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農村生活的集體記憶
鋤禾日當午
11.老鼠:畢竟不是菜
老鼠是跟人類關係最鐵的哥們之一,目前世界上老鼠的數量是人類的數倍之多,每年要吃掉幾千億斤的糧食,還傳染鼠疫等疾病,是名副其實的害蟲,必先除之而後快。而老鼠的智商也屬上乘,我親眼見過老鼠垂直爬牆,爬電線、爬防盜網那些進口304的鋼材更是不在話下。我住的房子不止一次有老鼠光顧,糜爛社會出於對安全的考慮,每家每戶都有防盜門,鋁合金窗,防蚊子的紗網等多道防線,每一戶家庭幾乎都是鳥籠一個,但老鼠就是有辦法進入。我曾經發現它們從廁盆中鑽了出來,把廁盆堵住,它們就從防盜門的夾縫裡鑽過來,真的防不勝防。
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我從小就對老鼠沒有好感。小學畢業班那年,我們的班主任老師房間裡堆放有一些稻草等雜物,有一次竟然跑出一隻很大的老鼠,在眾目睽睽之下向操場跑去。我們當然起鬨直追,在開闊的操場上追得它走投無路,但又沒有人敢冒然出手,它一逃過來我們還是出於本能地避開的。這時,一個稍微成熟點的男生,平時他說練過拳腳,膽子比較大,在關鍵時刻,他一掌向老鼠拍下去,說時遲那時快,老鼠在接招之前在他手掌咬了一口,結果我的這位同學頓時鮮血直流,老鼠也死在他的鐵沙掌下。這時候另一位同學焦急地說,老鼠有毒,應該挖出它的肝,貼在傷口上,果然就挖出來,好像這樣就更有保障一樣。現在想起來,這個場景就像狂歡節一樣歷歷在眼前。
最好玩的還要算生產隊灌老鼠的活動。生產隊的隊間長年有糧食,但又不住人,這樣的環境對於老鼠來說再適合不過了。所以過一定時間,生產隊就要滅鼠。時常是找準老鼠出入的洞口,用泥土做成一個可以灌水的凹槽,然後就開始灌水了。譁啦啦地灌進去,不見半滴水的蹤影,經驗豐富的大哥馬上就尋找出隔壁的漏洞,用泥土堵住,這時候灌起來就順利多了,水不緊不慢吐著氣泡,用一個裝老鼠的竹笱(go5),竹篾編得比較稀疏的,不影響水流,又不影響視線的笱堵在出口。一桶水灌下去,在吐氣期間,必定會有幾隻老鼠受不了爬了出來,鑽進竹笱裡,看管的人把它們倒在尿桶裡,這些老鼠滿身溼透,肚子喝足了水,脹脹的,爬不了了。這樣的時光,我們可以消磨半天的功夫,一點不覺得累。
我們小時候生活還是很清淡的,鄰居有一戶人家卻每天都用老鼠籠當陷阱抓到很多田鼠,他們就把這些老鼠殺掉,剝皮破膛,把內臟,頭、尾、四肢砍掉餵鴨,老鼠肉炒沙茶配早糜。我看起來真的很羨慕,幾乎要流口水的樣子。
然而,最讓人驚心動魄的吃法發生在挖番薯的時候,有時剛掘開番薯廂,大老鼠一現身就會被眾人砍死,一窩尚未睜開眼睛的小老鼠就是最好的點心。大人們張開嘴巴,抓住小老鼠的尾巴,讓它們從喉嚨裡爬進去,連嘴都不用擦繼續勞動,好像力氣更大了,精力更加充沛一樣,因為小老鼠有補藥的功能啊!
嶺南人民吃小老鼠卻是有來歷的啊!唐代的《太平廣記》引用已經失傳的古書《朝野僉載》:「嶺南僚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也是找些還沒有睜開眼睛的小老鼠,只不過吃的時候用筷子挾,小老鼠就發出「唧唧」的聲響,還放在口裡咀嚼,這是充滿戰鬥力的場景。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嶺南及海南島也吃過鼠肉,有詩為證:「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鵂鶹。」蘇軾在海南島還有寄詩給在惠州的弟弟蘇子由:「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燻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蜜唧、燻鼠、燒蝙蝠、蝦蟆想必是當地人的家常飯。
一直到《清稗類鈔》還記載有一道廣東名菜「三叫鼠」,又名三吱兒,取剛出生眼睛還未睜開的活幼鼠,調料可以使用蜜、酒、椒鹽、海鮮醬、涮羊肉等。因為用筷子夾起幼鼠時,幼鼠會叫一聲,把幼鼠沾醬時會叫第二聲,放入口時會叫第三聲,故名三吱兒。
通常情況下,老鼠是吃不完的,人們很早就藉助它的天敵貓來看家,「獨豬窮(geng5),獨狗富,獨貓掌大厝」,只要有一隻貓的存在,房子周圍老鼠會躲藏起來,或者逃得無影無蹤。但是農家還有一種很臭的「吱鼠」,有時寫作「錢鼠」,是鼩鼠的一種。白天黑夜都發出「吱吱吱」的聲響,又渾身散發出特別臭的氣味,連貓都懶得理會它,令人厭煩,好在數量不多。
但水稻田呢?貓的勢力範圍是很少擴大到田野裡去的,田野裡有大量的蛇類也是捕食老鼠,還有狐狸、黃鼠狼、貓頭鷹等獵食者。老鼠則通過大規模繁殖後代來對付這些獵食者,而且是成功的。1970年代,農藥大規模使用,使獵食者消失,生物界出現嚴重的生態不平衡,老鼠適應性強,一下子就泛濫成災。如何對付鼠害?最有效的是用毒藥誘捕,1960年代後,潮陽開始用磷化辛配成毒餌誘捕,1980年起關埠鎮農科站用敵鼠鈉鹽製成2%毒谷誘捕,效果顯著。
最有趣的陷阱是老鼠笪(dag4),一塊木板上,利用彈簧要保留原狀的慣性原理設置一個機關,用一根橫槓壓住彈簧,末端頂著裝有誘餌的鉤子,當老鼠取食觸發了機關,彈簧產生的巨大力量會迅速壓下,把老鼠殺死。
捕鼠夾的首個專利是由美國人威廉·C·虎克在1894年申請的。英國發明家詹姆斯·亨利·阿特金森在1898年設計了一款類似的捕鼠夾,名為「小鉗子」,有著以負重啟動的踏板做為陷阱開關。1899年阿特金森完成了修改版的設計,啟動陷阱的方式從壓下踏板改為取走誘餌。189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約翰·馬斯特以一款虎克版本的改版申請美國專利,該專利可以容易地設置或調整成絕對安全的模式,以免使用者的手指在設置陷阱或機器故障時夾傷。
這類裝置何時傳入中國已經無從知道,到1980年代我已經能熟練地操作。那時政府部門提倡滅鼠,每抓住一隻老鼠獎勵0.2元,以鼠尾為證。鼠尾能換錢,一時間,大家奔走相告,田野裡頓時多出了很多少年的身影,他們都在練習捕鼠夾的使用方法。有時候,這邊剛剛在裝機關,那邊就傳來響亮的「噠」的一聲,趕緊跑過去看看,老鼠已經口吐鮮血,渾身顫抖,死得很難受。我們異常高興,割下老鼠尾,掩埋了老鼠身,換錢去了。
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