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日,哈市兒童醫院接治一女嬰,並在其體內前後兩次共發現4根縫衣針。不久前,江蘇淮安也發生一案件,醫生在一11個月大女嬰體內取出4根縫衣針。讓人疑惑的是,這類殘忍的針扎女嬰案怎會頻繁發生?
縫衣針扎害女嬰的案件殘忍且並非孤例
1.縫衣針扎害女嬰案例被頻繁曝出,但真實數據可能遠不止於此
圖註:X光片顯示出女嬰體內的三根縫衣針
發生在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的案件,最早由該院醫生且是知名科普作家的李清晨曝出,發現的過程甚至有些偶然。在李清晨8月7日的第一條相關微博上這樣描述到:「當娘的也有糊塗的,縫完被面就用這個被子把孩子給包上了,然後就悲劇了。」而在8月20日,患兒再度入院被發現體內又新出現3根針時,他這樣說到:「我們錯了,輕信了家長的解釋,真的以為是誤傷」,「再次入院!這次是三根針,已報警,患兒搶救中」。
今年7月底,在江蘇淮安市也發生了一起類似案件,11個月的女嬰被發現體內有4根針。但案件中女嬰家人的態度卻值得體味,因為根據婦幼保健院記錄,女嬰家人自7月22日就知道孩子體內有針這一事實,但他們直到29日才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中間沒有報警,手術後在醫院的勸說下仍然不願意報警。無奈之下,最後院方報警才使得案件引起關注。
2012年,大連市一名27歲女孩被發現顱內藏有5釐米鋼針二十餘年(由於顱骨堅硬,醫生判斷,針只能是在新生兒階段由未閉合的囟門插入,故而推算出時間)。2011年,北京天壇醫院收治了一名來自山東的5歲女童,在其顱內、頸內和腹部發現三枚鋼針。2009年,成都一名11歲女孩被檢查出顱內有一根縫衣針,且該針在腦內應該有十年之久,以致小女孩只有三歲的智力。2007年,雲南省嵩明縣婦女羅翠芬體內被發現藏著26根縫衣針達30年之久,而根據醫生的判斷,這些針很可能也是在其出生不久便被扎入···這些案例還只是被發現的一部分,由於醫療手段和其它因素的限制,更多的類似案件可能都因為嬰兒死亡就被當做其它疾病或意外而草草收尾。
哈市兒童醫院的案件也是如此,若不是醫生和護士細心察覺,結局可能就大不一樣。嬰兒很可能就被認為因某些疾病或意外而早夭。
很多縫衣針扎害女嬰案背後都是重男輕女思想作祟
1.雖目前案件仍在調查中,但類似案例的行兇動機多因重男輕女觀念
圖註:X光下顯示出了已在一11歲女童顱內存在十年的鋼針。
知名美劇《豪斯醫生》(House M.D)就曾描述了一個華裔女性因顱內鋼針引發少見病症的故事。劇中,這名女性在出生後不久便被父親在頭顱內插入鋼針,然後被遺棄,最終被美國家庭收養。而行兇並遺棄女嬰的動機就是這名父親想要一個男孩,卻又礙於計劃生育政策不能生二胎。
遺憾的是,這部美劇裡的情節並非戲說,相反,卻真實的反映了發生在中國的一種現象。前文提到的11歲成都女孩,其顱內的鋼針就是被其生父在她出生後不久插入的。而經過警方的調查,他的作案動機就是「不想再要一個女兒,而老婆又不想把孩子遺棄」。
2.而一些民間荒唐迷信的「土傳說」也加劇了針扎女嬰案件的發生
對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的針扎女嬰案件,微博用戶@小羊小癢這樣評論道:「這是一個封建迷信的土辦法,針入大女體,下胎生男孩。」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也提供了一個類似的傳說:「以及將女嬰殺死埋在路上,讓千萬人碾壓,看來都是出自同一種心理——讓投胎的女魂不敢來投。」
這些類似「巫術」的傳說看似荒誕且愚昧,但卻不一定沒有市場,特別是對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和老人來說。實際上,在今天,一些女孩被取名「來娣(弟)、招娣(弟)、有娣(弟)」仍然很常見。在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章子怡所飾演的女主角的名字也很接地氣的叫做「招娣」。而對於叫這類名字的女孩,她們的名字實際上就寫滿了她們父母對能「招來一個弟弟」的期待。
此外,在《刑法》中,殺嬰也屬於故意殺人罪。又因為以重男輕女為動機的殺嬰不屬於情節較情的範疇,應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即便是親屬「殺嬰」也有所顧忌。而使用針作為兇器,則不易被發現,方便以意外或慢性病為藉口解釋死因,從而規避風險。
