影還在綜藝節目裡當「導師」——他參加了一檔很火的導演選角真人秀節目。而李安借著新電影《雙子殺手》的鏡頭,對著觀眾表達他對「120幀、4K、3D」技術的執著,倆人估計沒時間見個面吃飯了。

拿到奧斯卡小金人的李安

時過境遷,自從紐約那次會面之後,陳凱歌的電影生涯起起伏伏,他在國際知名的大影展上就沒拿過像樣的獎項,而勸他別參賽的李安倒是一路高歌猛進,奧斯卡小金人兒拿到手軟。

估計這番景象陳凱歌最有感觸,他的電影裡不是有句歌詞嘛: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

2

1978年8月的一天,在臺北桃園國際機場的候機大廳裡,上身穿著花格子襯衣的李安,準備搭飛機前往美國,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深造。

這一年李安已經不小了,24歲,在大陸連研究生都畢業了,可他當時連個學士學位都沒混到,心理上不失落是不可能的。

臺北桃園國際機場

這也怪老蔣推行強行兵役制度,臺灣年輕男人只要身體沒毛病,都要服兵役。出國前,李安有一個交往兩年的女朋友,但他當兵耽誤了倆人的感情。退伍前,他跟許多分隔兩地的阿兵哥一樣遭到「兵變」——他收到女友一封分手信,傷心的他險些從高雄港跳下去。

前女友是因為去美國才跟他分手的。李安去美國可不是找她,而是繼續他的電影夢。

自始至終,李安的電影夢從來沒被父親李昇支持過。李昇是臺灣有名的教育家,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在多所中小學擔任校長,後來擔任臺南二中、臺南一中的校長。李昇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眼裡,拍電影可不是什麼好工作,他覺得電影太虛幻,靠什麼活?

但他也沒辦法,李安中學的時候成績太差了,這可能也跟李昇頻繁調動工作有關。李安出生在屏東,不到2歲時,李昇調任花蓮師範校長,因此李安全家遷往花蓮。10歲時,父親調任臺南,全家又搬去臺南定居。

李安母校:臺南一中

那時候臺灣跟美國還沒斷交,民眾深受美國文化影響。年幼的李安本來身處的是「完全外省、講國語、美式開放教育、沒有體罰打罵的環境」,但伴隨他們搬到臺南,周圍的環境變太多了。

臺南可是最具本土文化的地方,也是現在民進黨的大本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綠的可以出汁的地方。怎麼個綠法呢,完全本省文化、講閩南語、日式填鴨教育,還特別注重對孩子的體罰加打罵。

李安曾經對臺灣名嘴陳文茜說過:「到了臺南也因為我不會講臺灣話,而且臺南公園小學又是大學校,在這樣一個本省的陌生環境,我常常很害怕。」

這給李安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都是越壓迫就越反抗,對於這些外省孩子來說,臺灣本土文化的薰陶可沒那麼容易。最明顯的例子可參考同在臺南念過高中的龍應臺,成功大學畢業後的她,迅速赴美求學,衣錦還鄉之後,立刻寫出直擊臺灣人靈魂的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高中時的李安

李安當然沒龍應臺那麼犀利和具有批判精神。尤其他高中成績不好,在家裡自覺矮了半頭。連續高考兩年都沒考上大學,最後李安乾脆去考專科,進了藝專影劇科。

考上藝專以後,父親當然很不甘心。送李安去學校報導時,李昇看見藝專簡陋的宿舍和糟糕的夥食,難過得說不出話。那天他回家以後還大哭了一場。

3

這也不怪李安父親不滿意,藝專那時候確實名聲很一般。

一個專科,什麼知名校友都沒有,毫無前途可言。不過現在已經不一樣了,藝專早就改名叫臺灣藝術大學,引以為傲的校友除了李安,包括電影大師侯孝賢,綜藝天王吳宗憲,還有明星吳克群都是那裡畢業的。

臺灣藝術大學

但是,上藝專確實改變了李安的一生。

藝專二年級的時候,李安的一個香港同學說可以幫他從香港帶超八毫米的影片機器,李安從父親那裡要了錢,買了一臺回來。要知道,那個時候臺灣的攝影機又貴又少,連李安他們學校都拍不起電影,只有技術組的同學能在畢業前可憐巴巴地「扣一下十六毫米攝像機」,至於其他專業的學生,就更別想碰攝影機了。

