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這次回歸,除了陳道明、鞏俐的左右二臂,更離不開「新東家」張昭(左一)的支持。
新謀女郎。
■穿著變了:
老謀子是偏愛紅色的,以往的發布會他總會選擇紅色的外套亮相。而張偉平曾經說,還為張藝謀親自買過大衣。但這一次為了《歸來》,他算是徹底通透了,選擇了藍色的外套,看上去年輕好多。
■局勢變了:
以往老東家張偉平總是愛幫他說話,但現在他願意自己來,他對媒體一直笑,人們發現原來老謀子也挺健談的。
@華西都市報:很久沒有拍片子的張藝謀終於歸來了!就像是一場盛宴,昨日吸引了包括華西都市報記者在內的全國數百家媒體記者的集結。自《金陵十三釵》後,張藝謀沉寂三年重回大銀幕之作《歸來》昨日在北京舉行了首場發布會。張藝謀攜主創陳道明、鞏俐、張慧雯、劉佩琦、郭濤、閆妮、祖峰等全陣容整齊亮相。少了大氣磅礴的開幕式,少了濃墨重彩,等了三年,張藝謀回歸文藝片,「回到創作初心,回到實事求是、安安靜靜地拍電影!」據悉,《歸來》將於5月16日在全國上映。
歸來兮,不放手
「只想安安靜靜地拍電影」
算算張藝謀缺席文藝片多少年了,從《英雄》開始到《金陵十三釵》,中間就間隔了《千裡走單騎》和《山楂樹之戀》。從影迷們的反饋來看,人們似乎更接受張藝謀的文藝氣息。於是在等待三年之後,張藝謀終於回歸了。告別了老東家張偉平,牽手樂視,開始安安靜靜地拍電影。
張藝謀說歸來,是回到了自己的創作初心。「這個初心,意味著回到了一種創作的心態。是一種實事求是、安安靜靜地拍電影。」他不說自己票房,也跟商業大片劃了界限。「現在的人都愛講票房,講商業。其實對中國電影而言,演員的表演素質還有待提高。中國電影的傳統是現實主義。」
「真的不能再飛來飛去了。」張藝謀開創的商業大片時代最終讓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所以他靜心下來找來老搭檔——鄒靜之、鞏俐和陳道明等人,挑選了小說《陸犯焉識》,並以小說的結尾「陸焉識回家」為引子。這是一段發生在特殊年代的愛情故事,不少人擔心如今的80、90後是否能懂這樣的故事。
老謀子不以為然,昨日他對華西都市報記者說:「這部電影是平實的,是注重細節的描寫。對於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不管什麼年代,還是可以打動你的。所以,我依然認為年輕觀眾能夠看懂這個故事。」
逝去兮,不復還
10億破滅,不再談票房
幾乎每一次,張藝謀的大片都會被人們議論票房,直到《金陵十三釵》目標10個億的預言才讓他從神壇上跌下來了。還好著陸了,他又回歸到拍電影的本質。就像此前「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所言:「他們這代導演有著固有的情懷和經歷。所以他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類型。」
對《歸來》,張藝謀不談票房了。「作為導演當然希望好,但並不議論它。只希望人們能走進影院去看,去記住這部電影。所有的票房不過曇花一現,我個人認為,票房的高低首要是以品質為保障。」
想當年,張藝謀是坎城的常客。他的《活著》把葛優捧上了坎城影帝的寶座。他此前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會到坎城走一圈。後來他去的時間少了,也僅僅為《金陵十三釵》站過一次臺。今年的《歸來》有種志在必得的味道。但這一次他卻僅入圍了展映單元。
雖然老謀子的嘴上不說,但心裡還是多少有些遺憾的。「之前也常去參賽。其實我們拍電影也不是為了比賽。好電影不是只是比賽的電影才是好的。我只是唯一遺憾的是,陳道明和鞏俐,他們兩人的表演真的是有能力去與其他演員一爭高下的。」老謀子甚至直言,陳道明與鞏俐的表演是「教科書式的表演。」「這種表演方式只在老一輩的演員中才表現出來,如今的演員表演素質都有待提高的。新的一代應該傳承,陳道明和鞏俐是他們的榜樣。」
黃雀在後
全程「吐槽」老謀子
陳道明,你也太實誠了嘛!
