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沙雕的智商稅,莫過於前一陣的「量子波動速度」,在一段動圖裡,只見一名學生一手拿著書本,另一隻手快速地撥動書頁。這個方法號稱「能在1-5分鐘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籍,並且可以把內容完整地複述出來。「摘抄一句該教育機構老師的語錄:「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
為什麼說它把很多父母忽悠瘸了,因為很簡單,想要檢驗它的真偽,只需要拿一本自己沒看過的書翻一遍,不就可以檢驗出來麼,此方法沒成本,客觀又直接。那為什麼還有成批的父母,動輒為孩子花費幾萬大洋去學習這門「神技」呢?說到底,還是父母想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作怪。
想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那麼記憶力對孩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父母願意一擲千金,讓孩子把書本當風扇使。「量子波動速度」旨在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很多孩子上學後記不住生字和單詞,做事總是丟三落四,就像《夏洛特煩惱》裡的經典三連問。
「大爺,樓上322住的馬冬梅家吧。」
「馬什麼梅?」
「馬冬梅」
「馬東什麼」
「馬東梅」
「什麼冬梅」
「馬冬梅」
談到記憶力,家長都知道要給孩子葷素搭配、多運動、好好睡覺等,但是家長往往忽視了一個盲區,就是短期記憶力的重要性。短期記憶力就像人體的肌肉一樣,是需要從學齡前就開始啟蒙和鍛鍊的。孩子在課堂學知識的時候,首先用到的是短期記憶力,然後通過回家後的功課、複習進行強化,變成長期的記憶力。所以,如果要提高長期記憶力,首先要提高短期記憶力。
現代人對便籤都很熟悉,是防止自己忘記某件事,便隨手一記,做完後就扔掉了。短期記憶就和「便籤條」相類似,是用來儲存一些暫時的信息。剛出生的寶寶誰都可以抱,這並不是真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是他們的短期記憶容量很小,根本不記得誰是親人,誰是陌生人。但是,到了1歲的孩子,你對他說:「把XXX拿過來」,他就可以完美地執行了。
不過,你對他說:「把XXX拿過來,再放到那裡去,最後把那個拿過來」,他同樣還是執行不了,因為還得記憶儲存量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上學後,班級裡總有幾個孩子,上語文課總是背不出古詩,英語單詞也記得七零八落,其實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差生」,而是他們的「短期記憶」不太行,老師上課說的記不住,回家複習之後也不行。
哆啦A夢有一款神奇的記憶麵包,如果能讓孩子吃下去就好了,那麼當天考什麼,只要復刻在麵包上即可。雖然麵包沒有,但是提高「短期記憶」的方法有的,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小遊戲。
1、「我看到了什麼」的遊戲
短期記憶力有兩種主要的輸入模式:視覺和聽覺,其中視覺有很重要的作用,現在有很多背英語單詞的APP就是用了視覺這一方法。當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不要讓他急著去理解文字,而是引導他去觀察繪本上的細節;當孩子玩拼圖的時候,不要急著讓孩子把拼圖拼完,而是帶著孩子去看完整的圖形上有哪些細節,拼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對照著拼。這些都是培養孩子觀察和專注,也有助於鍛鍊孩子視覺輸入的敏銳性
2歲以後,可以和孩子玩一個「我看到了什麼」的遊戲,比如家長拿一件孩子不熟悉的東西,讓他仔細觀察再拿走,之後回憶下他剛才看到了什麼,有哪些細節。這個方法是以一幅畫面呈現在孩子的腦海裡,孩子通過畫來記憶,這對提升他的短期記憶是有幫助的。但是對於長期記憶,因為感覺信息會受到幹擾,很難準確提取信息,所以長大以後的孩子會漸漸過渡到更重要的語言發展。
2、「我們接下來做什麼?」的遊戲
學過速記的人肯定知道,如果想要記一大段內容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把它切割成有意義的組塊,就好記得多。這也是訓練短期記憶的一個小竅門,將大塊、複雜信息拆分為多個獨立、簡單的信息。
如果你給孩子一系列的指令,那麼可以這麼引導:「首先,把球拿過來;然後,把球放在籃子裡;最後,把籃子放進紙盒裡。」等孩子完成一步,再給下一步的指示。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給孩子示範如何拆解複雜信息,以幫助記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記憶。把孩子睡覺之前的內容進行拆分,變成獨立的幾件小事,比如:洗澡、刷牙、讀繪本、說晚安等,這樣孩子更容易記住,父母也省去了嘮叨的時間。
在玩「我們接下來做什麼」的遊戲時,父母和孩子一起想像一個場景。比如去動物園,然後一起討論從出門到動物園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都保證是一個獨立、簡單的任務,把它們全部寫下來。然後,和孩子一起回顧,看看孩子可以記住多少。
3、「回顧生活」的遊戲
讓學齡前的孩子學習某樣技能,最好的狀態便是在玩中學。生活便是最好的講堂,大自然是最好的講師,回顧生活,便是在擴大孩子的記憶容量。
每次孩子做完一件事,父母就可以幫助她像講故事一樣,回顧剛剛發生的事情。等孩子長到2歲之後,「回顧事件」就可升級為「回顧一天」,可以一邊幫助孩子洗澡一邊進行回顧,這整個過程就是在鍛鍊孩子的短期記憶力。
做回顧時,要儘量做到具體,就像放電影一樣,要把畫面展現給孩子。這3招很簡單,在日常互動中就可以和孩子做,關鍵在於父母的陪伴和用心。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課堂上的「正襟危坐」,而是生活中的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