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蠶
野蠶屬鱗翅目,家蠶蛾科。全國蠶區均有危害,湖北省危害較重。野蠶以幼蟲食害桑葉,特別喜食嫩葉。該蟲危害嚴重時,全株桑樹葉片被食殆盡,影響桑樹生長和蠶繭生產。染病野蠶排洩物及屍體,能感染家蠶發病,給蠶作安全帶來隱患。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暗褐色。多在白天羽化,產卵於枝條、樹幹上越冬;產卵於桑葉背面為不越年卵,這種不越年卵多在一處。卵扁平橢圓形,初產出的卵色黃白,後變灰褐色。幼蟲初孵為灰黑色,有長體毛,成長幼蟲為灰褐色,第八腹節上生一尾角,兩側氣門灰褐色,有黑邊。幼蟲有三眠和四眠蟲之分,三眠全齡為12~26天,四眠全齡為14~34天。初齡幼蟲喜食梢頭嫩葉,且在一根枝條上聚集危害。幼蟲老熟卷葉,或兩葉重疊或葉柄與枝條之交處吐絲結繭。蛹略呈紡錘形,棕褐色,繭橢圓形,黃白色。野蠶一年發生4代。
(2)防治方法。幼蟲期,用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噴灑葉片。掌握初孵幼蟲群集嫩梢危害,及時藥殺,更為經濟有效。刮除枝幹上的越冬卵塊,摘除蛹繭,保護天敵。
2.桑螟
桑螟屬鱗翅目,野螟科。分布全國蠶區,湖北省蠶區危害較重。該蟲以幼蟲食害桑葉的下表皮及葉肉,僅留葉脈和上表皮,使之成為半透明薄膜狀。夏秋季桑園是該蟲危害盛期,蟲口密度大時,成片桑園無一綠葉,嚴重影響秋蠶飼養。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白色,具茶褐色斑紋。日中隱伏葉下,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產卵於枝條梢端葉片背面。卵扁圓形,淡綠色,半透明。多霧或潮溼氣候利於卵的孵化。幼蟲初孵淡綠色有光澤。成長幼蟲頭為黃褐色,胸腹部淺綠色,背線深綠色,越冬幼蟲體呈淡紅色。初孵幼蟲在桑葉背面或葉脈分叉處取食下表皮及葉肉,3齡吐絲卷葉危害。非越冬代幼蟲老熟時卷葉結繭,越冬代幼蟲在樹幹裂縫、蛀孔、束草結薄繭蟄伏越冬。一年發生4~5代,非越冬代幼蟲全齡經過16~18天,越冬代幼蟲全齡經過250天左右。蛹紡錘形,黃褐色,蛹期5~27天。
(2)防治方法。在夏秋季見桑園有卷葉、重疊葉而數量不多時,人工隨即捏殺幼蟲。各代幼蟲發生期,用80%敵敵畏2000倍液噴葉面防治。在冬季農閒時,清除桑園內落葉雜草,並在春末成蟲羽化前,用黏土填塞樹幹裂縫。束草誘殺越冬幼蟲,燈光誘殺成蟲等。
3.桑毛蟲
桑毛蟲又名桑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全國蠶區均有桑毛蟲危害,湖北省危害較重。幼蟲於早春及伐條後食害桑芽,桑樹枝葉生長季節食害桑葉,影響桑樹發芽和桑葉產量。幼蟲蟲體和結繭均有毒毛,觸及人體時,毒毛刺入皮膚便出現奇癢紅疹,如從呼吸道吸入過量毒毛,對健康極為不利。毒毛觸及蠶體能引起黑斑。幼蟲食性甚雜,還危害蘋果、梨、桃、李、柿、梅等果樹。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白色,白天靜息於桑樹上,夜間產卵於桑葉背面,卵塊排列不規則。卵扁圓形,灰黃色。初孵幼蟲聚集桑葉背面,食害葉片下表皮及葉肉,3齡以後分散危害,食害桑葉成缺刻。成長幼蟲頭部黑褐色,背絨紅色,氣門下線的毛瘤為紅色,其餘毛瘤均為黑色或灰黑色。幼蟲在桑樹裂縫或束草內吐絲結繭,蟄伏越冬。幼蟲觸之即捲縮,並吐絲下墜至鄰株危害。蛹黃褐色,背面色較深。繭橢圓形,灰褐色。該蟲一年發生3代。