作為國內一線實力派男演員,陳道明近年來的作品並不多,但卻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過這位性格男演員卻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出席發布會也大多走走過場而已。但昨天,他卻給足了張藝謀面子,還接受了媒體的群訪。不過,陳老師卻全程吐槽,甚至還反駁張藝謀。
張藝謀不止一次表示,鞏俐和陳道明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堪比教科書式的,應當讓年輕演員學習傳承。然而陳道明卻對張藝謀這樣的盛讚並不感冒:「剛剛張藝謀說的時候,我在臺下差點脫口而出說兩字『反對』,表演哪兒有教科書,塑造的人物不一樣,演員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陳道明笑稱只能把這句話當成是對自己的鼓勵,「這是在這部片子上我覺得鼓勵我們最不準確的一句話,容易讓我們像在火上烤得一身油一樣。」
最有趣的是,當聽到主持人說,史匹柏和李安都對《歸來》評價甚高,史匹柏還哭了1個小時。陳道明毫不留情地回答:「那同行之間的客氣,其實我覺得沒必要那麼重要,最關鍵還是看熟悉國情的觀眾的反應和評價。」到了鞏俐評價新謀女郎說,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陳道明立馬在一旁接話說:「假的,明明是另外一個演員,謀女郎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一個很具象的東西,沒有哪位演員能替代另一位演員。」
初出茅廬
「新謀女郎」張慧雯:又是會跳舞的「白紙」
還是在發布會的前兩天,新任謀女郎張慧雯就已開始積極地準備應對媒體了,從化妝到服飾的選擇以及如何作答,像是一場競技賽前的最後衝刺階段,她變得忙碌而緊張。「緊張」是張慧雯最大的感受。這個90後的小女孩因為《歸來》一下子被推到了聚光燈之下,她穿了件雪白的蓬蓬裙,像一個小公主,她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每回答一個問題,會將目光投向遠處的工作人員。
華西都市報:第一次演戲就演張導的戲,是不是有一種做夢的感覺?
張慧雯: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在做夢,真的不敢相信是自己。當說我被選中了,我還掐過自己。真的,到現在都覺得是在做夢。
華西都市報:大家都叫你謀女郎,你怎麼看這個稱呼?
張慧雯:「謀女郎」對我來說就是幸運的代名詞。我覺得「她」給我帶來許多東西,比如讓大家認識了,讓大家關注我。
華西都市報:當初是怎麼挑中你的?
張慧雯:大概是去年3月份有一個副導演來學校挑演員,也沒說是張導的戲,就是給每個人錄了一段視頻。我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的。後來到了9月份才通知了我。後來就開始2個月的培訓時間了。
華西都市報:都培訓了什麼內容?
張慧雯:雖然我是學舞蹈的,但是我沒有學過芭蕾,就學習芭蕾舞。學騎二八自行車,還要練臺詞發音什麼的。就像在學校一樣。那個芭蕾舞很難,足尖也常常受傷,每天晚上都痛得厲害,去買冰袋回來敷,第二天又去學。那段時間也哭過,還好堅持下來了。
華西都市報:那你現在介意被拿來跟周冬雨、章子怡、鞏俐這些謀女郎做比較嗎?
張慧雯:我看過她們的電影,她們的表演也很有特點的。其實我不介意跟他們比較,我覺得各有各的特點吧。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華西都市報: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的謀女郎最後都能成為鞏俐和章子怡?
張慧雯:恩……我確實不太介意這個……就像剛才所說,我覺得大家都是各有個的特點。對我來說,我會更加的努力,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華西都市報:今年大四了,接下來你會選擇繼續跳舞還是當演員?