這臺攝影機是除了書以外,父親送給李安唯一跟電影有關的禮物。李安非常珍惜這臺機器,還用這臺攝影機拍了一部十八分鐘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後來也正是這部影片,幫助李安申請進入了紐約大學電影系。

李安與父親李昇

在李安的電影生涯裡,父親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促成了李安赴美留學,讓李安得到了更專業、更豐富的戲劇養成教育,為日後電影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在李安順利拿到伊利諾伊大學的藝術學士學位,打算轉念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時,雖然並不符合自己的預期,但李安的父親還是同意了,並表示在學費和拍片的花銷上家裡都會幫他。

李安在紐約大學度過了他最愉快、最充實的求學時光。他在這裡拍了五部電影,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畢業作品《分界線》(Fine Line),這部電影讓李安在紐約大學影展中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個獎項。

豆瓣上311人標記想看的《分界線》

《分界線》因為沒有公映,在豆瓣上沒有評分,但依然有不少人看過它。有人評論說,這個電影故事講得雖然不很完整,但是鏡頭交待得很明白,而且那時候李安已經開始關注中西方文化衝突了。

「那些文化衝突中的情感捕捉、人文關懷,將會在多年後的電影星空熠熠生輝。」

畢業後,李安放棄了回臺的計劃,留在了美國,一方面陪正在讀博士的太太和一歲不到的兒子,另一方面,他也要在美國試試運氣。

4

人生就如一場修煉。

這是李安曾經說過的話,也是人窮困潦倒的時候最能安慰自己的話。

《分界線》的獲獎,不過是命運給李安的一點誘惑和甜頭。在美國真正生活下來,日子是不輕鬆的。

李安與太太林惠嘉

1983年,李安與太太林惠嘉在相識五周年紀念日當天,於紐約市政府公正結婚。兵荒馬亂的登記過後,他們在好友租來的舊倉庫工作室裡舉行了婚禮派對:他們拿高速公路邊摘的野花來裝飾,用電影道具做布景,還從朋友們家裡搜颳了一堆電風扇代替冷氣……沒辦法,太窮,要多簡陋有多簡陋。

李安的父母大老遠從臺南趕來參加婚禮儀式,就坐在一張大紅被單鋪成的床上,接受兒子和媳婦的磕頭跪拜。至於那條紅被單,後來還被李安拿走,在電影《喜宴》裡用來鋪婚床。

《喜宴》中的李安,也是他唯一的一次熒幕出演

不僅是《喜宴》,李安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推手》裡,有不少李安從自己家搜刮來的道具,比如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還有男主角砸的那張餐桌——後來有那麼一段時期,他家裡吃飯都沒有餐桌用。

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婚後,太太繼續念書,李安自己一個人住在紐約。1984年5月,李安的大兒子出生,太太自己開車去醫院生孩子,醫生還以為她是個被拋棄了的孕婦。那時候,李安還毫不知情地在紐約公園玩棒球、丟飛盤,不過性格獨立的太太壓根不需要李安的照顧。

1986年1月,林惠嘉博士畢業,搬來與李安在紐約郊區同住,她負責賺錢養家,李安則是做飯看娃。這也怪李安,研究生一畢業就失業,畢業六年,他就在家裡蹲了六年。

李安當然還是想拍電影,剛畢業時經常談起他的電影理想,但在家裡蹲得時間長了,連理想都不好意思談了。他就變得有些自閉,「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節的話,早該切腹了。」

從1984年到1990年,並不是富婆的林惠嘉,用自己微薄的研究院薪水承擔著養家餬口的重擔,有時候看見李安垂頭喪氣,她還會帶他和兒子一起出去吃頓好的。當然,鑑於一家人實在太過拮据,他們最隆重的大餐就是肯德基。

不過鑑於肯德基1987年才在北京開第一家餐廳,那時候他們能吃這樣一頓西餐也不錯了。

後來嶽父嶽母去美國幫忙照顧孩子,李安每天精心準備一桌好飯好菜,目的是——「封他們的嘴」。結果有一天,丈母娘忍不住很正經地提議道:你這麼會做飯,要不我來出錢,你開個餐廳好不好?

