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萬畝耕地、5.4萬畝果園、4萬畝菜田、2萬畝養魚水面……在沙荒亂石、鹽鹼不毛之地和水庫淹沒區,北京郊區曾建起過一批國營農場,最多時達到16家。這些國營農場成為首都奶、禽、蛋、肉、菜、瓜、果的副食生產基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障著北京「菜籃子」的供給安全。
如今,這些環繞京郊的老農場已陸續退出最初的種植養殖業,以都市休閒農業、文創園、體育公園、養老照料中心等全新形象,繼續融入北京市民的都市新生活。
萌趣的機器人景觀小品,工業感十足的奶牛藝術雕塑,熱情澎湃的「創新號」奶罐列車,66個立式奶罐和4000米管道組成的園區大門……工業風與人文藝術感交融的E9區創新工場,成為北京老舊廠房變身文創園的新「網紅」,每天都有大批年輕人前來打卡。
E9區創新工場的前身,是籌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市雙橋乳品廠,曾是京城百姓的「奶瓶子」,留下一代人的記憶,也曾作為世界糧食計劃署「2647」項目的北京支持單位,開啟了中國奶業改革開放的進程。
乳品廠隸屬於雙橋農場。「過了麥收,我就跟百安搭夥,到雙橋農場參觀去!」浩然長篇小說《豔陽天》裡的這樣一句對白,說的就是這裡。
乳品廠搬遷後,這片老廠區就改造升級為E9區創新工場,成為國內首個乳品廠老廠區轉型升級的創意經濟集聚區。創新工場裡,前沿科技和文化創意融合發展企業居多,截至目前,園區一期已入駐企業80餘家,其中獨角獸企業3家、文化創意企業40餘家、科技企業30餘家。
園區最近開放的「7號空間站」,上世紀80年代的牛奶生產管線與人工智慧、新媒體藝術、AI大數據等當代新生事物交融,更是營造出一種跨越時空的獨特美感,可進行畫展、戲劇、舞蹈、音樂會、非遺體驗、知識分享、行業論壇、新品發布等。
在E9區之前,同屬於雙橋農場的塞隆國際文化創意園,已率先驚豔亮相。過去,這裡是始建於1984年的北京勝利建材水泥庫,作為亞洲最大的水泥筒倉群和粉料倉儲基地,曾先後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場館、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等作出過重要貢獻。
經過升級改造,2015年勝利建材水泥庫華麗變身,成為集影視傳媒、廣告創意、文化交流、藝術展覽等業態於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夜間點亮的46座筒倉,更是成為廣渠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北京市場上供應的白菜,每兩棵就有一棵來自國營農場;在產出七八十種蔬菜的同時,農場還提供佔北京市場三分之一的豬肉和填鴨、兩成鮮魚和六分之一的雞蛋……在過去商品短缺的年代,國營農場對首都市民的一日三餐影響深遠。
時光流轉,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全國農產品大流通的格局,讓國營老農場風光不再,升級轉型成為它們的共同課題。
50平方米,認養費1880元;80平方米,認養費3800元……最近,位於海澱上莊的三元農業科技園正在火熱招募市民農園租戶。不少老租戶爭先恐後續費,希望繼續耕種自己的私家小菜園。
「每年地塊認養率都達到90%。」北京三元農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他們就嘗試辦市民農園,邁出從傳統農業向休閒都市型農業的第一步。260畝土地被分割成1400餘個小地塊,大的120平方米,小的僅50平方米,出租給市民耕種,還提供日常託管服務。
與幾十年前相比,雖然還是種菜,可其中的意味迥異。小菜園裡,逢到周末節假日,全家老少齊上陣打理自家菜地的場景熱火朝天。尤其對小朋友們來說,來這裡體驗春耕秋收是學校和書本上沒有的樂趣。
「改造鹽鹼窪,開發水稻田。」南郊農場前身是1949年創建的國營五裡店農場,上世紀60年代,農場是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的首都副食品生產基地。過去,農場被人們稱為「紅星」。直到如今,農場產出的果、菜、蛋仍打著 「紅星集體農莊」的品牌。只是傳統種植退出後,這些產品數量已非常少,更多的是承載著一段歷史記憶。
