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一直流行一句話「有土斯有財」,所以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到港澳臺乃至內地,華人都有儲蓄的習慣。而人口14億的中國內地,過去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消費觀一向很保守,儲蓄率一直全球第一,2000年之後,中國儲蓄率飆升到了50%,2008年達到歷史高峰51.84%。
但是由此開始,儲蓄率出現停滯不前、甚至下跌的的現象,一直到2019年,短短十年的時間,中國儲蓄率呈現大坡度下跌,跌落到40%。
雖然全球的平均儲蓄率為19.7%,中國仍然處於儲蓄率高位,但如果儲蓄減去很多人的隱性貸款如花唄、借唄、白條等考慮在內,恐怕不會比全球平均高多少。
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居民的儲蓄率迅速下降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幾組數據:目前我國消費信貸的總額已經達到11.6萬億元規模,超出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的房貸餘額是4883萬億元,而且同比增長了12.8%。1996年我國家庭平均負債率為3%,到2019年上升到55%。
所以不難說明為什麼中國人不愛存錢了,為什麼我們錢袋子裡的錢越來越少了。
第一個原因—幾乎全民炒房的熱潮。
有錢的家庭,買房投資賺錢;沒錢的人,也買房自己居住,還要東拼西湊買二套,坐等升值拋售。根據統計,城鎮居民40%的家庭擁有二套房及以上房產。也因此全國的房價轟轟烈烈上漲,今年7月份,全國房屋均價已達到1萬元人民幣以上。
現如今,為了自己以後的發展,為了孩子能夠在大城市上學和居住,在大城市買房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出現「6個錢袋子」供應一套房子的情況,很多家庭從此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貸,這大概是導致中國儲蓄率下降的首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人口老齡化加劇。
我們知道老年人在國民經濟中屬於消費型人口,而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截至2019年底已經佔到全民總數的18.1%,十四五期間我國的老年人口會突破3億人。
因此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居民的消費率會提升、儲蓄率降低,這是全球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中國也循著這個軌跡進行的。
第三個原因—消費主義大行其道。
現在很多人的消費觀和財富觀已經發生了變化,超前消費在整個國內大行其道,很多商品和服務綁定分期貸款業務,以較低的資金門檻吸引大眾消費。
銀行信用卡和個貸每天電話不斷騷擾大眾,同時借唄、花唄、白條五花八門的各類平臺消費貸,通過手機APP全面滲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鼓動人們超前消費。
很多年輕人無法抵制誘惑,承擔了大額的負債甚至難以償還。根據央行的統計,截止到2019年末我國的銀行信用卡代償餘額已經達到了7萬億。
第四個原因—高利率的資管理財取代了銀行存款。
過去由於理財渠道比較少、理財門檻比較高,辦理理財的流程較為繁瑣,然而在2010年之後隨著智慧型手機和APP的全面普及,簡易的理財APP開始走進大眾的生活。
什麼零錢寶、餘額寶等等產品給出了較高額的利率,吸引了很多人的加入。據統計2019年末,我國銀行理財餘額已經達到23.4萬億元,非銀機構的資管規模也接近52萬億元。
結語
在你看來是誰偷走了老百姓的錢袋子呢?是如今琳琅滿目的消費品,還是年年上漲的商品房,還是結婚以及教育方面大額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