李安當然不幹了。他倒也不是沒試著賺錢,他偶爾去幫人家拍片,看器材,當劇務,不過因為性格靦腆,幹活太笨,被嫌棄不說,還容易被欺負。

他又試著去做苦力,拿沙袋、扛東西,不過他身體也不夠壯,覺得這活兒太辛苦,也賺不了幾個錢。倒是也有比較輕鬆的活,朋友邀請他給臺灣《中國時報》寫影評與報導,李安寫了兩個月,感覺自己寫得要瘋了,只能放棄。

總之就是要麼嫌苦,要麼嫌累,他還是最想拍電影。

電影拍攝現場的李安

不過太太林惠嘉倒是看開了,「他不拍片像個死人,我不需要一個死人丈夫。」她也對所謂「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類理論不屑一顧,「我只是不管他,leave him alone。」

在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裡,李安這樣評價太太林惠嘉:「其實這正是我最需要的,她給了我時間與空間,讓我去發揮、去創作。要不是碰到我太太,我可能沒有機會追求我的電影生涯。」

事實上,做李安的太太也是一場修煉。

5

1990年,李安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曙光。

這年暑假,小兒子出生的時候,李安還是山窮水盡,「銀行存摺裡只剩下四十三塊美金。」不過到了11月,臺灣「新聞局」第一屆擴大優良劇本甄選,李安獲得了兩個獎:首獎《推手》,獎金新臺幣40萬;二獎《喜宴》,獎金20萬。

李安與臺灣「中影」籤約後,就飛回美國,真正開始了他的電影人生。

在朋友的介紹下,李安與好機器公司的詹姆斯·沙姆斯和特德碰了頭,他們是紐約獨立製片,號稱是「king of no budget filmmaking」(無成本製片之王)。

李安與老搭檔詹姆斯

《推手》雖然只得到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評審團特別獎,以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但用李安自己的話說,「《推手》是很通俗溫暖的,它奠定了我的人緣、片緣。」

比如參與這次影片結識的詹姆斯,還有徐立功,後來都成為李安電影事業上的好搭檔。

臺灣才女、媒體人陳文茜是李安多年的朋友。每次李安回臺灣參加活動時,陳文茜總會找機會訪問他。

陳文茜就問過李安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既然他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尤其是他從小在臺灣長大,出國之前做什麼都不順,都是輸的感覺;臺灣並不是一個完全歧視他的地方,到了美國,李安怎樣在一個讓人更脆弱的地方慢慢找到了自己?

李安承認,剛到美國時他確實很害怕,甚至比他剛進臺南的小學時還心驚膽戰。從小李安就看美國電影,對美國人很崇拜,以為電影裡的很多故事都是真的,所以他剛到美國時,一看到白人既興奮、又新鮮,「好像走進布景一樣。」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拍攝現場的李安

直到有一次放學,李安看見他們打美式足球,男的又快又壯,女的又漂亮,褲子穿得又短,就覺得很自卑,感覺他們又聰明、又優秀、又漂亮、又健壯、又白,看了之後覺得很沮喪。

更何況他的英語還不好。因為學戲劇語言很重要,要不斷溝通,而且都是涉及文化的東西,剛去美國前兩年,李安都是半猜半聽,吸收非常有限,這讓李安的視覺能力反而變得比較強。

這逼得李安去猜別人怎麼想,他很會猜英國人、德國人、黑人、白人怎麼想,他也很會觀察、猜測、揣摩、旁敲側擊,用各種方法抓到那個準頭,「那段時間雖然很害怕,可是我的命比較好,對戲劇有天分,一碰這個東西好像就沒有害怕,在藝專時也是這樣。」

在美國,當李安拍攝西方電影時,反而比較堅強,因為他可以像「手術刀」一樣面對西方的題材,處理它時不會有很多個人投射的問題。

《臥虎藏龍》:她是我夢中那份讓人心驚的浪漫情懷。

可是每一次回歸東方題材,包括拍《色戒》、《臥虎藏龍》,甚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承認難免會有很多個人的情緒導入。

他人只要回到臺灣,不僅近鄉情怯,很多脆弱也一起跑出來。有一次火車快要到嘉義,靠近臺南時,李安內心就莫名其妙地慌張起來。

「我覺得我們已經被程序化,就是滋潤你、成長你的環境,不管是好的經驗、壞的經驗,都會深深影響你,逐漸變成我們心理因素的一部分,你沒辦法選擇,也沒辦法抗衡,這也是我們最脆弱的一點。」李安說。

