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我自己沒有什麼用。」談到自己正在修讀的第二專業,張靜(化名)很無奈地表示。她的專業是新聞學,又修讀了自己學校的金融學作為第二專業,原本是出於興趣,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但是因為「教室太大,管理不嚴格,老師講的不太聽得懂」,她真正去上課的時間卻很少。
本著合作辦學、資源共享的宗旨,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合作開設了跨校輔修的專業課程;而除了跨校輔修之外,這些高校內部往往也會開設一些第二專業課程供本校學生修讀。學校之間實現互惠互利,學生也有機會多學一門知識,這看起來是一件雙贏的好事,為什麼又會出現張靜這樣的情況呢?
教學管理不嚴
上課人滿為患
張靜不常去上課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老師管理不嚴格。無論是跨校輔修還是校內的二專,老師都不會像本專業的一些課程那樣每節課點名打考勤,甚至有一部分輔修課程的考試也不是很正規,這就導致一些自制力不是很強的學生出現缺課甚至缺考的情況。
以上海市高校的輔修情況為例,雖然根據上海東北片普通高校教學協作信息網上的相關規定,對於缺課累計達到或超過總學時數三分之一的學生,將取消其參加該課程考試及補考的資格,必須付費重修。但是由於各個學校和專業的情況不盡相同,實際實施起來往往並沒有那麼嚴格。考勤制度雖然寫進了規章,卻並沒有被完全有效的實施,而這也是出現諸如張靜這樣大量缺課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師範大學編輯出版學大三學生吳董豔說:「班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已經放棄了繼續修讀第二專業。」在她看來,她所輔修的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還是很不錯的,屬於名校的王牌專業。負責授課的老師也都是該專業的名師。吳董豔上課的時間基本都安排在每周五晚上和周六的白天,不會跟自己學校的課程衝突。她認為,之所以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放棄課程,主要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她同時表示,輔修專業的管理確實沒有自己本專業嚴格。
除了考勤管理方面的因素,上課人數太多也是影響輔修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問題。由於輔修課程時間安排不能與本專業上課時間衝突,而且師資和教室數量也都有限,導致許多高校的王牌輔修專業都是「大課教學」,有時候一個班往往有上百人。再加上有些名師的課程還會有學生前來「蹭課」,更加導致上課質量受到影響。「上午9點的課,7點就要去佔座」、「最大的階梯教室裡,加滿了桌子和椅子」,沈娜(化名)所上的法學輔修就因為是名師授課,常常出現教室裡人數爆滿的情況。
至於輔修專業錄取和畢業的門檻,在各高校的輔修專業招生通知裡都有明確規定,大部分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必須是「學有餘力」,且本專業成績要符合一定要求才能被第二專業錄取。如復旦大學對於報名輔修的學生本專業GPA(績點)的要求是2.0以上,換算成百分制即70分以上,而華東政法大學對於輔修法學專業學生的畢業成績要求則是平均分75分以上。
學生不夠自律
從眾後的水土不服
據記者了解,上海市高校的跨校輔修是按片區來劃分的。這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往返上課的便利性。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以及松江大學城7所高校等一共19所高校屬於西南片區,而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一共10所高校則屬於東北片區。分屬西南片區和東北片區的高校學生可以在各自所屬片區範圍內的學校選擇跨校輔修專業,而現在也有部分高校開設了跨片區的輔修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學科範圍還是比較廣泛的。
但是跨校輔修往往上課距離較遠,時間也通常是安排在每個周末,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會出現「堅持不下去」的狀況。
「因為本專業不夠好而需要提升自己」、「希望輔修專業與本專業相輔相成」、「主要是出於興趣」、「大家都報我也就報了」——這些都是高校學生選擇輔修專業的主要原因。對於一些自制力不夠強的高校學生來說,出於一時衝動而報讀的課程,在後期往往會因為課業負擔重、路程太遠等各種原因而中途放棄。
高校開設輔修專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高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但一些學生盲目從眾、對所報專業了解較少,就會在一段時間後產生修讀第二專業時的「水土不服」,只能選擇退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吳潔(化名)就是這樣。選擇前往東華大學輔修藝術設計專業的時候,她只注意到了課程安排裡的素描課程,以為這門課程主要是以繪畫為主,但上了一陣子才發現後期全部課程都是在機房進行,對於計算機十分頭疼的她只能選擇了放棄。
其實早在報名輔修的時候,各高校的輔修通知裡就已經明確了各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但往往有一些學生因為盲目從眾而隨意選擇了輔修,到後面出現「上不下去」的狀況自然也是難免。
證書含金量幾何
上海理工大學學生宛如珺輔修的是自己學校的德語專業,談到出身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自己為何會選擇語言專業,她的解釋是這樣的:「沒想過以後具體要幹嘛,但是學門語言總該沒有錯。」原本對德語就有一定興趣和基礎的她,是在大一快結束時聽了一場介紹輔修的講座之後,決定選擇輔修德語的。
記者從上海市教委了解到,本科生跨校輔修和校內修讀第二專業結業之後,拿到的都是一張輔修專業學士學位證書,與本專業畢業後的學士學位證書是有區別的。而因為輔修學生的學籍仍然在本校,所以輔修是沒有畢業證書的。如果是在校內修讀的第二專業,證書則由本校印發;如果是像吳潔這樣在松江大學城七校範圍內跨校輔修,則最後的證書是由松江大學園區統一印製;至於像吳董豔這種片區內跨校輔修的,則是由片區高校管委會頒發證書。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本專業的學士學位與輔修專業的學士學位相同,則輔修結業之後只有輔修專業證書,不會再有一份重複的學位證書。
對於課程結束之後會拿到什麼樣的證書,宛如珺說自己還是清楚的。「一張沒用的證書」、「不會有什麼太大用處」,和宛如珺一樣,大部分選擇修讀輔修專業課程的大學生對這本證書含金量的期待並不大。
雖然對證書並沒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宛如珺表示修讀輔修專業之後,自己的德語能力提高了,可以去考四級證書。抱著和她一樣想法的人不少,如修讀法律專業的學生會去報考司法考試、修讀會計專業的學生會去報考會計從業資格證,這些都是高校生修讀第二專業之後給自己「鍍金」的方法。
在用人單位方面,雖然輔修專業學位證書與本專業學位證書的被認可度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對一些需要複合型人才的單位和崗位來說,還是很歡迎有多門學科背景的學生前來應聘的。一位高校負責就業指導的老師表示,和本專業學位證書一樣,輔修專業學位證書也只是一個敲門磚,用人單位更看重的還是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因此,大學生在選擇輔修專業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真正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