(2)防治方法。利用幼齡幼蟲聚集危害的習性,摘除被害葉,放在地上踏死幼蟲。利用束草誘殺越冬幼蟲。藥劑防蟲,用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噴灑被害桑葉背面和桑枝上。
4.桑尺蠖
桑尺蠖屬鱗翅目,尺蛾科。分布於我國部分蠶區,湖北省受害較重,桑園中常年可見幼蟲。春季桑芽萌發時,此蟲危害最嚴重,開始危害桑芽,待桑芽食盡後,連芽周圍的枝條皮層亦遭食害,嚴重影響春葉產量。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灰黑色,晝伏夜出,白天兩翅展開,平附在桑枝上,很難辨識。產卵於桑葉背面,群集一處,排列不整齊。卵扁平,橢圓形,水綠色。成長幼蟲,體圓筒形灰褐色。越冬幼蟲在裂縫、束草內,亦有平附桑枝上,尤以枝與幹分叉處的陰面較多。早春幼蟲食害桑芽,被食害桑芽僅留莖片。嚴重時全株桑芽食光,至無桑芽萌發生長,似枯死株。桑樹生長季節,多在晚上食害桑葉,將葉片吃成大缺刻。老熟幼蟲在樹裂縫中結繭化蛹。繭粗糙疏鬆,黃褐色。蛹筒狀,深醬紅色。
(2)防治方法。深秋初冬,束草誘殺越冬幼蟲,早春人工捕捉枝條上食害桑芽的越冬幼蟲。藥劑防治,早春冬芽開始膨芽露青和桑樹伐條後,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枝條及拳幹。
5.人紋汙燈蛾
人紋汙燈蛾屬鱗翅目,燈蛾科。全國蠶區均有危害,湖北省蠶區桑樹被害較重。幼蟲食性雜,除危害桑樹外,還危害大豆、蠶豆、棉花、玉米、麥類、馬鈴薯、柑橘、高粱、茶葉、向日葵、苜蓿、蔬菜、狗尾草等。
(1)形態與習性。成蟲頭、胸黃白色,腹背紅色,腹面黃白色;前翅黃白色,雜有紅色,後翅紅色。越冬代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陸續於18~22時羽化,產卵於葉背或雜草上,每塊180~200粒。卵扁圓形,直徑0.6mm;初產卵色乳白,後轉淡綠至珠灰色。幼蟲體圓筒形,背棕黃色,有毛瘤,毛無毒,密布全身;有假死性。幼齡幼蟲群集葉背危害,8~12天後由食盡葉片,順次下移他葉危害,成熟幼蟲食量大,抗藥性較強;老熟幼蟲通常在土表、石塊間隙、雜草叢中化蛹。蛹深棕色,長約18mm。該蟲一年發生3代,第三代幼蟲在土表中營繭化蛹越冬。
(2)防治方法。人工摘除幼齡幼蟲群集危害葉。根據人紋汙燈蛾幼蟲有集中一葉上危害的特性;適時摘下幼蟲集中危害的葉片踏踩。適時採摘蟲葉,能有效控制蟲口密度。藥劑防治:結合其他鱗翅目害蟲防治(如桑螟、桑毛蟲)噴藥,即80%敵敵畏1000倍液,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
6.桑薊馬
