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師傅,你的手藝真不錯,下次你還來嗎?」每次進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蔣湘生的修鞋補傘攤點前總是排起長隊。雨傘鞋子修好了,大叔大媽總不忘問一句「下次你還來嗎」。有的人甚至直接向他索要電話號碼,修鞋補傘時直接到地洞口找他。
今年55歲的蔣湘生,做志願者已有十幾年了,每次有進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只要有空,他都會參與,許多社區的大叔大媽都成了他的「粉絲」。
用蔣湘生的話來說,他做的事情雖然很普通,但都是市民需要的。能儘自己的一點能力去幫助別人,他很開心。他說,「只要他在南寧,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為止!」
蔣湘生只是南寧志願服務進社區的一個縮影。像蔣湘生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莫麗英、陸少俊、梁玉啟、李傑南等,只要有進社區服務活動,他們都會參加。
老人腿腳不便,志願者上門幫收拾屋子;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志願者來到老人家中陪他們聊天;老人腰酸腿疼,志願者用自己的醫學知識為他們做推拿按摩……走進青秀區新竹社區,一股濃濃的鄰裡互助情讓人倍感溫暖。
新竹社區書記覃毓寧介紹,新竹社區有70歲以上老人300多名,80歲以上老人165名,90至100歲老人21名,養老服務人員短缺。針對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多樣化需求,今年9月份,新竹社區在南寧市率先試點「時間銀行」。如今,新竹社區「時間銀行」志願者已達83名,服務總時長超300小時,成了街坊鄰裡的貼心人。
此外,鳳嶺北社區目前設有幫扶救助、健康醫療、環境保護、文明倡導等志願服務小分隊,「五老」志願者、夕陽紅志願者、青年志願者等隊伍開展多樣化、特色化的志願服務活動。
北湖北路學校一名學生志願者在街頭認真清洗公共租賃自行車 記者 劉增璇 攝
2014年至今,鳳嶺北社區志願服務站每月都會開展志願活動,人人都參與志願活動,形成了志願服務長效機制。「我們小區的志願服務真正做到了人人參與、人人受益,讓居民們感受到奉獻互助的快樂。」該社區居民劉志紅說,大家互幫互助,讓志願服務成為一種習慣。
南寧是志願之城,志願者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生力軍,用奉獻和愛不斷為城市注入文明的活力。志願者服務的身影,成為南寧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你好,我吃藥需要熱水,請問這裡有熱水嗎?」在南寧東站,有乘客到志願服務站點詢問志願者要熱水衝服藥片,熱心的志願者第一時間幫助了他。冬天裡的一杯杯熱水、一次次熱心為旅客指路等暖心志願服務,給社會各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而這僅僅是城市志願服務站點的一個縮影,在南寧東站、南湖廣場、金湖廣場等主要公共場所,志願服務崗亭,文明引導和便民服務,經常為市民、外地來南寧的遊客等提供各種幫助,實現了志願服務陣地有形化、服務及時化。
一條斑馬線,讓出了社會文明新風尚。昨日,記者來到人民路,行人往來頻繁。但途經的車輛遇行人過馬路,絕大多數都能緩緩停在斑馬線前,讓行人先過。
「車輛在斑馬線前自覺為行人讓路,這一小小的舉動體現了城市的文明。」現住在大學路的莫曾敏說,她是山東人,來南寧已有兩三年時間,她去過很多城市,南寧「禮讓斑馬線」讓她印象最為深刻。
畢業於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曾豔春參加過很多志願服務活動。她說,作為一名志願者,她要用微笑迎接八方賓客,參與文明勸導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享受。
近年來,南寧市大力開展「禮讓斑馬線」活動,目前全市公共汽車、計程車禮讓率均達99.7%,「禮讓斑馬線」成為南寧市的文明品牌。今年,南寧市把斑馬線前講禮讓、行車會車講禮讓、有序排隊講禮讓、乘坐公交講禮讓、乘坐電梯講禮讓「五個禮讓」示範創建活動拓展到19個窗口行業部門,推動行業提升規範化、精細化服務水平。「禮讓」成為全體市民廣泛認同並積極踐行的理念,成為南寧有溫度、有品質的亮麗名片。
在交通路口,志願者們舉著小紅旗,引導文明出行,勸阻不文明行為;在社區,志願者們維護家園清潔,慰問困難群眾;在中國-東協博覽會、南寧國際馬拉松比賽等重大活動和大型賽事上,志願者們成為最靚麗的風景線……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人人爭當志願者,人人投身公益,在南寧蔚然成風。
在南寧,從事志願服務工作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網上註冊志願者61萬人,佔全市建成區常住人口總數的16.27%,累計發布志願服務項目9607個,服務總時長超過130萬個小時,在社區和重點公共場所建立400多個志願服務站。
進社區參加志願服務成為莫麗英的習慣 記者 程勇可 攝
羊建明、莫麗英、黃秀明、張清秀、王芳、鍾日勝等29名志願者先後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志願者,南寧志願服務聯合會、市「紅色愛心」無償獻血志願者服務隊、南寧市賓陽縣中華鎮「代理媽媽」志願服務隊、市二醫院仁愛志願服務隊等多個志願服務組織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志願服務組織。
「南寧這座城市不排外,能夠容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生活在南寧是一種幸福。」來自哈爾濱的胡秋萍說,雖然她來南寧只有2年,但是她很喜歡這座城市。因為這座城市處處以人為本,她所居住的小區,鄰居們文明友善,對她這樣的「外來客」很熱情,經常幫助她,就像一個大家庭。在她看來,這種和諧的鄰裡關係,就是微縮版的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