張慧雯:未來還是希望能做一名演員。
對話導演
他的歸來,因為戀舊
張藝謀:鞏俐演技真的非常好
華西都市報:如何處理小說中敏感的部分?
張藝謀:小說有大量情節的鋪墊,我們只用後半部分,這是一種藝術處理方式把漫長歷史容在當下歷史中。比直接做憶苦思甜好。
華西都市報:和鞏俐是多年後的再合作,這次感受是怎樣?
張藝謀:我覺得她作為演員爐火純青,縱觀全世界的女演員到了這個時候都是這個樣子,表演最成熟的樣子。她角色的難度很大,這樣的人物最難演。但她把握得非常好,每一秒鐘都是用心去演,在監視器上每一下都在感動。
華西都市報:這次陣容很多都是之前合作過的演員,導演是戀舊的人嗎?
張藝謀:這些演員都和我或多或少合作過。我確實很戀舊,每次合作完都會說什麼時候再合作,需要召喚。《歸來》的演員就是這樣的狀態。有時候會不好意思,我沒有先出面,都是讓副導演去說,本想著沒時間就算了,但我問到的演員都是扔下工作跑來的,有時候就那麼兩場戲。
華西都市報:新謀女郎怎麼評價?
張藝謀:她是第一次演電影。我覺得演得很好很努力。她以前不是學芭蕾舞的,是學民間舞的,在中央舞蹈學院強化了兩個月,而且表演也很努力。
華西都市報:《英雄》開啟商業片時代,《歸來》開啟文藝片復興,你怎麼看?
張藝謀:我只是按照大家的心願。用心來拍攝這部電影。首先要大家喜歡,上映看到大家反應。至於帶來什麼氣象還不知道。當下電影市場雖然非常好,但也有擔憂焦慮的。比如文化價值、人文內涵,我希望有這個姿態,值得回歸。
華西都市報:史匹柏是真的哭了?
張藝謀:其實我們是老朋友了。我在美國做後期,所以正好在他工作室放一場。看的時候我沒在現場,我在辦公室等他,他一個人進來了,什麼都沒有說,兩個眼睛是紅的。拿著手紙溼的,我不懂英文。他擁抱著我說了很多話。翻譯說「很喜歡。」
對話主演
她的歸來,因為歡喜
鞏俐:不介意藝謀讓我「土」
在《歸來》的發布會現場,鞏俐白襯衣配褲裝亮相,氣場十足。雖然與小謀女郎張慧雯的同臺,但鞏俐總是彰顯大姐風範,不時地提攜這位新人,稱其看到當年「自己的影子」。而有意思的是,同一天,上一任謀女郎周冬雨也為自己的新片《同桌的你》站臺。讓她說說自己和鞏俐的差距,周冬雨倒也老實,說:「跟鞏俐有什麼差距不好說,但我一直以『謀女郎』這個頭銜引以為傲,鞏俐是我很欣賞的演員。」
張藝謀說,《歸來》的兩位主演只能由陳道明和鞏俐來出演。雖然和鞏俐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便無交集,但兩人積攢了十年的默契仍在。當拿到劇本後,張藝謀找到了鞏俐。鞏俐直言這個角色讓自己挑戰很大。「第一是年紀跨度大。而且這個人70%是處於病態的,她有失憶症。」為了這個角色,鞏俐甚至跑到老人院去交談,去看看失憶症人的反應。
被媒體追問為何每一次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造型都很「鄉土」時?鞏俐卻一點不介意,「其實扮演角色不是要演,而是要成為她!這麼多年我一直都銘記在心。我不是在扮演,而是成為她。」
這些年,鞏俐的電影產量並不高,就連她本人也承認自己的產量確實少。「一個演員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不能將精力都放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我只挑我最喜歡的劇本,我最喜歡的電影和我最喜歡的事情來做。」(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