桑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全國蠶區均有危害,湖北省蠶區發生危害較重,特別夏秋季高溫乾旱時,桑葉被害嚴重。成蟲、若蟲的銼吸式口器銼破桑葉、葉柄表皮,吸食汁液,使桑葉上出現無數褐色小凹點,受害桑葉容易失水,提早硬化。嚴重時,成片桑園枝條中上部葉片乾癟捲縮,呈鏽褐色,葉質劣變無法飼蠶。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近紡錘形,淡黃色。在樹幹裂縫、蛀孔、枯枝落葉和雜草中越冬。卵多產於桑葉背面葉脈組織內,橢圓形,白色透明。若蟲初孵無色透明,成長若蟲體黃色。蟲口密度高峰在8月上旬,大批若蟲、成蟲密集於枝條中上部嫩葉上危害。
(2)防治方法。清理桑園。冬季桑樹落葉後,將枯枝落葉,雜草集中燒毀,桑樹主幹用新鮮石灰漿塗擦,殺滅在主幹裂縫、枯枝落葉、雜草中越冬的成蟲。藥劑防治。8月上旬是害蟲發生高峰期,蟲口密度大,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灑桑葉背面。如果飼養中秋蠶,為了蠶作安全,可將採葉桑園劃片噴藥,以避免蠶兒中毒。
7.桑木蝨
桑木蝨屬同翅目,木蝨科。分布於我國南方部分蠶區,湖北省蠶區發生較重。該蟲的成蟲和若蟲吸食桑芽和葉片液汁,其嫩葉捲曲。若蟲危害枝條上部葉片,葉背布滿白色蠟絲,並分泌甜汁,滴落汙染下部葉片,易誘發桑葉黴病和招引螞蟻,嚴重影響桑葉質量。本蟲除危害桑樹外,還危害柏樹。
(1)形態與習性。成蟲初羽體色為淡綠色,後變為褐色,在桑、柏樹體裂縫或蛀孔中越冬。夏伐時遷飛柏樹危害。產卵於尚未展開的葉片上。卵近橢圓形,末端尖,有一卵角,初為乳白色,後變為黃色。若蟲五個齡期,成長若蟲期翅芽腫大,基部有兩黑紋,尾端有白毛4束。若蟲以針狀口器吻在葉背上取食,致使葉面不能均衡生長,葉緣向葉背捲縮,最後枯黃脫落。該蟲一年發生1代。
(2)防治方法。實現桑樹良種化,栽植湖桑類型的桑品種,減少危害。4月上中旬,及時摘除嫩葉葉緣向背捲縮的有卵葉,降低蟲口密度。用80%敵敵畏乳油1500倍藥液,或40%樂果乳油1200倍藥液,噴灑受害桑樹的葉片背面。
8.桑癭蚊
桑癭蚊屬雙翅目,癭蚊科。分布於我國南方蠶區,湖北省蠶區危害較重,特別是羅田、南漳、遠安、鄖縣等地的部分桑園被害嚴重。該蟲危害桑梢頂端嫩芽,由成蟲在其上產卵,幼蟲吸食嫩芽汁液,輕者造成桑葉畸形捲曲,重者造成「止心」,以致側枝叢生,枝條短壯,嚴重影響秋季桑葉產量,秋蠶小蠶用葉難覓。該蟲繁殖快,傳播迅速,一旦發生來勢很猛,能在短期內導致桑樹受害成災。
(1)形態與習性。成蟲似蚊,體形小,色淡黃,頭部球形,複眼大,黑色。傍晚至上半夜羽化為多,白天在葉背等隱蔽場所棲息,傍晚後飛翔、活動。羽化當天交尾產卵,壽命1~6天,雌比雄長。卵散產在頂芽未開葉片的內側中下部,或將開葉片內側皺縮處。卵長圓形,微彎,狀似香蕉。幼蟲「蠅蛆」狀,紡錘形共13節。初孵時無色透明,老熟時呈淡黃色。初孵幼蟲多分布在新梢頂芽未開葉內側中下部,用口器銼傷嫩芽組織,吮吸汁液致使頂芽彎垂,捲縮而枯死。幼蟲經7~14天老熟,體淡橙黃色。老熟幼蟲在嫩芽表面用胸骨片固定,身體蜷曲彈跳落地鑽入5~10cm土層中,結成圓形囊包,蟲體在囊包內捲成「C」形。藏於其內幼蟲約一周後體漸粗短,伸直而化蛹。蛹有初蛹期、中蛹期、後蛹期之分,後蛹期的蛹體扁橢圓形,淡橙黃色的離蛹。該蟲世代重疊現象明顯,在廣東蠶區一年發生4代,湖北省發生世代尚未清除,但危害最重的時期是7月中下旬。
