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四十載,不忘初心育英才。從1977年12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校的名字出現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及1986年改稱政治學院,不斷前行,辛勤耕耘,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已在鐘山腳下走過了40個年頭。創刊20年的軍民共建品牌《雙擁報》就出自該院新聞系學員之手。
40年中,「獨臂英雄」丁曉兵在這裡完成了「從戰場到教室、以筆作刀槍」的蛻變;「模範理論工作者」嚴高鴻在這裡走完了平凡但恪守信仰的一生。
40年來,這裡成為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全軍研究生培養單位重點建設院校和全軍院校教學優秀單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軍隊政治工作學2個學科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新聞與輿論戰、軍事心理學與心理戰等4個學科被列入「十一五」期間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近日,金陵晚報雙擁周刊記者走進南京政治學院院史館,選取4張老照片,講述南京政治學院40年的戰鬥歷程。
老照片故事一:建校之初1978年:歡迎首批402名學員來校學習斑駁的教學樓前,從老式校車上走下三三兩兩的拎著搪瓷臉盆、帆布旅行袋的學員,拾級而上,走進高懸著「熱烈歡迎新學員來校學習」橫幅的大門。1978年3月20日,南京政治學院的前身南京政治學校,迎來了首批402名學員,並且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開學典禮。這一時期,學校以短期培訓為主,主要任務是培訓機關幹部和政治理論教員。所以開學當天,學校的方雲光教員為首批學員講授的「開學第一課」是:馬克思主義基礎緒論。
南京政治學校的組建還與一位偉人有關。1977年8月23日,中央軍委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在軍委座談會上指出,訓練政治幹部的學校要增加,可以專門辦政治學校。僅僅過了兩個月零十四天,中央軍委頒發十五號文件決定組建南京政治學校,同期組建的還有西安政治學校。為了充實南京政治學校的師資,總政兩次專門向全軍各大軍區下達了為學校選調教員的計劃,學校也先後派出7個小組,到各大軍區考核選調教員。到1978年1月,教員人數達到55人,其中政治理論教員44人,軍事教員11人。
建校初期條件極其艱苦,全校師生利用業餘時間投入三萬多人次義務勞動日,維修營房、填水塘、平菜地、建操場、補圍牆,自己動手建成了1.2萬平方米的大操場和500平方米的三角花園。
老照片故事二:正式更名 1986年:南政院迎來首批本科學員1986年秋,又是新學年開學的日子。開學典禮上懸掛的橫幅卻與以往不同——南京政治學院命名大會暨八六級學員開學典禮; 臺下的學員中也首次出現了本科生。
這一年2月,中央軍委印發了《關於軍隊院校教育改革的決定》和《全軍院校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明確「南京政治學校改稱南京政治學院」,培訓層次以本科為主。更名標誌著學院訓練任務由短期培訓向學歷教育過渡,學院開始面向地方高中招收青年本科學員。
從這一年開始,學院致力於把政治理論課講活、講好、講出效果,讓學員愛聽、愛學,使政治理論教學真正成為享譽軍內外的校園文化名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軍隊政治工作學2個學科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新聞專業全軍唯一;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新聞與輿論戰、軍事心理學與心理戰等4個學科被列入「十一五」期間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這裡成為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全軍研究生培養單位重點建設院校和全軍院校教學優秀單位,培養了30餘萬名政工幹部包括上百位將軍,贏得了「軍中北大」的盛譽。
照片故事三:英雄學員 左手敬禮的「獨臂英雄」丁曉兵院史館優秀學員版塊照片中的他用左手莊嚴地敬著軍禮,雙目炯炯有神直視前方,他就是「獨臂英雄」丁曉兵。「英雄」的稱號無比榮光,然而在那背後,他走的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向記者推薦這張照片的,是南政院院史館講解員、學院研管一大隊15隊學員馮思琦。
