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導:刷新聞可以賺零花錢,看視頻可以攢積分兌換商品,連走路也可以賺錢……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聲稱可以賺錢的手機APP,並且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下載安裝。
中國之聲記者調查發現,賺錢只是個幌子。不少用戶吐槽,獲得的回報與付出的時間精力,不成正比。而且此類APP大多都設置較高的提現門檻,難以兌現宣傳時的承諾。還有一些平臺鼓勵用戶拉人頭發展下線,備受質疑。
「能賺錢」噱頭APP下載量驚人
「一個賺零錢神器,這裡面看視頻看資訊看小說就能賺到零花錢,你看,我的餘額已經有八十多塊錢了,可以隨時提現哦……」
這是一款名為「閃電盒子」的APP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推出的廣告,廣告聲稱,只要在APP內瀏覽資訊,觀看視頻就可以獲得現金獎勵,並可以隨時提現。記者發現,「閃電盒子」有著複雜的收益規則,用戶完成諸如瀏覽資訊、綁定手機號、填寫資料、邀請好友、拆紅包等任務之後都可以獲得相應獎勵。中國之聲記者按照任務要求將APP分享給微信好友,對方收了一條標題為「玩手機還能順便賺個錢,我在閃電盒子已經賺了14.7元」的連結。實際上記者的收益界面此時只有1.43元,就在記者打算將這1.43元提現時,卻被告知要連續登錄五天才能提現一元。
類似這種打著「能賺錢」噱頭的APP不在少數。各種廣告鋪天蓋地:「掛機10分鐘提現幾十元」「首次註冊獎勵38元」「邀請一位用戶返現18元」……各種宣傳誘人,實際上,承諾往往難以兌現。
廣告宣傳也給此類APP帶來了可觀的用戶。僅在華為應用市場,「趣頭條」就有超過5億次安裝。「趣步」「種子視頻」等應用的下載量也超過千萬。
最低提現要求難以達到,回報付出不成正比
家住黑龍江省大慶市的劉女士接觸此類APP兩年了,她說,完成新人任務,平臺方通常會給較多的獎勵,但是越到後期,完成任務拿到獎勵的難度也就越大,現在她要做整整一天的任務才能獲得一點獎勵:
「讓你加好友,或者是讓你看篇文章,但是挺累的,掙一塊錢得好幾個小時,有的得十個八個小時。」
劉女士說,她的初衷並不是掙錢,就是單純想多閱讀多運動,所以才會堅持兩年多,她認為平臺方確實不應該給用戶畫太多難以實現的大餅。很多時候,她和朋友很難達到平臺設定的最低提現要求,一款靠走步多少賺錢的APP「步步王者」就讓她犯了難:
「步步王者是50塊錢可以提現,我半年賺了48塊錢了,半年給我累夠嗆,我溜達著去哈爾濱,走好幾萬步,才走了一毛多錢,給我累的。」
中國之聲記者調查發現,還有賺錢APP以各種高額獎勵鼓勵用戶發展下線。例如,宣稱走路能賺錢的APP「趣步」,將拉人頭數量與用戶等級和收益掛鈎,如下線多發展1個人,上線的收入就會相應的增加。一位業內人士稱:
「趣步的模式是運動挖礦,把人拉進去,需要有很多新的人進來才能撐住的,它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越到後面它的底部就要求有越多人,只有進新人上面的人才會有收益。」
除此之外,這些APP在內容上也參差不齊,不少APP含有大量虛假廣告和低俗(八卦)獵奇信息,平臺用這些垃圾內容獲取點擊量,賺取利益。
「賺錢」APP暗藏消費陷阱,拉人頭發展下線涉嫌傳銷行為
據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已對「賺錢」APP進行整治。6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約談趣頭條、惠頭條等曾宣稱「看新聞能賺錢」的資訊類平臺,要求相關企業加強廣告發布前審查把關,杜絕發布虛假違法廣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同時提醒消費者,不要輕信此類玩手機、刷微信輕鬆賺錢的廣告,以免上當受騙。
「看似無本萬利的買賣,實則裡面潛伏著非常大的消費陷阱。因為很多消費者不光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還得看很多虛假內容的廣告,有的人好不容易獲得了一些獎勵,變現的時候又是難上加難。我認為要評估APP的下載風險。」
此外,對於一些APP涉嫌拉人頭發展下線,劉俊海提醒:
「如果開發應用的唯一目的是排線布網,拉人頭,讓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組織者去發財致富,這個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構成傳銷行為的,有關部門要加大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