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淮安軍子
淮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北名城。長期作為蘇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是明清時代,自然也成為宗教發展的勝地。在淮安歷史文化長卷中,宗教文化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淮安寺廟是佛教在府城傳布重要的載體,中國輝煌建築藝術的具體體現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柱,同時也是當時淮安城市文明的標誌,具有傳播和承載社會歷史文化的功能。
可惜的是,由於歷代戰火、人為因素等原因,時至今日,寺廟建築在淮安已經是很少見了,在淮安市盱眙縣境內,倒是有個寺廟叫鐵山寺,鐵山寺歷代擴建,到明萬曆年間,寺廟規模達到鼎盛,形成以鐵山寺為中心,汪姑寺、清涼寺、龍山寺等十四座寺廟群落,被稱為蘇北、皖東地區的「小九華」,僧尼達到千人。清末鐵山寺被山匪所佔,最終毀於戰火。現在的鐵山寺只是後來修建。據說在這個寺廟裡有一眼泉眼,叫報恩泉。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泉水旁立著一碑,名曰「報恩泉」。雖然不能充分考證它名字的來歷,可是關於它的美麗動人的小故事,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很久以前,鐵山寺的山上住著一家老農戶。山上綠蔭成林,古柏繁茂,樹木蔥蘢。山間泉水流淌,淙淙潺潺,終年不息,動物成群,他們就像老農戶的家人一般。有一天,老農正在地裡幹活,猛然間聽見「嗖」一聲箭響,一隻驚惶失措的小花鹿正向老農奔來,突然栽倒在老農的身旁,,小花鹿的腿正在汩汩的流血,老農似乎明白了什麼,扔下手中的鋤頭,抱起小花鹿飛奔著跑向鐵山寺大巴山的密林深處。天黑了才把小花鹿帶回了家,老農家人說一幫人拿著箭找了一天才走。
從此老農一家每天用草藥為小花鹿敷腿,採摘最新鮮的樹葉和果實餵養它。幾個月後小花鹿的傷勢漸漸地好了起來,小花鹿毛色油亮,四肢挺拔,兩眼晶亮有神。老農一輩子住在這山上,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鹿,覺得它不是個俗物,不應該留在自己的家中,千裡之外的森林才應該是它的家,可它又是怎麼跑到鐵山寺山裡的呢?老農百思不得其解,他連日風餐露宿把小花鹿送回到大森林裡。小花鹿頻頻回頭似有不舍,老農也一步一回頭,心中更有萬分眷戀。
數年後,鐵山寺大旱,土地龜裂,樹木凋零,莊稼枯萎,顆粒無收。不少人家關門上鎖,外出逃荒,剩下老弱病殘和孤兒寡母,就靠村裡的一頭毛驢來回幾十裡地馱些水回來救命。這天夜裡,已經幾天沒進一滴水的老農奄奄一息,忽見窗外一片白光,老農強撐著身體,摸索開門,只見一頭小花鹿泛著白光立在門前,見老農出來便蹲下,背著他直奔大巴山。大巴山因久旱已是一片荒蕪,正在老農驚詫時,小鹿已把他放下,不停的用前爪刨地,老農似乎明白了什麼,拼命用雙手刨啊、扒啊。一汪泉水汩汩地湧了出來,老農驚喜得不知所措。
待老農從驚喜中醒悟過來時,小鹿已不知去向。小鹿救了全村人的性命,村人立碑「報恩泉」,並以此教化子孫知恩圖報,愛護森林,保護動物。這其實不過就是一個神話故事,相比之下,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也是撫養我們長大的恩人。人這一輩子,父母是為我們付出最多的人,也是關心我們最多的人。 人來到了人間,是父母的艱辛把我們培養長大,我們應當善待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