(2)防治方法。耕翻曬土,殺滅休眠體。桑癭蚊休眠體大部分集中於5~10cm表土中,通過耕翻曬土,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把部分休眠體暴露於太陽下曬死,以減少越冬蟲口密度。土壤藥劑處理:每畝用「甲基1605」兌水3000kg以上,淋溼表土5cm。施藥期應在1月上、中旬休眠體開始解除休眠至大量羽化前。此時蟲體抗藥力差,藥效好。噴藥殺幼蟲,每代幼蟲孵化期,用40%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藥液噴灑桑梢嫩頭,滴液為度。
9.桑象蟲
桑象蟲又稱桑象鼻蟲,屬鞘翅目,象甲科。分布我國南方面蠶區,湖北省蠶區桑園受害較重。該蟲以成蟲蛀食桑芽,致使幼齡樹樹型養成受影響,投產桑園春季推遲發芽,夏伐桑減少發條數,導致桑葉減產,特別在剪伐不整齊,半截枝多的桑園,最適於桑象蟲繁殖。一般拳式剪定和整枝(剪去枯枝枯樁)較好的桑園,桑象蟲危害顯著減輕。
(1)形態與習性。成蟲長橢圓形,黑色有光澤。頭小,後頭部隱於前胸內,口喙管狀,向下彎曲,觸角膝形。以成蟲在半截枝枯樁的化蛹穴內越冬,春季鑽出蛹穴在枝條上日夜取食冬芽萌發後的嫩葉。喜食嫩葉柄和嫩梢。成蟲不善飛翔,但受驚下落,具假死性,產卵於半截枝皮層蛀穴內。卵長橢圓近不規則形,乳白色。幼蟲頭部褐色,胸腹部黃白色,常彎曲成新月形。幼蟲孵化在半枯半溼潤皮層下蛀食,老熟後蛀入木質部形成橢圓形化蛹穴,以細木絲為蓋,化蛹其中,蛹長橢圓形,乳白色。該蟲一年發生1代。
(2)防治方法。剪除枯枝枯樁。在冬季和夏季產卵盛期後,剪去半截枯樁枯枝帶出桑園燒毀。藥殺成蟲。伐條後桑芽尚未萌發前及時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蟲體,桑拳,桑芽和枝幹。
10.桑葉蟲類
葉蟲又稱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危害桑樹的有黃葉蟲、桑葉蟲、藍葉蟲、夏葉蟲等四種,湖北省以藍葉蟲危害最重。幼蟲期均在土中活動,食害草根、蔬菜等。成蟲危害桑樹春葉和夏葉,喜食成長的新梢嫩葉。常群集葉背沿葉緣向內嚼食成缺刻,嚴重時僅留葉脈。同時,成蟲排出的糞便汙染梢芽及葉片,嚴重影響桑葉質量和產量。
成蟲食性雜,除桑樹外還食害榆樹、梧桐、大麻、楓、寧麻、樟樹、黃桷樹等。
(1)形態與習性。藍葉蟲成蟲體長6~7mm,深藍色,有金屬光澤。幼蟲體長10mm,胸腹部土黃色,頭部、胸部黑色。腹部第5、6節較肥大,尾端彎曲。蛹長8mm,紡錘形,麥稈黃色。該蟲一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下越冬,次年比黃葉蟲早8日左右,4月中旬即出現成蟲。具假死性。白天活動,日落至次日晨露水來時不活動。卵散產於土中,幼蟲活潑,受驚後身體蜷縮呈假死狀,取食草根,種子或莖葉。10月入土越冬。