如今已晉升為武警少將、任武警廣西總隊政委的獨臂英雄丁曉兵,1986年至1988年曾在南政院軍隊政治工作系學習。丁曉兵1983年入伍,參加過「兩山」戰役。1984年10月,時年19歲的他在遂行軍事任務中,在把敵人扔來的一顆手雷抓起扔出時瞬間炸響,小臂被炸飛,大臂只連著點皮,大臂的血管也往外噴著血。為了不影響行動,他用匕首把自己的斷臂割掉,並把斷臂別在腰上,「以為帶回來縫一縫還能用」……戰後,他榮立一等功並獲得為他特設的第101枚「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金質獎章。
後來,丁曉兵拒絕了許多單位提供的要職和優厚待遇,申請到南政院讀書深造。可在入學第一次考試中,這名勇士就遇到了難題。由於只能用左手寫字,到了交卷時間,他還有一半的考題沒有做完,便非常著急地向監考老師請求延長20分鐘。沒想到監考老師卻說:「不行,沒有這個先例!」
考試結束後,監考老師跟他談心:「如果你什麼都需要別人照顧,那麼你在部隊走不了多遠!」這句話深深觸動了他,暗下決心:在自己的人生字典裡,絕不能再出現「照顧」二字。自那以後,他把課餘時間都用在練習寫字上,一個月戳斷了9支鋼筆,左手漸漸磨出厚厚的血痕和老繭。1988年初,他以全優的成績完成學業,並被評為「優秀學員」。
照片故事四:師德模範 嚴高鴻:嚴師之美,學高德鴻嚴高鴻教授的最後一張照片
「這是他生前最後一張照片。2010年12月18日上午,新聞系博士生論文開題報告現場。照片中的嚴高鴻教授雙目微閉,斜靠在椅背上,像睡著了一般安詳。然而即使是拍攝者和坐在他身邊的同事戰友,都以為他只是累了閉目養神,並沒有意識到,其實那時的他,已因突發心臟病,永遠離開了摯愛的崗位。」
院史館裡還擺著嚴高鴻教授使用過的辦公桌椅,桌上的陳設一如教授生前的樣子:一摞待審的稿子、一副眼鏡、一支紅筆和一把尺子。在擔任學報主編時,他定下「三不錯」原則,即「不錯一個觀點、不錯一個字、不錯一個標點」。為了防止校對清樣眼睛看花,他就用尺子壓著一行一行校,每期26萬字的學報,他要一字不落地校對三遍,常年的筆耕使他的右手嚴重變形。
其實,在犧牲的前一周,他就感到胸口和背部嚴重疼痛,於是聯繫總院想要在18日進行檢查,但17日他接到第二天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通知,於是選擇推遲檢查日期。18日上午,嚴高鴻強忍著劇痛來到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現場,並對博士生的論文進行了長達十五分鐘的點評。10時28分,嚴高鴻晃動了一下身子,輕輕地靠在椅背上,兩眼微微地閉上,卻再也沒有醒來。
在南政院,嚴高鴻摘取過四個第一:第一個走上講臺,第一個講授正本教材,第一個介紹授課經驗,第一個在哲學研究上發表文章。20世紀80年代末,嚴高鴻教授提出的一個命題在哲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嚴高鴻被中央軍委追授「模範理論工作者」榮譽稱號。
我在院史館當講解員馮思琦正在給拉薩路小學六年級學生講解嚴高鴻的事跡。
「大家好,歡迎參觀南京政治學院院史館。建院40年來,學院走出了一條充滿激情與創造的發展之路,今天,就讓我們循著歷史足跡,一起來感受屬於它的風採。」
2002年3月20日,創辦南京政院報、南政電視臺、校園廣播等校園媒體,努力打造思想政治建設的陣地。是的,站在展板前,那個滿臉笑容講解著院史的人,就是我。一次幸運的機會,我成為南京政治學院院史館的一名講解員,開始近距離接觸政院的過去和現在,並成為南政精神的見證者和傳播者。每一次講解,都讓我對南政院的歷史沿革、優良傳統和輝煌成就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隨著那一幅幅照片從黑白到彩色,我沿著「時光隧道」將歷史講給別人,也講給自己。在這裡,聚集一大批無私耕耘的老師和勤奮有為的學子;在這裡,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全軍唯一的新聞專業;在這裡,培養了30餘萬名政工幹部及上百位將軍學員……每每講到這些,我的內心總是按捺不住的自豪。而在這些照片中,讓我駐足時間最久的,是「模範理論工作者」嚴高鴻和「獨臂英雄」丁曉兵。
馮思琦正在給拉薩路小學六年級學生講解嚴高鴻的事跡。一師一生兩張照片,講述兩段人生,卻都體現著南政精神。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南政人的勤勤懇懇和無私奉獻,看到南政人的政治意志和堅強作風,作為院史館的講解員,我願意將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感動更多人。
(原題為《老照片,南京政治學院40載崢嶸歲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