6

跟大部分好萊塢的電影導演不同,李安沒住在加州,而是在紐約附近的一個鄉下安靜地生活。

李安原本是想住在臺灣或是洛杉磯的,但他知道如果住在臺灣,走在街上一定像麥可喬丹被包圍,洛杉磯太過喧譁,也不適合他。在紐約,他可以有一般人的平靜生活,到處走動拍電影。

在那個名為威徹斯特縣的地方,李安一家人自從1986年搬來之後就再也沒離開過。當時搬來的一個原因是,李安的太太林惠嘉在Valhalla的紐約醫學院擔任病理學助教,那裡方便她上班。

一起出席活動的李安一家

自1992年以後,李安幾乎每年拍一部片子,一年出門6到10個月。從1994年拍攝《飲食男女》開始,李安便長時間離家。只要離家4個月以上,李安就會很難過,出門前,他會準備幾百個餃子凍起來。

沒戲拍的時候,李安就住在Larchmont的4居室房子裡,當一個典型的郊區爸爸。「我感到內疚,我從沒看過大兒子參加劍術比賽,也錯過他所有的球賽,他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我都不在家。」

他的家非常生活化,不僅沒有試演棚,還在後院有一個雞棚和一個漂亮的遊泳池。

「在Larchmont住相對比較放鬆,這裡很低調……我在這裡感到舒適,這裡學校系統也很好,小區很友善,我們和這裡打成了一片,是這裡常年的居民。」

李安也在家煮飯,他從沒習慣美國食物,而妻子卻從不煮飯。有空時,李安會包餛飩,做些其它的中國美食。在家裡,李安和太太講中文,和孩子們講英語。

太太林惠嘉陪李安出席活動

生活上,不論他的事業處於低潮或高峰,夫妻關係始終如故——都是他老婆比較強勢。按照李安的說法是,「從前她工作忙,我依賴她;我出名後,現在她有時候要出來做李太太,打攪了她的工作。」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他和太太去菜市場買菜,一位臺灣來的太太對她太太說:「你真好命,你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來買菜!」李安太太回答:

「你有沒有搞錯啊,是我今天特別抽空陪他來買菜的!」

7

李安什麼電影都拍過,這讓外人有個感覺,李安什麼都會拍,各種知識也能融會貫通。

但他其實讀書很慢,如果這本書跟拍片沒有關係,就會懶得讀。

他曾經向陳文茜坦承,比如下部片和中東有關係,他就突然對中東很有興趣,「我的研讀也不是靠槍手,但有人會幫我做書摘,讓我知道怎麼進入那個世界,進入以後,大概就能分辨好壞,這點我是蠻厲害的。」

從讓他再次拿到奧斯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在電影技術上第一次使用「120幀、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你會發現他似乎越來越大膽,越來越希望嘗試更新、更冒險的東西。

雖然上一次的嘗試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但李安這一次的新電影《雙子殺手》再次用了「120幀、4K、3D」技術。

《雙子殺手》的拍攝現場

李安很多次解釋過他追求技術的邏輯:

「人可以做最冒險的事,但因為謹慎沒出事;也可以做最保險的事,可是陰溝裡翻船。」

他早就明白了另一個道理:想像和現實總有著落差。

《讀者文摘》曾經做過一個統計,李安是臺灣前三名最受信任的人。排在前兩位的是證嚴法師、以及「神探」李昌鈺。

當你因為李安而花了200多塊人民幣、走進《雙子殺手》「120幀、4K、3D」的電影放映廳裡,並要求它滿足你對李安的所有期待時,李安其實早就對這種信任有了回答:

這很可怕。

相關焦點

  • 人生,沒有如果,不能重來
    人生,不能重來,過去的,叫做回憶,失去的,別再惦記。人生,沒有如果不要猶豫再三,優柔寡斷,決定的事,去做,選好的路,去走。時間向前,歲月移動,不管曾經多麼風光,不管昔日多麼成功,都成了往事。如果時間可以重來,不會有人傷感。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怎麼會有遺憾。可惜沒有如果,人生沒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
  • 年輕只有一次,青春不能重來,命運,不能複製,人生,無法重來!
    如果人生能重來,但願你我不相識,年輕只有一次,青春不能重來,命運,不能複製,人生,無法重來。我一直有所追求,但卻沉溺於自己,不能改變自己。如果能重來,我希望不太一樣。而且青春年華,不管是愛情也好,夢想也好,事業也好,追求也好,去努力追尋,不要虛度。
  • 《人生不能重來》,人生冷暖自知
    2、有些人小時候很胖,長大後很苗條,有些人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一無是處,所以說小時候的胖不叫胖,人生的道理也一樣,不到最後誰也不知是什麼樣的結句。Some people are very fat when they are young.
  • TED演講:二十歲的人生,不能在三十歲重來
    「二十歲的人生,三十歲不能重來」。看到這句話,你會想到什麼?也許你能理解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是個黃金十年,代表著青春、活力、拼搏、努力......為什麼三十歲不能活的像二十歲的時候?二十歲左右的這個年齡是最單純,也最具可塑性的階段。對工作、愛情和幸福來說,也許甚至對全世界來說,都是。
  • 人生無法後悔,感情也不能重來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遺憾,每個人的生活都曾有過後悔,對於一些經歷過的事,對於一些曾經的過往,你是不是也曾有過幻想,幻想著一切可以重頭再來。生活無法重來,感情更是沒有如果。看過太多類似的故事,對於曾經的愛人,曾經的愛情,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戀愛中的一方不懂得珍惜,經常因為一點點的誤會,就發生爭吵,因為一點點的摩擦,就要提出分手。
  •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感情的天下沒有贏家,人的精神更弗成以或許重來。但人的魂魄是不滅的,它總是在賡續的循環,賡續地在禁受著各類世事的磨練,以期獲得性命的大美滿。但人在氹文明的洗腦下,總感到本身可以或許主宰統統,總因此自我為中心,以是貪慾心培養了有數的惡業,使人的魂魄無奈再有轉換的機遇。但大家都盼望重來一次,在重來的人生中,好好再光輝一次。
  • 「人生海海,錯了可以重來!」戳中成年人痛點,董卿忍不住流淚
    人生海海,錯了可以重來——麥家我們平時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錯了也不能重來。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人生海海》的作者——麥家,是廣為人知的諜戰小說大神,他還寫過《暗算》、《風聲》等著名作品,並且因此獲得茅盾文學獎。對於這個問題,麥家則持有相反的意見,他認為:錯了可以重來。
  • 若人生可以重來,青春又將怎樣
    如果我們對當前的人生不滿,也會衝入夢境裡出現不可想像的另一種人生,我們常說的美夢成真,也許是對另一種人生的渴求,是人生可以重來的假設。有人說夢是願望的達成,也可以說是對人生的另一種假如,夢也是給人以痛苦或愉悅的回憶,也可以幫助創造性思維,也是大腦調節心理機能的結果。如果大腦調節中心受損,長期無夢或惡夢連連,就會使身心不健康。
  •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
    人生如果能重來,你是否還會堅持當初的選擇?人生如果能重來,你是否能給自己一個無悔人生?人生如果能重來,是不是一切的故事都將為自己譜寫?人生如果能重來,……當初的選擇有多執著,就說明你有多堅定;當初的你有多信任,就說明你有多義無反顧;當初的決定有多果斷,就說明對未來的期許有多相信;一個人,如果不是把心放進去,誰願意耗費美好青春,陪你度過曾經那個不可理喻的模樣和時光。
  • 人生,如果可以重來一次。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一定好好混,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想珍惜我身邊所有愛我的人,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想我不會現在這樣,如果……這應該就是每個人的心裡反覆問自己的那句話吧,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重來,這個世界上永遠也不可能有後悔藥
  • 明白錯誤後,已經回不到從前,人生不能重來了,這就是人生的無奈