(2)防治方法。捕殺成蟲。利用假死性,於清晨露水未乾前,用臉盆盛肥皂水或用簸箕盛風化石灰,置於枝下,震動枝條,成蟲受驚落入臉盆或簸箕中,集中殺死。藥殺成蟲。危害盛期晨露未乾,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噴灑,隔一周後採葉飼蠶。留葉誘殺。夏伐時留少數新梢枝不剪,誘集成蟲取食,噴灑敵敵畏藥液1000倍。
11.桑葉蟬類
桑葉蟬類屬同翅目、葉蟬科。危害桑樹有桑斑葉蟬、凹緣菱紋葉蟬、擬菱紋葉蟬、青葉蟬等。它們又稱浮塵子、葉跳蟲。桑園中,葉蟬常混合發生,以成蟲和若蟲在桑葉背面刺吸汁液,葉面呈現許多小白斑,致使葉質差,提前硬化。擬菱紋葉蟬和凹緣菱紋葉蟬還能傳帶桑萎縮病病原,使桑樹患病。青葉蟬於晚秋集中在一年生枝條皮層內產卵,形成新月形卵痕,使桑枝水分大量蒸發,降低抗寒能力,易乾枯,影響翌春冬芽萌發。
防治方法 剪梢除卵。危害嚴重地區,桑樹落葉後,剪去條長1/3。冬季清除落葉雜草,消滅桑斑葉蟬越冬成蟲。藥殺成、若蟲,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桑葉背面。噴藥枝條殺卵,用50%殺螟松乳油500~1000倍液噴枝。此外,防治青葉蟬必須與大田防治相結合。
12.桑天牛
桑天牛屬鞘翅目,溝脛天牛科。全國蠶區均有危害,湖北省蠶區受害較重。該蟲以幼蟲蛀食枝幹和成蟲咬食桑梢皮層。危害嚴重時,能使整株桑樹枯死,其蛀孔及蟲道常成為其他害蟲的隱伏場所。如果成蟲環食夏伐後新梢和咬食枝條皮層,造成水分養分輸送受阻,枝條枯死或被風折等。它還危害多種果樹和林木。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黑色,密被黃褐色茸毛。羽化成蟲咬食新枝皮層,卵產在一年生枝條基部的木質部內,卵痕明顯。卵長橢圓形,略彎曲,乳白色。幼蟲圓形,乳白色。蛀食枝幹木質部,在樹體內要經兩個冬天。老熟幼蟲在樹幹中下部木質部咬蛀成橫穴近外皮層,以木絲填塞孔道。化蛹其中。蛹紡錘形,淡黃色。該蟲一般兩年發生1代。
(2)防治方法。捕捉成蟲,捏殺蟲卵。6月底至7月初是天牛成蟲羽化盛期,上午7~9時咬食枝條皮層時進行人工捕捉;在春伐或夏伐後新梢枝基部發現桑天牛產卵痕,用手指捏壓蟲卵至死。藥劑防治。在幼蟲活動期間,在枝幹有新鮮蟲糞排出孔,注射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殺幼蟲。或用鋼絲插入蟲孔,機械殺死幼蟲。
13.桑蛀蟲
桑蛀蟲屬鱗翅目,透翅蛾科。分布我國南方蠶區,湖北省蠶區也有危害。幼蟲蛀食一年生桑樹枝條,致受害枝條生長不良,葉小而薄,蛀孔靠近桑芽時,影響發芽開葉,甚至整枝枯死。
(1)形態與習性。成蟲體深絳色,夜間不活動,靜止時四翅豎起,棲息於桑葉上或雜草中。卵多產於葉背沿主脈一側,一葉產卵一粒。卵三角錐形,暗紫色。幼蟲頭部棕色,口器強大而堅硬,胸腹部乳白色。孵化幼蟲沿葉柄向下爬至葉柄基部蛀入枝條。受害枝上蛀孔一般在一條線上排列,最下蛀孔有黃色圓柱狀糞便排出。幼蟲在蛀道中越冬,蛹圓筒形,黃褐色。該蟲一年發生1代。
(2)防治方法。用注射器注入25%亞胺硫磷乳油500倍液,藥殺蛀道內越冬幼蟲,藥液從最後蛀孔注入。剪除受害枝條燒毀,降低蟲口。冬季用細鋼絲從最後蛀孔刺殺幼蟲。