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2020年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網無錫供電公司職工何光華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並作為勞模代表上臺領取獎章和證書。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對此次頒獎典禮進行了報導,何光華在節目中出鏡。
何光華從事電力電纜施工運維工作20年,潛心科技創新,主持的科技項目19項,帶領團隊參加攻關5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各類獎項42項,獲國家專利50餘項,其中《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無損施工技術創新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工人農民組),累計創造效益逾11.2億元,為我國高壓電纜施工運維技術進步作出突出貢獻,該項技術不僅在全國電力、石油、鋼鐵、化工等各行業規模化應用,還推廣至德國、瑞典、新加坡等國,有效提高了城市供電可靠性。
▉ 檔 案 ▍
何光華 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室主任
2013年 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4年 江蘇省職工十大先進操作法
2015年 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5年 國網公司技術發明三等獎
2015年 全國巾幗崗位標兵
2016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6年 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7年 全國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17年 國網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工人獎)
2017年 江蘇省電力公司職工技術創新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9年 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2020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故 事 ▍
從零起步,挑戰世界首創
近年來,高壓電纜已逐漸成為城市的「電力主動脈」。「高壓電纜又粗又硬,傳統施工方式會給其帶來多種損傷,而且常規檢測難以發現。」何光華解釋說,電纜施工損傷已成為大面積停電的重要隱患,尤其是在城市高落差、幾字型電纜施工中,接頭是最薄弱的環節,故障佔比高達 50.8%。
2006年起,何光華帶領團隊開始技術攻關。對於電纜接頭的短板,國內外現有的方法,要麼增加接頭的絕緣裕度,要麼提升接頭本身製作工藝水平,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思考再三後,何光華決定「換一條路"走走,提出了高落差高壓電纜無損施工的想法。沒有數據,何光華就帶領團隊一個工地一個工地記錄和分析整理。沒有模型公式,她就鑽進圖書室查找、加入其他行業現場實地調研。
經過上千次的工程實踐,2014年,何光華帶領團隊攻克了「幾」字型高落差、多振動源高壓電纜線路施工檢測的技術難題,首創了高落差高點無接頭敷設操作工藝方法,將同步敷設的精度控制在10毫米以內,達到世界最好水平。這一技術和相關工器具在國內外鐵路、通信、石化、鋼鐵等多個行業推廣應用,近3年累計經濟效益達22445萬元。
立足崗位,思考成為習慣
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何光華多年來的習慣。
2009年,無錫開始敷設2500毫米的大電纜,截面有碗口粗,每米重38公斤,電纜隧道在地下15米處。在狹小的空間裡敷設電纜,電纜接頭需要毫米級的精細化處理,蹲在隧道裡接電纜一蹲就是七八個小時,腰肌勞損成了施工者的職業病。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怎麼能更省時省力地將電纜敷設到位?有一次,工程車在半途爆胎,使用千斤頂更換輪胎時,我突然想到,可以研製一個輕巧靈便、專用於電纜敷設的起重設備!」何光華說。
她迅速設計出圖紙,並和團隊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終,一個嶄新的創新成果——電纜輸送液壓升降平臺誕生了。而與之相配套,適用於電纜敷設、安裝的新型電纜彎曲機等一批工器具或設備,都在何光華的「頭腦風暴」中誕生。這些成果投入運營後,一組地下電纜施工平均節省成本78萬元、可縮短10天施工時間,綜合作業效率提升55%。
創新無盡,靈感源自生活
何光華投身電纜專業的10多年裡,正是電纜快速發展的10多年。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不斷引進,電纜檢修、搶修以及施工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新問題。何光華在電纜技術管理的創新領域嶄露頭角,不斷展現出她的靈氣。
由於電纜分支箱越來越多採用結構緊湊的全封閉設計,因而,須先拆除電纜封帽、堵蓋,露出金屬雙頭螺杆才能驗電,以往變電及線路所用的較成熟的驗電、接地工具無法直接使用。但在未驗電的情況下,如何安全拆除可能帶電的電纜封帽、堵蓋呢?
「紅酒開瓶器給了我啟發。」何光華介紹,經過反覆試驗,成功研製了由調節手柄、絕緣杆、活動鋼抓和套筒頭組成的「拆電纜頭的操作杆」,使用方法和開瓶器異曲同工,「工作上的創新,靈感有時來源於生活中的觸類旁通。」
何光華說,樂於創新、勤於鑽研的精神是她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