    人往往都是到老了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才明白怎樣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可是人生沒有重來,回不去了。留下的只有深深後悔。年輕的時候是不懂得珍惜的意義,那時意氣風發,不把那些對自己好的人放在眼裡。以為別人對你的好是理所當然的。現在懂得珍惜了,可是已沒有人對自己好了。後來才發現,年輕就是被人無條件寵愛的。
  • 林惠嘉:養了李安6年,自己生孩子,罵李安是「婦人」
    但你可知,「吃軟飯」這種事兒在娛樂圈中也不乏少數,其中最著名的除了被妻子「養了」8年的嘴炮康納德以外。那就是我們的「華人之光」——李安。現在回看李安導演,他是唯一的華人奧斯卡最佳導演,還獲得過2次。林惠嘉對李安說到:「學計算機的人這麼多,不差你李安一個!」面對丈夫的自責和生活的拮据,林惠嘉沒有抱怨李安,也沒有想過指示他去掙錢,她的性格就是能允許生活破爛不堪,但不能看到丈夫捶胸頓足。林惠嘉割斷了女性的嬌柔和對美好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一朵鏗鏘玫瑰,帶刺兒的那種。
  • 臺灣比李安還有名的導演是誰?
    他成名比李安還早,1984年的《風櫃來的人》就已經拿到國際影展獎項,而那時的李安還在紐約做他的失業中的家庭主夫呢。侯孝賢也是外省人,1947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就是現在的梅州市梅縣區),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後來在1948年全家遷到臺灣高雄縣鳳山市。他的童年及青春期在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他這段時期的往事,全部被他拍成了1985年的電影《童年往事》。
  • 李安:最優秀華人導演曾經的那6年
    作為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李安的成就無人能及,他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兩獲金球獎最佳導演,兩獲威尼斯金獅獎,兩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樣的成績,恐怕未來幾十年都很難有人突破,但在功成名就的背後,李安也曾迷茫,也曾懷疑自己的人生,甚至一度6年賦閒在家靠老婆養。
  • 對抗、同理與失而復得 理解導演李安的三個關鍵詞
    這是李安絕大多數電影的戲劇內核。同理:他不是脆弱,是太勇敢了李安總是通過電影表達他對蒼生深深的同理心:不僅那些在禁忌邊緣掙扎的人,也有那些被生活、被某種規訓綁架了的普通人。李安是相信人與人交鋒之後的餘溫的,他描寫灰黑色地帶,那些平常稍不注意就看不見的罅隙,用電影的方式打出光亮。
  • 知名導演李安:把老婆寵上天的男人,才能擁有開掛的人生!
    說到李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個現年64歲的男人,國際知名大導演,創作了無數經典影視劇作品,各種國內外大獎拿到手軟。上個月,美國導演協會給李安頒發了終身榮譽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導演。頒獎禮當天,他帶著太太林惠嘉一起去了現場。依舊是滿臉溫和笑意。
  • 和李安導演吃了頓飯,我看見他的不安
    這樣的問題總被記者們孜孜不倦地向李安問起。李安的答案從來都是肯定的,就像人們對他的印象從來都是脆弱的。有人曾這樣評價李安:「中國男人通常不談自己的脆弱,但李安把自己放得非常低,有一種中國文明裡特殊的謙虛,以及任何文明裡都欠缺的包容和忍耐。」這使李安擁有著一種特殊的魔力,無論是觀眾還是投資人,對他總是充滿著偏愛和保護欲。
  • 李安:十年河東_三聯生活周刊
    拍到第8部電影時,李安才擺脫父親的影響,連行走坐臥都會帶給李安壓力的父親也過世了。父親走的那天是情人節,李安很悲傷地打電話過去,家裡請的女傭正在放很好玩的流行歌曲,「我收到的是很有喜感的一個信息,所以人生是混雜的,悲劇和喜劇看你怎麼看,我覺得好像也不應該這麼分,人生畢竟不是一個劇,一個劇有始有終,你的感受有一個很具體的東西,我覺得人生是很複雜,不是喜劇,有時候有戲劇感,可是畢竟不是喜劇。」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心裡的人生路,有美夢,有風霜
    雖然語言和人物關係極簡,但是李安通過各種隱喻和設計讓影片融合了宗教、信仰以及人性黑暗、人與自然、自我矛盾等諸多命題,李安還是那個李安,敢想,敢幹,敢為人先。我最喜歡的是他簡單又真假難辨的故事中描繪的一個人的一生,這一生像是夢,有風霜也有熱望。
  •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選擇把生活過成什麼樣子
    但是據我了解,現在生活過的不好的人大多數都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大多數人都說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夠重來的話,他們會做什麼?但是你想一想,如果你的人生真的能夠重來的話,你真的會選擇和現在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嗎?我相信大部分人其實在自己的人生開始之前就已經規划過自己的人生,但是在選擇自己人生的途中,因為種種困難而放棄的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