多年前,農場下屬的紅星集體農莊就開始發展觀光採摘、農事體驗項目。最近,農莊正在進行新一輪改造升級,準備在種植園增設水稻種植體驗區、戲水區,萌寵樂園等項目。南郊農場農管中心經理張孝柱告訴記者,農場要打造集科普教育和培訓、農事體驗、水果採摘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新農業。
一路之隔是舊宮醫院,一牆之隔是碧海公園,還有回漢兩餐雙廚房——位於廡殿路10號院的大興區舊宮鎮養老照料中心正式開門迎客,不到兩個月,引來80餘位老人來此安家。
安靜整潔的小院,草坪綠植四季常青,假山流水點綴,就如同一座小花園。溫暖舒適的房間,家電設施一應俱全。公共空間還配有棋牌書畫室、麻將桌、老年課堂,每周舉行的合唱、民樂表演,更是為養老照料中心帶來更多活力。
「跟過去比,那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廡殿路10號院屬於南郊農場泰宇物業,經理季林介紹,過去這裡是包租戶建的五百餘間小公寓,層層轉租後,大批小飯店、旅館、汽修廠、印刷廠、廣告公司、網吧、足療店等在此聚集。除了無照經營、衛生髒亂、秩序混亂,消防設施配備嚴重不足的安全隱患讓人揪心。
舊宮地區養老資源短缺,周邊養老配套也不完善,去年10月底,南郊農場清退這裡的598家小租戶後,就尋思著轉型養老業。這跟舊宮鎮政府的規劃一拍即合。通過引入專業養老機構,經過一年的改造提升,昔日雜亂無章的小公寓、小作坊集中地,成為了配套齊全的養老照料中心。
「不光吸引了附近的老人,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是從城區的方莊、牛街過來的。」季林告訴記者,這一轉型不僅改善了周邊環境,服務了社區居民,還為農場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他表示,國營老農場的社會責任沒變,只是換了個形式繼續服務北京市民。
從高處飛躍而下的雪圈,在雪場快速穿梭,雪圈衝浪的感覺,無比刺激……近日首農英獅體育公園(東部)迎來開園試營業以來的第一場歡樂冰雪季。
3萬平方米的超大雪場,雪地滾筒、雪地碰碰球、雪地滑車、雪地萌寵、雪地足球、雪地CS、雪地坦克等遊樂項目,給市民新添一處冬日裡盡情撒歡兒的去處。
很多人並不知道,體育公園過去曾是一座養牛場——常營牛場。這座老牛場1961年籌建,1963年投產,幾十年間一直為首都源源不斷提供牛奶。雙橋農場工會副主席張建國回憶,2001年雙橋農場下屬的雙橋、豆各莊、常營三個牛場劃歸三元綠荷養殖中心,2000多頭牛從牛場遷出,常營牛場就徹底告別了養牛歷史。
牛場閒置後,曾進駐過物流倉庫、汽修廠、廢品回收站等多種低端業態,還形成很多私搭亂建的違法建設。2017年,雙橋農場與常營鄉開始對牛場進行環境整治提升,拆除了6萬多平方米的建築。
體育場地短缺一直是城市發展的痛點,尤其是常營地區,社區密集,居住人口眾多,居民對體育鍛鍊的需求非常強烈,可周邊能夠用於建設群眾性體育運動場館設施的用地少之又少。首農食品集團就在牛場地塊上投資建設首農英獅體育公園。體育公園董事長、雙橋農場資本運營部部長王為華說:「將部分騰退出的地塊試點建設文創產業和體育公園,也是首農食品集團『騰籠換鳥』的新思路。」
過去髒亂差的地塊上建起體育公園,讓區域整體環境大大改觀。2019年10月,一座規模龐大的體育公園投用,超大的可移動式氣膜場館內,分布著室內籃球場、足球場、10塊羽毛球場地和1個網球場等。戶外還有7人制足球場和戶外籃球場,可開展30餘種體育項目,成為朝陽東部、通州西部地區較大的體育文化活動場所。
而在城南,南郊農場利用原有廠房和土地,引進北京進化工場體育館、舊宮便民體育綜合區和維恩堡親子運動成長中心,建起了多處體育休閒設施,為居民提供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蹦床、馬術等活動場所。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孫杰 鄧偉 攝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