更殘酷的是,縫衣針扎害女嬰只是「性別殺戮」的冰山一角
1.在中國,通過技術選擇性墮胎、遺棄甚至販賣女嬰仍然猖獗
來自《大西洋月刊》整理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自1971年以來人工流產手術總量達3.36億次。這其中有相當部分都是選擇性墮殺女嬰。而這就造成了,中國新生兒男女比例遠超103-107:100的正常水平。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新生兒男女比例為116.86:100,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這個比例還上升為118.06:100。
圖註:各國家或地區男女比例分布(越紅男性更多,越藍代表女性更多,灰色為無數據)
墮殺並不是唯一的形式,來自2008年世界銀行披露的數據還表明,當年中國就有109萬的新生女嬰因選擇性墮胎、溺亡、遺棄等因素死亡或「失蹤」。此外,販嬰現象依然存在。根據《南方周末》的深度報導,不久前的富平醫生販嬰案中,女醫生就利用了嬰兒家屬「重男輕女」的思想,騙走了不少女嬰販賣。
2.而計劃生育放大了「重男輕女」的影響,成為「性別殺戮」的推手
浙江大學和倫敦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報告表明,僅在2005年,中國出生的男孩就比女孩多出110萬人。在20歲以下的中國人中,性別比例最失常的是1至4歲年齡段。男女比例為124:100 ,而農村地區的比例更高達126:100 。其中,江西省和河南省的1歲至4歲兒童中, 男女比例超過了140 :100。而第二胎生育的性別比例失調情況更為嚴重, 男女比例達到143 :100 ,而江蘇省以192 :100的比例位列榜首。
2010年3月,《經濟學人》針對中國和印度廣泛存在對女嬰的「殺戮」甚至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Gendercide(性別殺戮)」。在《經濟學人》看來對女嬰的「殺戮」源自三個因素:重男輕女思想下對男孩的傳統偏好、對現代小家庭的渴求以及可辨別胎兒性別的超聲波和其他技術手段的出現。雖然重男輕女現象在各國多少都存在,不過在視4到6個孩子為常態的社會,在父母眼裡,男孩遲早會降生,對男孩的偏好沒有必要以殺害女孩為代價。但是中國由於只允許生一個孩子,為了生男孩有些家庭只能犧牲未出生的女兒。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胎過後性別比例會更加失衡:第一胎父母往往會接受女孩,但是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確保第二個孩子(很可能是最後一個孩子)是個男孩。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重男輕女」較中國有過之而不及,將女嬰活埋,殘害甚至將墮殺的女嬰餵狗的事件在印度某些地方都屢有發生。
這裡還要補充一點。在之前的專題《「生男孩」比「生女孩」更痛苦?》提到了「男孩是建設銀行」、「女孩是招商銀行」;「生男孩賠錢」、「生女孩賺錢」 這些想法。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方面中國仍然存在虐殺女嬰現象,同時也有不少人更想「生女孩」。但實際上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由於發展的不平衡,這兩種想法其實是在中國共存的,在某些發達地區「重男輕女」現象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傳統的思想仍佔據主流。這種不平衡在不同代際間也存在,實際上有不少針扎女嬰案的兇手正是嬰兒的祖父祖母。
圖註:在全球性別平等指數排行中,中國位列中遊,中國女性的地位也並不理想(越藍地位越高,越紅地位越低)
結語:
針扎殘害女嬰案背後多是「重男輕女」的老思想作祟,但在無形中,放大了「重男輕女」影響的又是計劃生育政策。
第2529期 本期責編 張春續
騰訊評論出品
【更多新聞解讀,微信添加公眾帳號「今日話題」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