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位的女皇帝,但在其去世後卻在墓前立了一塊高約8米,重約99噸無字碑,和它旁邊唐高宗那塊刻有密密麻麻碑文的述聖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為武則天的一生本來就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無字碑這麼獨一無二的事當然免不了人們拿來討論一番。關於武則天的無字碑主要說法有三種,第一種武則天覺得自己功蓋千秋,再長的碑文也無法敘述她的豐功偉績;第二種武則天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所以不敢把自己的事跡刻到石碑上;第三種武則天故意為之,把對自己的評價留給後人評說。
對於不了解歷史的來說這三種說法似乎非常的有道理,但是都是無稽之談。因為這塊碑是武則天去世後有當時的皇帝李顯所立,既然無字碑不是武則天所授意的那麼這三種說法純屬是無稽之談。
但是,根據中國古代的禮制,皇帝的墓前是不應該立墓碑的。因為皇帝作為天子,他們的功績怎能用區區一篇碑文來敘述?因此,皇帝這一群體也就沒有了立碑的必要。為何李顯要違背禮制,給母親立一塊高大的碑呢?
其實,違背禮制的是武則天。唐高宗駕崩後,武則天並沒有遵循先例,反而為唐高宗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刻著她親自為丈夫作的《述聖記》。高宗和武則天是合葬的,高宗有墓碑,武則天豈能沒有。因此,李顯也為武則天立了一塊墓碑。
對於皇帝李顯來說,立一塊宏偉的墓碑易如反掌,但在碑上寫什麼就不是件易事了,因為武則天這一生充滿了矛盾。在性格上,她既冷酷又溫情。對待敵人,她心狠手辣;對待大臣,她又很有人情味。
在政治上,她重用酷吏,成為執政一大汙點;但她也改革科舉,任人唯賢,選拔出了很多人才,像姚崇、宋璟等開元賢臣都是武則天時期被選拔出來的。可以說,武則天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人才基礎。
歸根結底,當時的皇帝李顯不知道怎麼評價武則天,於是碑文也一拖再拖直到李顯去世也沒有想出好的碑文後,李旦、李隆基相繼登上歷史舞臺,給武則天作碑文這件事被拋諸腦後,碑文也就不了了之了。
於是,無字碑就這樣立在了乾陵前面,成為了武則天的又一大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